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河北省行唐县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尤其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

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农村教师的补充力度,及时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我国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非常重视,并且在农村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尤为关注。

实现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为了达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其实,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很好,主要得益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飞速增长。

这样使得大多数农村教育有了经济基础,进而促进农村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现如今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处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是落后许多。

在这里尤其是缺少大量优秀教师,使得这些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偏低。

因此,关注这些地区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只有使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才可以整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

行唐县是河北省省级贫困县之一,作为一名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对家乡的基础教育情况是非常熟悉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但是我的家乡基础教育发展缓慢,教师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使得农村各方面发展基础薄弱。

在我国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每位孩子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本文通过对我的家乡行唐县了解结合国家各方面政策,找到一条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促进家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城乡的教育公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贫困地区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质量也必须提高。

因此,应该怎样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配置教师?怎样使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基础保障,只要为农村地区提供充足、合格的教师,找到一条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会大大的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基础教育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源的均衡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从目前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出发,依据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的各种政策,分析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优缺点。

根据实际的情况寻找最佳的农村教师配置的方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教师的质量要求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合格教师数量、学历以及年龄的分布上在城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因此国家一直都在大力发展优化对农村教师配置的措施,以实现农村教师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政策提供理论补充。

2.现实意义
目前,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再加上以前教师资源的匮乏和大量代课教师的存在,致使大量的教师资源问题开始显现。

例如:专业教师缺乏、教师对新课程适应能力差等等现象,这些是很多原因所造成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同时,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论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的剖析,力图找到问题弊病所在,并结合现在农村教师配置的政策进行分析,试图找到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的最佳方案。

本论文,通过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的优化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1.3 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大多数的文章是比较宽泛的研究,没有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不过许多文章还是运用了新的思路、创新性的视角来解释农村基础教育的现象,在这一方面本论文要加以借鉴。

当前,国外关于教师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许多国家针对自身薄弱地区教师配置问题出台了对应的政策和制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政策和制度也可以为
第1章 绪论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政策中选择教师的标准奠定了基础。

1.3.1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农村教师资源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农村教师现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黄传会(2001)的《悲壮的烛光——对乡村教师的一次访谈》以及陈逛先、纪芝信在《中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研究》(2004)一书中都指出了,我国农村学校人力资源存在三大问题:(1)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相对短缺,而县镇学校教师超编;(2)我国农村教师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3)学校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影响到学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4)反映出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的教师生活环境很艰苦,而且经济条件也非常的落后。

而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要好的多,所以在这一方面考虑上应该减少。

袁桂林(2002)在《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村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矛盾很明显。

由于农村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村教师的工资偏低,特别在提高学历的农村教师的经济实力上比较困难。

余永德在《农村教育论》(2000)中以及王隆风(2008)写的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两人都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农村教师的物质生存状况;二、农村教师的精神生存状况;
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

并且分析这种状况所导致的不良结果:首先,农村教师没有上课的积极性;其次,导致大量的优秀的教师流失;再次,农村中小学拥有的教师与学科结构出现严重的不协调,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下滑。

这些论文资料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我国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全方位把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分析的很透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前,农村基础教育的有些现象已经不存在了,进而出现了新的问题。

例如:贫困地区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这一问题是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当前需要解决的问提之一。

因此,我认为不但有必要重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根源,参考以上优秀文献资源,进一步找到更好的措施来解决本论文所应解决的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配置的建议思考:文冬茅(2001)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政策选择》一文中,提出了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备选政策:一是着眼于数量的政策;二是着眼于质量的政策;三是着眼于结构的政策:因岗定编,按编聘用。

韩嘉玲(2003)在《我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报告中得出四个结论:(1)农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村义务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目前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管理方式分散,不便于管理;(3)国家应该把资源投向最贫困地区,如农村基础教育阶段;(4)政府的投入要以国家的投入为主,改变农村中小学管理制度。

田慧生在《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2003)中也为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忧虑,提出了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数量问题和素质偏低等问题。

王保生(2009)《教师队伍——农村教育发展待解之困》中提到:首先农村教师的结构不合理,不符合学科的结构;其次农村教师的地域分布不合理,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师缺乏;再次农村教师的编制存在缺陷,存在大量代课教师;最后讲到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落后。

以上研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但从农村教师的生活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而且在农村教师队伍所需的精神方面也提出了措施。

可见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国内学者研究国外薄弱地区教师配置的资料更为宝贵,不但对我国来说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贫困地区的教师配置措施具有启示作用。

