《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1.学习数学要“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中。

”数学学习内容因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3.数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20.1.1 平均数,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是对平均数的学习,既是基础,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统计的思想方法。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认识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习目标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统计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1、生活中的数学事例引入;
2、“引导——讨论——交流”进行学习;
3、“总结——应用”巩固所学;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说”出来。

重点、难点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的概念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与学的媒1、学生准备:预习课本P136-P139。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体选择
课程实施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
1 研究问题引出新
2 分析问题探究质疑
3 交流突破重点
4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5 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研究问题引出新知活动目标把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新方法
解决问题
技术资源ppT和几何画板
常规资源研学案(试卷)和《阳光学习评价》
活动概述主要以学生探索为主,在解题的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突破;老师进行随堂指导与点评。

教与学的策
问题1:在刚刚结束的段考中,我们051班同学经过努力认真的学习取得了好成绩,下面是两位同学的段考成绩,请同学们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
略看看谁的成绩比较好?














8986979888

林峰
8585989693学生根据小学求平均数的方法列出式子求解:
谢敏:
廖林峰:
问题2:期末了,你们刘老师要计算数学的期评成绩,按如下标准:平时占30%、期中占30%、期末考试占40%,假设周永宁和廖林峰的成绩如下表,那么谁的成绩比较好?
学生平时
期中
考试
期末
考试
周永

959794
廖林

969892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
周永宁:
廖林峰:
问题3:艺术节,学校评选“校园十大歌手”,评选以服装外表(占2),演唱水平(占5),观众效果(占3)三方面进行评比,假设我们051班两名参赛者成绩如下,哪位评选上的机会更大?
选手
服装外

演唱
水平
观众
效果
廖婵

989
周国

897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列式子求解:
廖婵娴:
周国晶:
反馈评价
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身边的,熟悉的有意义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并能根据情况解决简单的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活动2:分析问题探究质疑
活动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把握住知识的重点,强调知识要点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资源ppT和几何画板
常规资源研学案(试卷)和《阳光学习评价》
活动概述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1、2、3求平均数有何区别?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小结:
1、在“选择评价”的实际问题中,需要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2、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
学生分析问题1、2、3中的权,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自由发言,自己体会。

1、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
2、问题2、3的权不同
※我们学习数学要注意什么?
※对于现今的各项选秀比赛你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分析问题1、2、3中的加权平均数:
问题1、2、3中的计算都可以看作是求加权平均数。

[相应练习]
某市的7月下旬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气温35度34度33度32度28度
天数23221
(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_____,32的权是______.
(2)该市7月中旬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
教与学的策略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现在课改中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别是对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学习中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挖掘。

反馈评价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20.1.1 平均数,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是对平均数的学习,既是基础,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选择的事例并不是照搬照抄课本原有的事例,而是充分挖掘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例子,充分的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很好的整合了课本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只有当师生共同参与了,才有真正的教学效果可言。

如果没有学生情绪的投入,教师就很容易陷入唱“独角戏”境地。

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

本节课最成功之处在于在学生交流中,已超出了单纯地用公式求加权平均数,而对数据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
评价量规
【小组评价】
由学习小组长根据同学表现在对应栏内打“√”。

学习态度课堂展示参与讨论学习效果优秀()良好()努力()优秀()良好()努力()优秀()良好()努力()优秀()良好()努力()
其它
参考书八下数学课本(人教版)、阳光学习评价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