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辛弃疾词三首》知能优化演练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词人北望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螺型的发髻,从而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原人民,想到大好河山没有收复,心情逐渐沉重。
远处的群山仿佛带着愁和恨一一映入眼帘。
在这里,表象上是写景,实则是借景抒情,情和景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难以分割的境界。
远处群山越美,引起的怨恨越深。
本来是因想到人民和国土沦丧而发愁,却偏说山向人献愁供恨,这种移情及物的拟人手法,使要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
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作者写喧闹的灯火场景,正是为了反衬“那人”的形象。
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的孤高性格。
对灯火的描写,起到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4.“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人”是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
她不随波逐流,不图热闹,独立自主,
自尊自爱,有自己的追求,卓然于世,独芳自赏。
二、语言运用
5.(2011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什么”。
不超过25字。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
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
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逐句分析,把握重点句及重点词,然后进行归纳整合。
要注意不要超过题目中所规定的字数。
文段从两个角度来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的东西,一是中国顶尖大学的现状,二是政府和社会所持的态度。
把握住这两点,就好归纳了。
答案:全球化视野追求卓越的意识宽松环境平和心态
6.下面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状况比较研究调查表,阅
国别
中国日本美国韩国
项目
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进入前十名的家
24.5% 10% 12.4% 24.9%
长
对孩子学习成绩无要求的家长7.3% 42.3% 19.1% 12.9%
认为自己有低落、烦躁等负面情绪的
76.7% 62.2% 55.8% 53.5%
学生
认为自己有考试、学业压力的学生87.6% 58.9% 53.4% 54.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学生的学习状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韩两国家长更关心孩子成绩,多于日、美;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要求的,日本家长最多,高于美、韩,中国最低。
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有低落、烦躁等负面情绪和考试、学业压力的比例最高,其他三国较低。
(2)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高,导致中国学生考试、学业压力大,负面情绪多。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玉簪.(zān)阑.干(lán)凤箫.(xiāo)妩.媚(wú)
B.浊醪.(láo) 庶.几(shū) 援.例(yuán) 遥岑.(cén)
C.螺髻.(jì) 堪脍.(huì) 揾.英雄泪(wèn) 鲈.鱼(lú)
D.搔.首(sāo) 沉酣.(hān) 阑珊.(shān) 蓦.然(mò)
解析:选D。
A项,“妩”应读wǔ。
B项,“庶”应读shù。
C项,“脍”应读ku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宝马雕车凤萧声动千里清秋阑干拍遍
B.灯火阑姗献愁供恨蓦然回首断鸿声里
C.笑语盈盈玉簪螺髻红巾翠袖落日楼头
D.蛾儿雪柳竟来相娱交游零落鲈鱼堪脍
解析:选C。
A项,萧—箫。
B项,姗—珊。
D项,竟—竞。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B.阑干拍遍.遍:一遍
C.灯火阑珊
..阑珊:零落稀少 D.交游零.落零:稀少
解析:选B。
遍:普遍,全。
4.下列各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句是(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解析:选C。
A.水随/天去;B.树/犹如此;D.不见/吾狂耳。
5.名句名篇默写。
(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蕴含着相似的情感。
(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了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3)《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一词中化用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之意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词人感慨知音稀少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2)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4)知我者二三子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
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全词的警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拟人手法。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作者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7.本词多处用典,请找出几处,并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词的开头“甚矣吾衰矣”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
《论语·述而》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
②“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记郗超、王殉“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③“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
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象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
这里作者提到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8.分析“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中“空”字和“笑”字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空”言其一生都白白地过去了。
既然大半生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如今年老体衰,再言愁还有什么用呢?面对人间万事万物只好付之一笑了。
所以这一“笑”字隐含着无尽的悲愤和无限的苍凉。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9.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词的前两句写桑树抽芽、蚕卵孵化,“破”字传神。
第三句写“细草”“黄犊”,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放牧平坡,乍见春草欢乐无比,“鸣”字巧妙。
第四句写“斜日”“寒林”“暮鸦”,一个“点”字使衰肃的情调起了变化。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考生应在把握此点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赏析。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0.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现了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的欣赏流连及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视。
词中的荠菜花是作者热情赞美的,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实际上它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作者不要做愁风畏雨的城中桃李,要做坚强的荠菜花,二者就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把握住这一点,第三句的解答也就有了方向。
作者之所以用“代人赋”为题,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辛弃疾罢官后的生活担忧,作者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借荠菜花的形象来自我写照,以此与友人共勉。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1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四、语用创新
13.从“高”“明”“正”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填入下文的方框中,然后仿照画线部分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句式协调,文意贯通。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有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打头:廉洁的风气叫清风,正直的官员称清官,文章儒雅是清文,友谊纯洁为清交。
也有不少正面的称谓是字当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高高尚的作风叫高风,高明的见解称高见,品行优秀为高士,技能突出是高手。
示例2:明光明的道路叫明途,锐利的眼光称明眼,见识高超为明鉴,心地坦荡是明人。
示例3:正刚正的气节叫正气,正确的道理称正理,言谈合理为正论,质量可靠是正品。
14.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锋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1)阅读上面的语句,任选其中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唐宋诗人,续写二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醉里挑灯看剑;将军白发征夫泪;铁马冰河入梦来;老夫聊发少年狂。
(任写三句)
(2)杜甫的茅屋温暖了天下寒士。
易安的黄花消瘦了家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