这些文献正好让我了解当前农村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的总体状态,为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配置问题提供根本性的资料。

当然,时代不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应有所变化,本论文,在借鉴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深入调查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当前状况,结合上述资料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找到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配置问题的措施。

1.3.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研究落后发展地区的教师配置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几乎没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献,不过即便是针对某些方面的教师资源配置的研究,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根据对Elsevier全文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外文搜索结果表明,还没有一本关于农村教师配置的著作,也没系统研究农村教师配置的论文。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相关的有:《Teacher Compensation in Rural America》(Lorna J imerson. Th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2003),全论文介绍了美国对于各州之间进行教师配置的情况。

《Primary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 Experience》(St Martin’s College,2006),这篇论文主要讲的是英国教师职前进行教育实习的启示。

《Servce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 in India 2000》(Aggarval J .C .Teacher' Ro le,Status,2004),全文介绍了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配置问题。

这些论文材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
第1章 绪论
论依据。

国外对于贫困地区教师配置政策对我国农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有很重要的启示。

国内对教师配置研究不难发现几乎都是理论结合简单的政策性的建议,缺乏实践措施以及实施方案,而国外的政策大多数缺乏理论的支持。

并且国外措施主要问题在于大都在讲这些措施在这些国家发挥着好的作用,但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相同的。

譬如我国现在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当中,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来说,无论在教育经费还是在平时的生活条件和教学环境上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因此一味的借鉴国外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来说不一定有效。

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现状,分析总结国外的经验教训,找到一种适合我国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的政策措施。

1.4 理论基础
1.4.1 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经历了: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教师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和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阶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以下的特征:主体自主性、阶段性、终身性。

本论文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的差异,根据目前教师专业化这一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4.2 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他把人类复杂的需要归纳为五种基本需要,并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在人们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递升的,当下一级的需要基本满足后,上一级的需要就会出现,这时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由于只要较低层需要基本得到满足,高一层需要就会出现,人们在一定时期五种需要会同时并有。

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五种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种需要最为迫切,这就是“优①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2-43.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势需要”。

马斯洛还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高级需要主要是从内部使人满足,并且这种需要人是永远不会完全满足的。

因此,激励就不能仅从生理需要出发,只靠金钱刺激,而应以多种需要为依据来激发积极性;激励应该把不同情况下的优势需要作为激励的出发点,这样才能对人产生更大的驱动力;激励从高级需要入手进行激励,才能激发出更加稳定和持久的工作积极性。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配置情况,贫困地区的农村物质与精神方面都特别贫乏,使得农村教师在生理和心理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使得他们教学热情不高。

本文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农村教师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政府实行农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提供有效信息,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与待遇水平,实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

1.4.3 教育资源配置理论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它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之间的分配。


教师队伍也是教育资源当中的组成部分,本论文,运用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提出教师资源配置也应该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

如果能使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达到均衡水平,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一定大大提高。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首先,使用问卷和文献分析法对河北省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本质所在。

其次,对行唐县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部门的领导进行访问,了解目前这些教师对农村教育的看法,结合我国三种典型的农村教师资源配置政策:支教政策、顶岗实习、特岗计划政策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各个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

最后,结合国内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根据河北省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特点,希望得出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
①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46-148.
第1章 绪论
新政策。

1.5.2 重点难点
当前对于农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很不系统,许多文献缺乏理论的有力支持,以前的研究文献得出的方法措施很多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

本论文,主要的难点在于运用理论知识的支持,在结合当前我国农村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不发达地区或者薄弱地区教师资源配置的政策,加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源的的优化配置。

1.5.3 创新点
本研究,对河北省行唐县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运用教育学中各种理论强有力的支持来分析问题,根据本国的国情得出实用的措施、方法,并借鉴国企改革当中有效政策,从根本上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的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5.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论文,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从中总结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分析这些教师配置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的作用如何,分析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从而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大量详实的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

通过分析调查中的具体情况,从中分析实行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制度的优缺点,进而找到改善农村教师的配置的措施。

3.访谈调查法
本论文,运用访谈调查法主要目的是了解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目前教育目的是否清楚,以及对现在的教育环境是否满意,怎样才会让他们继续留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就可以为新型的农村教师的配置提供有效信息。

1.6 概念界定
1.6.1 农村教师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般来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一种社会职业;其二是指这一职业的从业者。

