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分章节练习题2132.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1) 第二十一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单项选择题
1. 组距分组是( )的整理方法。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离散变量
2. 家庭支出中,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属于( )。

A.比例
B.比率
C.频率
D.百分数
3. 将比例乘以100就是( )。

A.百分比
B.比率
C.平均数
D.极差
4. 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是采用了计算( )的数据整理方法。

A.比例
C.比率
D.百分比
5. 条形图纵置时也称为( )。

A.直方图
B.折线图
C.柱形图
D.圆形图
6. 某组中,最大值为50,最小值为12,极差为( )。

A.38
B.18
C.20
D.12
7. 在对数据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无任何关系
B.反比关系
C.正比关系
D.组距总是组数的5倍
8. 在组距分组中,上限与下限的差值称为( )。

A.组数
B.极差
D.组中值
9. 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叫做( )。

A.组数
B.组中值
C.极差
D.组距
10.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 )。

A.“不重不漏”
B.“组限值应能被 5除尽”
C.“下组限不在内”
D.“上组限不在内”
11. 某产品的销售收入是一个变量,其分组依次为1万元以下,1万元-3万元,3万元-5万元,5万元-6万元,那么( )。

A.1万元应归入第一组
B.3万元应归入第二组
C.3万元应归入第三组
D.6万元应归入第四组
12. 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是( )。

A.柱形图
B.折线图
C.直方图
二、多项选择题
1. 分类数据选用的图示方法是( )。

A.条形图
B.折线图
C.直方图
D.圆形图
E.散点图
2. 计算累积百分比的两种方法是( )。

A.开方
B.加权平均
C.向上累积
D.向下累积
E.算术平均
3. 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 )。

A.折线图
B.直方图
C.频数多边形图
D.累积频率分布图
E.累积频数分布图
4. 组距分组适用于( )。

A.离散变量
B.变量值较少
C.连续变量
D.变量值较多
E.品质数据
5. 统计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

A.表头
B.列标题
C.表外附加
D.数字资料
E.行标题
6. 通常情况下,设计统计表要求( )。

A.没有数字的单元格应空白
B.左右两边应封口
C.表中数据一般是右对齐
D.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
E.行标题之间不必用横线隔开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2) 第二十二章数据特征的测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称为( )。

A.中位数
B.极值
C.众数
D.平均数
2. 2003年,某市下辖六个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按规模由小到大依次为800公顷、900公顷、1100公顷、1400公顷、1500公顷、3000公顷,这六个县棉花种植面积的中位数是( )公顷。

A.1450
B.1250
C.1100
D.1400
3. 某连锁超市6个分店的职工人数由小到大排序后为57人、58人、58人、60人、63人、70人,其算术平均数、众数分别为( )。

A.59、58
B.61、58
C.61、59
D.61、70
4. 共有100个学生进行分组,150~160cm有10个,组中值为155;160~170cm有70个,组中值为165;170~180cm有20个,组中值为175,加权算术平均数为( )。

A.155
B.175
C.165
D.166
5.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

A.众数
B.极值
C.算术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6. 计算几何平均数要求各观察值之间存在( )的关系。

A.等差
B.等比
C.连加
D.连乘积
7.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 )。

A.越差
B.越好
C.不变
D.反复变化
8. 最简单的变异指标是( )。

B.标准差
C.组距
D.离散系数
9. 离散系数比标准差更适用于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这是因为离散系数( )。

A.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B.不受数据差异程度的影响
C.不受变量值水平或计量单位的影响
D.计量更简单
二、多项选择题
1. 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 )。

A.位置平均数
B.极差
C.方差
D.数值平均数
E.标准差
2. 数值平均数包括( )。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方差
D.中位数
3. 下列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是( )。

A.众数
B.算术平均数
C.标准差
D.极差
E.离散系数
4. 加权算术平均数会受到( )的影响。

A.各组数值的大小
B.各组分布频数的多少
C.极端值
D.计量单位
E.组数
5. 几何平均数的主要用途是( )。

A.确定分组组数
B.确定组距
C.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
D.计算组中值
E.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6. 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 )。

A.算术平均数
C.方差
D.离散系数
E.标准差
7. 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绝对值的指标有( )。

A.算术平均数
B.极差
C.方差
D.离散系数
E.标准差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3) 第二十三章时间序列
一、单项选择题
1. 统计对事物进行动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编制( )。

