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训练点1 “别了,雅尔塔”
1.苏联解体15年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谈到苏共垮台时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全部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示中国挚友:假如失去党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是特别危急的。

”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观缘由是( C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没有得到订正
B.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
C.政治体制改革严峻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D.西方“和平演化”战略
解析:戈尔巴乔夫表示“假如失去党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是特别危急的”,可见他对自己改革时政治上的失误有了肯定的相识,因此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观缘由是在政治改革中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项正确。

A项是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与题意不符。

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与题意不符。

D项是外部缘由,不是主观缘由,故解除。

2.关于20世纪80年头末起先的苏东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D )
A.剧变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经济困难
B.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C.罗马尼亚通过突发性事务和流血冲突发生剧变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苏东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头末到90年头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更,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化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猛烈动荡,其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变更,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解除;苏东剧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到重大挫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表明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的事务是( C )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
C.经互会、华约组织解散D.独联体成立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91 年,经济互助委员会解体和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表明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故C项正确;苏东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头末到90年头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更,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化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猛烈动荡,故A项解除;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记着苏联的解体,独联体的成立,故B、D项解除。

4.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D )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丢失了政权D.社会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更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变更,故D项正确;A、B、C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解除。

训练点2 鼎足之势话西方
5.《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困难的问题得以简洁化,美国的主要威逼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

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或许不行避开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

”这段话旨在强调( C )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D.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解析:依据材料“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或许不行避开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并结合所学,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些地区间的冲突冲突不断升级,引发了局部的斗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不行避开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可知,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缓和,故解除A项。

美苏冷战已经结束,因此材料并不是强调美苏冷战的作用,解除B项。

材料强调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不是强调美国主导,故解除D项。

6.下图是一幅名为《今不如昔》的漫画。

该漫画表明( B )
A.冷战有利于世界稳定B.新的世界均势未建立
C.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D.世界主题发生了变更
解析:漫画信息体现了地球特别不太平,结合“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的文字信息,这反映了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动荡,时刻处于斗争的威逼下。

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是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世界均势尚未建立的结果,故B项正确;冷战肯定程度上保证了世界的稳定,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多极化趋势出现逆转,故C项错误;当今的世界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故D项错误。

7.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惊慌的时代。

”这种“关系惊慌”是指( B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美日欧三极冲突突出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D.第三世界团结一样反对霸权
解析:依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美日欧三极冲突突出,B选项符合题意。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属于美国和盟国关系惊慌的一部分,说法片面,A选项解除。

由材料“美国以及盟国”可知,这些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C 选项错误。

由材料“美国以及盟国”可知,这与第三世界国家无关,D选项错误。

8.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指出:“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气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气……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再过几年还有中国。

”下列表述与基辛格的看法一样的是( C )
A.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明显优势
B.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C.世界政治出现“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
D.多极化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为世界新格局
解析:“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如日本、欧洲,再过几年还有中国”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B错误;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D错误。

训练点3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及风云际会看东方
9.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

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合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假如说这一评论具有肯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B ) A.众多“巨人”的出现标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B.发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
C.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D.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起先呈现多极化趋势
解析:依据“当今世界,巨人林立”以及材料中对主要国家的论述可得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同时也是一个漫长困难的过程,B项正确;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始终在变更发展中,并没有最终形成,解除A项;日、欧、俄、中等国只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并没有主导多极化,解除C项;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下产生的,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解除D项。

10.2014年11月19日,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国家杜马发表讲话时指出,“莫斯科—北京”这一组合是维护世界稳定与平安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表明( D )
A.中国和俄罗斯力图建立两极格局
B.中俄组合是制衡美国的关键因素
C.中国和俄罗斯结盟以维护世界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和俄罗斯还没有实力建立两极格局,这也不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制衡美国的信息,故B项错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故C项错误;中、俄作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两极,这一组合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

11.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4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决议,标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达成广泛共识。

这说明( B ) 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B.中国主动参加全球治理
C.美国丢失超级大国地位D.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限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主动参加全球治理的看法,故B符合题意;当今世界,美国并未丢失超级大国地位,故C不符合题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并不能说明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消亡,故D不符合题意。

12.某国际问题探讨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变更……这些根本性变更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 D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阔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解析:由材料信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可推断选项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训练点4 拓展与综合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溢了火药味。

材料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最终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见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旧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旧不行低估。

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胜利发展有力地表明白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气。

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学问,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溢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缘由。

(6分)
(3)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学问概述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化。

(12分)
答案:(1)在欧洲的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安排和经互会;西德与东德;杜鲁门主义与苏联的争霸策略。

在亚洲的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斗争;越南斗争。

(2)俄罗斯的实力不断增加;欧盟的活动;亚洲(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3)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美苏起先“冷战”,出现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头,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头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1)在欧洲的冷战:结合所学回答美苏在欧洲的冷战措施即可,即军事上成立北约与华约,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安排和苏联成立经互会,西德与东德分裂,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苏联的争霸策略等。

在亚洲的热战:结合所学,美苏冷战造成中国内战、朝鲜斗争和越南斗争等。

(2)依据“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旧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得出俄罗斯的实力不断增加;依据“欧共体向欧盟的胜利发展有力地表明白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气”得出欧盟的活动;依据“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得出亚洲(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依据“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3)综合材料,并联系所学可知,二战后出现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头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格局变更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气的变更以及力气对比的变更。

国家力气是确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

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气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肯定的。

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丢失主角地位。

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动式的发展,以致青出于蓝。

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殊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

一旦主角力气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更,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更。

——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化的动因》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以二战后的西欧为例,以“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分) 答案:观点:欧洲经济政治力气的变更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

论证: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争夺欧洲,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美国联合西欧利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安排、北约组织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与苏联全面“冷战”;苏联成立经互会、华约等组织主动应对。

20世纪六七十年头以后,西欧逐步崛起,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实力增加;加强政治合作;外交上“同一个声音说话”;欧盟的建立等。

总结:欧洲是世界经济政治的重要力气。

二战以来,为维护欧洲国家利益,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欧洲经济政治力气的变更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

依据材料“世界格局变更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气的变更以及力气对比的变更”并结合二战后欧洲的相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欧洲经济政治力气的变更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

围绕该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从
二战后,欧洲的衰落;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20世纪六七十年头欧共体成立等方面论证。

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留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需一样,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