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上看,教师指学校中的专职教育者。

本论文中的教师,特指在学校教育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正如《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界定为:(1)其工作是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2)教师生活在县级以下的乡镇或农村;(3)在本文中农村教师主要是指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不包括农村中小学中的后勤、行政人员。

1.6.2 “假”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


本研究中,代课教师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之一,其中还包括“假”代课教师。

所谓的“假”代课教师是指代替那些在农村有正式编制,但不在教学岗位的教师。

1.6.3特岗教师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由国家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担任特别岗位教师,聘期3年。

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6.4教师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

本论文中,所谓教师资源配置是指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的教育之间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

它包括教师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教师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的配置、教师资源在各种学校的配置。


①闫广芬,王娟,关于解决中西部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考,当代教师教育,2008(4):66-70.
②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
划”的通知(教师【2009】1号文件).
③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146页.
第2章 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分析
第2章 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分析
2.1 行唐县简介
行唐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陶唐氏时期就有人聚居,秦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为行唐县,后曾易名章武县、永昌县、恒阳县等,明复称行唐县,后沿袭至今。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

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

南距石家庄45公里,北距北京240公里。

呈西北东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状,长53公里,宽26公里,面积1025平方公里。

辖4镇11乡,330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

②东隔沙河与曲阳县相望,南与正定、新乐两县毗邻,西与灵寿交界,北与阜平接壤。

在行唐县口头镇以上都是大山,山上人民还是靠天吃饭,种的是梯田住的是土坯房居多。

行唐县被河北省政府部门划为省级贫困县,这里基础教育事业是非常落后,在农村上课的教师大多是居住于此的“代课教师”,正式入编的教师几乎没人愿意在农村教学。

因为,这些教师认为在城镇学校干杂物活,也比在山里面教学要好受的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少。

尤其在农村地区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几座。

因此,行唐县农村地区成为河北省扶贫开发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这里的基础教育,使其达到河北省基础教育平均水平,大力发展行唐县经济,带动行唐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尽快摆脱贫困地区实现小康水平,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2.2 调研过程概述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我的家乡——行唐县教师资源配置情况。

在我的朋友、同学以及教师的帮助下比较全面的了解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

还有我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编写了“教师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首先,我在基本了解行唐县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的情况下,经过推敲得出问卷初稿,并经导师的修正后,问卷所调查的问题更为明确化,目的更为鲜明。

其次,运用问卷初
①行唐县人民政府:行唐县简介和历史概况【EB/OL】/overview/.
②同上.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稿,复印了一小部分对行唐县部分中小学进行预测,吸取了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使得问卷更加切近教师们的真实生活。

再次,我认真修改完成“教师调查问卷(对行唐20所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见附录1)。

在调查问卷编写完成后,征求导师意见修改并定稿。

最后,在发放调查问卷时,我注重被调查对象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9份,经核实有效问卷为348份。

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发放问卷的数量上也不是平均的,调查过程也不是同时进行,而是对行唐县20所农村中小学学校逐一进行的调查。

这些学校当中有8所中学分别是:行唐县龙泉中学、独羊岗中学、南桥中学、连家庄中学、翟营中学、上碑中学、上方中学和口头中学;还有12所小学分别是:行唐县南桥小学、白庙小学、下闫庄小学、上碑小学、南埌坝小学、南凹小学、上方小学、西安太庄小学、口头小学、两岭口小学、马化小学以及羊柴小学。

2.3 行唐县教师资源整体状况
通过对行唐县农村中小学问卷和访谈调查,我更为详细的了解当前行唐县农村教师的整体状况。

行唐县地处山区经济状况比较差,使得行唐县农村基础较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五年前行唐县农村教师资源的整体状况是:学历低、年龄大、专业水平低、工资待遇低。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发展,行唐县在经济、交通、政治、教育等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成绩突出。

这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基本上与我了解的情况相吻合,总体情况要比了解的情况要好的多。

目前行唐县教师资源的整体状况是:年轻的教师数量正在增多;创造机会让教师进修,提高教师学历以及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总之,当前行唐县教育部门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带动和发展农村地区教育。

但目前行唐县农村教师进出口出现问题,新教师进不去老教师出不来的问题,是当下农村教师配置最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这次调查的8所农村中学中教师学历达到本科人员的几乎占一半以上;12所小学中也有4所学校一半教师达到本科学历。

但是,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入编教师数量和代课教师数量还是一个相当值得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这次问卷调查当中348名教师,待入编和代课教师人数竟然有187人。

这也充分说明行唐县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情况不合理,通过以下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及访谈调查信息的整理,从整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