A.指数
B.回归方程
C.频数分布表
D.时间序列
2. 下列指标中属于相对数时间指标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
B.年底总人口数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
3. 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称为( )。

A.变量
B.发展水平
C.增长量
D.发展速度
4. 增长量是( )。

A.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
B.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和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D.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5. 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可以把增长量分为逐期增长量和( )。

A.环比增长量
B.定基增长量
C.累计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6. 已知在一个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分别为21、30、35、41,则累计增长量为( )。

A.90
B.80
C.105
D.127
7. 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 )的序时平均数。

A.累计增长量
B.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
C.逐期增长量
D.报告期发展水平
8.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 )。

A.连乘积
B.总和
C.对比值
D.之差
9. 某公司A产品的销售额2007年比2002年增长53.5%,2006年比2002年增长40.2%,则2007年比2006年增长( )。

A.9.5%
B.13.3%
C.33.09%
D.15.9%
10. 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 )。

A.加权算术平均法
B.极差法
C.几何平均法
D.算术平均法
11. 2000年以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4%以上,这是( )。

A.发展速度
B.增长速度
C.平均增长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12. “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 )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A.计量单位
B.数据类型
C.时间
D.调查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称为( )。

A.时间序列
B.相关分析
C.动态数列
D.回归分析
E.指数分析
2. 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时间序列分为( )。

A.月时间序列
B.相对数时间序列
C.年时间序列
D.绝对数时间序列
E.平均数时间序列
3. 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中,包括( )。

A.最初水平
B.最末水平
C.中间水平
D.增长速度
E.平均增长量
4.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有( )。

A.平均发展速度
B.发展水平
C.平均增长速度
D.增长量
E.平均增长量
5.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有( )。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
E.平均增长量
6. 平均速度指标的两个非常重要是( )。

A.平均发展速度
B.发展水平
C.平均增长速度
D.增长量
E.平均增长量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4) 第二十四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 狭义的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 )。

A.算术平均数
B.相对数
C.总量指标
D.几何平均数
2. 下列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

A.产品产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销售额指数
D.总产值指数
3. 拉氏指数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 )。

A.报告期
B.基期与报告期水平的平均数
C.与基期与报告期无关的水平
D.基期
4. 帕氏指数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 )。

A.基期与报告期水平的平均数
B.与基期和报告期无关的水平
C.报告期
D.基期
5. 某工厂报告期与基期比较,某产品产量增加10%,单位产品价格下降6%,那么,销售额( )。

A.增加
B.减少
C.不增不减
D.无法确定
6. 某企业报告期与基期比较,产品产量增加3%,单位产品成本下降3%,那么,生产费用( )。

A.减少
B.增加
C.不增不减
D.无法确定
7. 某单位职工人数增加2%,工资总额增加6%,则平均工资( )。

A.增加3%
B.减少3%
C.增加3.92%
D.减少3.92%
8. 某商场商品的销售额增长6%,平均销售价格增长4%,则商品销售量增长( )。

A.2.8%
B.1.9%
C.0.6%
D.3.4%
9. 某市百货商场销售额2007年与2006年相比为150%,同期价格水平下降6%,则该商场销售量指数为( )。

A.133%
B.159.57%
C.121%
D.118%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指数可以用来分析很多社会经济问题
C.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D.指数是一个绝对数
E.统计指数常常也称为经济指数
2. 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指数可以分为( )。

A.加权指数
B.综合指数
C.质量指数
D.个体指数
E.数量指数
3. 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指数可分为( )。

A.个体指数
B.数量指数
C.质量指数
D.加权指数
E.综合指数
4. 按计算形式不同,指数可分为( )。

A.个体指数
B.简单指数
C.质量指数
D.综合指数
E.加权指数
5. 某种商品基期售出50千克,报告期售出60千克,指数为120%,该指数是( )。

A.综合指数
B.个体指数
C.总指数
D.销售量指数
E.数量指标指数
6. 总量指数是( )。

A.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B.可以由不同时期的实物总量对比形成
C.可以由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
D.可以由同一时期的销售数量对比形成
E.可以由同一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
7. 以2005年为基期,某商店的某类商品2006年的销售额指数为126.46%,价格指数为106.06%,销售量指数为119.23%,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则( )。

