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同步检测第一单元第6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蓟.中作(Jì)单.于(chán)塞垣.(yuán)
B.隅.(yú) 更.改(ɡēnɡ) 羌.笛(jiānɡ)
C.窟.(kū) 防御.(yù) 沙烁.(shòu)
D.薄.饼(báo) 阴.火(yīnɡ) 胡虏.(lǔ)
答案A
解析B项中“羌”应读“qiānɡ”。
C项中“烁”应读“shuò”。
D项中“阴”应读“yī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更吹
..羌笛关山月(一遍遍地吹)
B.定远何须
..生入关(有何必要)
C.长驱登塞垣
..(边塞的城堡)
D.柏台霜威
..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
答案C
解析“塞垣”应解释为“边塞的城墙”。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一)》)
(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蓟中作》)
(3)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
4.下列对《从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
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答案D
解析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5.下列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B.诗中感情的主流是赞扬守边将士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
C.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策马”、“长驱”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勾勒出一名沙场英雄的形象。
D.诗的情感韵味浑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有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答案B
解析诗中感情的主流是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7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一种吴地产的军刀。
②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24人。
③若个:哪有一个。
边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①。
莫笑关西将家子②,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①防秋:每到秋天,北方游牧民族常侵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
玉塞:玉门关。
②关西将家子:指诗人自己。
6.两首诗都写了佩带吴钩这一装束,这表现两位诗人都有一个什么共同愿望?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南园十三首(其五)》表现了诗人对这个愿望无法实现的激愤之情;《边思》表现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的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7.两首诗都以边塞为题材,但写法各不相同。
请说说各自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南园十三首(其五)》连用两个反问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边思》开头两句描摹了一个勇武英俊的少年风姿,后两句也是直抒胸臆,显得慷慨悲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塞下曲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①。
将军分虎竹②,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汉家:唐代诗人常常借汉喻唐。
②虎竹:古代授
予将帅兵权,以兵符为凭信。
兵符有铜虎符和竹使符,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虎竹”。
8.概括诗的前四句所写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塞虏乘秋侵犯,朝廷出兵抗击,将士进军神速。
9.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叹为国杀敌的积极精神以及对将士妻子的劝慰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②道,言追六郡③雄。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⑤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大:陈子昂的朋友。
②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的中段平原地区。
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③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
④代:代州,地名。
⑤燕然: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10.本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与之连成一片。
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
此外,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可以看作实写,也可以看作虚写。
总之,地理位置的重要,山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作了铺垫。
11.本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一气呵成,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战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壮志豪情,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