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7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含解析)(2021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7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含解析)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7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7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
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
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
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
科研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
【试题分析】
回答时语言简洁,分点作答即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信息筛选类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
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淦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
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萧红对笔下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人类的愚昧。
B.在中国作家中,像萧红这样兼具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恐怕是惟一的。
C.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
的苦难和对“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D.萧红一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这既不同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也与喜欢制作牧歌情调的右派作家有根本的不同.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作家的身份和她的作品,但更是因
为她超越了这些,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
B.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C.《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BD
2.C
【解析】C项中“《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3.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和非女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
作家;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注意从“创作视角"、“创作风格”、“生活经历”和“读者对象”的角度作答。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 is the ladderof human progress."I hope youcan make progresswith the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to 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 mall 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 togrow and progress. W hen thecomplex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readinga n article or doing a problem makesus calm down and retur 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belief, keep our pure spiri tualworld and resist the attackof the external wor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