A.该类商品的销售额提高了26.46%
B.由于零售价格变动使销售额提高了6.06%
C.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提高了19.23%
D.由于销售量变动使销售额提高了119.23%
E.零售价格与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没有影响
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的作用,表现在( )。

A.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B.反映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C.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D.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E.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9. 股票价格通常与( )因素相关。

A.购买力
B.通货膨胀率
C.预期股息
D.工资水平
E.银行存款利息率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5) 第二十五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 )总和。

A.实物量
B.价值
C.增加值
D.中间投入
2. 国内生产总值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 )后的余额。

A.通货膨胀影响
B.生产折旧
C.中间投入价值
D.增加值
3.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 )为主。

A.收入法
B.生产法
C.支出法
D.转移法
4. 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 )。

A.附加值
B.中间投入
C.经济效益
D.营业盈余
5. 2001年以后,农业不变价总产出改为根据( )缩减计算。

A.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B.零售价格指数
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D.现价总产出速度
6. 第三产业( )是衡量第三产业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指标。

A.消费指数
B.增加值
C.生产总额
D.营业盈余
7. 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但是一般采用的是( )。

A.收入法
B.支出法
C.生产法
D.成本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中涉及到的收入内容有( )。

A.中间投入
B.劳动者报酬
C.固定资产折旧
D.生产税净额
E.营业盈余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有( )。

A.实物形态
B.价值形态
C.收入形态
D.产品形态
E.货币形态
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 )的综合性指标。

A.效益
B.规模
C.速度
D.比例关系
E.使用方向
4. 以下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的有( )。

A.股票投资
B.基本建设投资
C.中间投入
D.更新改造投资
E.房地产开发投资
5. 用来观察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指标有( )。

A.出口额
B.进口额
C.进出口额
D.投资额
E.消费额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6 第二十六章会计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 )来反映。

A.现金流量表
B.成本报表
C.利润表
D.资产负债表
2. 我国( )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A.《会计法》
B.《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C.《企业会计制度》
D.《企业会计准则》
3. 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者耗用的资产是( )。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递延资产
D.无形资产
4. ( )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A.资产
B.利润
C.收入
D.所有者权益
5. 某企业2008年末资产负债反映的资产总额为840万元、负债总额为552万元,利润表反映利润总额为300万元,那么该企业2008年末所在者权益是( )万元。

A.288
B.588
C.540
D.252
6. 在会计基本前提中,( )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7. 会计核算中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的前提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8.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 )计量。

A.货币
B.实物
C.货币和实物
D.数量
9. 企业会计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 )。

A.应当一致,不能随意变动
B.根据需要可随时变动
C.经财税部门批准才能变动
D.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动
10. 下列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是( )。

A.可靠性
B.重要性
C.可比性
D.客观性
11. 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体现了会计核算的( )要求。

A.重要性
B.谨慎性
C.可比性
D.实质重于形式
12. 按照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 )。

A.会计循环
B.会计记录
C.会计分期
D.会计凭证
13. 会计的确认,主要是通过将会计要素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 )来实现的。

A.会计报告
B.会计计量
C.会计记录
D.填制和审核凭证
14. 我国的会计准则由( )制定,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大部分。

A.中央银行
B.财政部
C.监管部门
D.商务部
二、多项选择题
1. 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 )。

A.核算
B.预测
C.决策
D.监督
E.评估
2. 会计监督包括( )。

A.考核
B.事前监督
C.事中监督
D.事后监督
E.检查
3. 企业资金运动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

A.资金投入
B.资金增值
C.资金周转
D.资金回笼
E.资金退出
4. 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有关企业环境保护状况的信息
B.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C.有关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
D.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
E.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5.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 )。

A.资产
B.负债
C.费用
D.收入
E.利润
6. 资产的特征包括( )。

A.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B.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
C.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
D.资产可以是不以货币计量的
E.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
7.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有( )。

A.投资人投入的资本
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C.留存收益
D.出售资产所得
E.银行存款
8.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包括( )。

A.权责发生制原则
B.配比原则
C.历史成本原则
D.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E.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9. 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 )。

A.持续经营
B.会计分期
C.货币计量
D.权责发生制
E.会计主体
10.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 )。

A.可靠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持续经营
D.谨慎性
E.权责发生制
11. 会计循环的环节包括( )。

