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0年(春秋版)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2020年(春秋版)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 (2分) (2017高三上·江苏月考)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
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
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 . ②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③
3. (2分) (2017高二下·眉山期中) 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 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 . 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 . 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 . 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4. (2分) (2017高二下·甘谷期中)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
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A . 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
B . 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 . 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 . 丝织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5. (2分)(2019·湖北模拟) 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 . 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
C .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 . 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6. (2分)(2019·杭州模拟) 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捷报发出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着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
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该战役发生在如图中的()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7. (2分)近代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这三种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A . 都是知识分子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 . 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 . 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行民主政治
D . 都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8. (2分) (2017高三下·枣阳模拟)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 .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 .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9. (2分)梭伦认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与此对应的雅典政治制度是
A . 梭伦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B . 实行财产等级制,一、二等级可担任高级官职
C . 公民大会成为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D . 全体公民都有被选举为民众法庭陪审员的机会
10. (2分)(2018·浙江模拟)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意在()
A . 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B . 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
C . 赞美和追求自然的人性
D . 歌颂人间的仁爱友谊
11. (2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有关该条约在以下四国正式生效符合程序的是()
A . 美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B . 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
C . 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最后批准
D . 法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12. (2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作用是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②确立了战后美国始终如一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0分)
13. (10分) (2016高一上·攀枝花月考)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清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不愿意了解西方情况,所以到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敌情的无知达到惊人地步,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
他派人审问英俘,竟然提出了“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材料三: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英国外交官马嘎尔尼: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1)根据材料回答近代西方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2)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说明近代以来西方西方列强侵华方式上有何阶段变化?
14. (5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5. (10分)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
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
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
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
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
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
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
16. (15分) (2018高一下·泰安期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
”基辛格提到的六个主要强大力量属于五个十分不同的文明,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它们的战略位置、庞大的人口和(或)石油资源,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
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材料中的“对峙”指什么?概括学者认为推动这种“对峙”不断加剧的因素。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到材料二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17. (10分) (2020高一下·新乡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卫飒、任延等地方官着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江南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
汉末,“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
中原大乱,民众深受战争的苦难而四散逃离,而此时“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
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遂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地方官员在江南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武帝时期,青州刺史申恬在防御边境的同时,努力劝课农桑,修筑水利工程,使齐地“二三年间,遂皆优实”。
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除南北司二洲刺史,“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昌国(郡)初为蛮地,俗不知学。
(阮)弥之教之稼空,兴学校。
家有诗书,市无斗器。
”地方官还采取措施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化解彼此矛盾,“编户属籍”,“自是商旅流通,安居乐业”。
雍州刺史张邵,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
南朝地方官以廉洁奉公的精神,把安民、富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在江南开发的大潮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事迹被史家写史立传、被百家修祠树碑颂念,为后代树立了“循吏”“良吏”的楷模。
——摘编自杨钰侠《南朝地方官对开发江南地区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地方官员开发江南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0分)
13-1、
13-2、
14-1、
15-1、
15-2、
16-1、
16-2、
16-3、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