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者:张勇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03-0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这一能力非常重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书中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

”“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

”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光靠老师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是无用的知识,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因而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样学生才能够提升阅读能力,才能因文悟道。

如何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呢?
1 打破传统,多元解读
虽说新课程实施已多年,但传统的东西还依着它的惯性,左右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中,往往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并非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又非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的结论,而教师的结论又多来自教参上的结论。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我们要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敢于放手给学生,通过多重对话,尤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当然,这种多元解读不是乱解读,必须是有依据的,言之成理的。

不能脱离语境架空分析。

如《项链》一文,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赝品之后,玛蒂尔德到底会想些什么?接下来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并没有继续交待,而是戛然而止,仅用省略号给作品设置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空白”。

而这个“艺术空白”后来也成了作品品评的众多细节之一,虽处理方法不一,但作者构置的这个“艺术空白”的妙处绝不应该由老师传授反复强调的结论,而最好由学生实践体验得出。

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才最真实。

只有这样,做出多元的解读,学生才会有独特感受和体验。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提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对在阅读中队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假如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怎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要有爱心。

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情况等等都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

”(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
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互相交流,平等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真正地投入情感,创造性地理解文本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还有谁会担心说错了会被别人笑话?还有谁不敢、不愿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呢?
3 及时评价,鼓励为主
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及时、灵活、客观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贻误时机,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

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及时、灵活、客观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贻误时机,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

4 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

一位教育家讲过:“如果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那么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乃至品质个性等等,就什么都有了。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从而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

实践证明,也正是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才能够真正地体验、感悟和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下,改变传统,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