A.填制和审核凭证
B.会计确认
C.会计计量
D.设置账户
E.会计报告
12. 下列记账方法中,属于复式记账法的有( )。

A.重复记账法
B.借贷记账法
C.增减记账法
D.收付记账法
E.单独记账法
13.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 )。

A.分类凭证
B.原始凭证
C.记账凭证
D.现金凭证
E.明细凭证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7) 第二十七章财务会计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采用的资产负债表格式是( )。

A.多步式
B.单步式
C.报告式
D.账户式
2. 分为左右两方的资产负债表格式是( )。

A.账户式
B.单步式
C.报告式
D.多步式
3.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项目是按( )进行排列的。

A.流动性
B.到期日的远近
C.安全性
D.范围
4. 对于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其列入( )。

A.流动资产
B.长期资产
C.流动负债
D.长期负债
5. 下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属于负债项目的是( )。

A.预付账款
B.应收账款
C.预提费用
D.待摊费用
6. A企业有关账户的期末余额如下:“现金”20000元,“银行存款”50000元,“应收票据”10000元,“其他货币资金”30000元。

在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金额为( )。

A.70000元
B.80000元
C.100000元
D.110000元
7. 某企业有关账户的期末余额如下:“应付账款——应付某单位”借方余额10000元,“应付账款——应付某单位”贷方余额90000元;“预付账款——预付某单位”借方余额70000元,“预付账款——预付某单位”贷方余额30000元,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预付账款”项目的金额为( )元。

A.80000
B.120000
C.40000
D.30000
8. “待摊费用”项目,根据( )之和填列。

A.“待摊费用”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期末借方余额
B.“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额
C.“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期末贷方余额
D.“待摊费用”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期末贷方余额
9. 某企业2006年末“预提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为10000元,“待摊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为30000元,则该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上应反映为( )。

A.待摊费用20000元
B.待摊费用40000元
C.待摊费用30000元和预提费用-10000元
D.预提费用-20000元
10.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 )的报表。

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
C.盈利能力
D.管理水平
11. 利润表是一张( )。

A.静态会计报表
B.动态会计报表
C.既是静态也是动态会计报表
D.既不是静态也不是动态会计报表
12. 下列关于利润表项目之间关系的等式中,正确的是( )。

A.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B.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C.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支出
D.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13. 某企业本期取得商品销售收入2800000元,应收票据本期收回210000元,应收账款本期收回6000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收讫。

另外,当期因商品质量问题发生退货价款30000元,货款已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根据上述资料,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 )元。

A.3580000
B.3560000
C.2980000
D.2770000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有( )。

A.预付账款
B.短期投资
C.预收账款
D.货币资金
E.待摊费用
2. 下列可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直接填到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是( )。

A.应交税金
B.资本公积
C.短期借款
D.应付工资
E.货币资金
3. 以下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数据填列的是( )。

A.固定资产
B.应收账款
C.存货
D.长期股权投资
E.货币资金
4. 利润表的基本格式主要有( )。

A.账户式
B.单步式
C.多步式
D.报告式
E.复合式
5. 下列经济业务不会发生现金流量的有( )。

A.用固定资产偿还债务
B.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C.用原材料对外投资
D.从银行提取现金
E.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
6. 下列各项经济业务属于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的有( )。

A.收到出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
B.购货退回而收到的退货款
C.收到出口退回的增值税款
D.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
E.收回长期股权投资
7. “收到的税费返还”根据( )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A.“补贴收入”
B.“现金”
C.“银行存款”
D.“营业外收入”
E.“应收补贴款”
8. 以下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的是( )。

A.“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B.“投资支付的现金”
C.“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D.“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E.“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2011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单元自测题(28) 第二十八章财务报表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是( )。

A.经营能力
B.盈利能力
C.偿债能力
D.营运能力
2. 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比率是( )。

A.绝对数比较分析
B.构成比率
C.相关比率
D.效率比率
3.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应维持在( )左右。

A.1∶1
B.2∶1
C.1∶2
D.2∶3
4. 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

这是因为( )。

A.存货的价值较大
B.存货的质量不稳定
C.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差
D.存货的未来销路不定
5. 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能力的指标是( )。

A.速动比率
B.产权比率
C.现金比率
D.资产负债率
6. 速动资产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其金额是用流动资产减去( )。

A.存货
B.短期投资
C.应收账款
D.货币资金
7. 某企业年末流动资产总额为80000000元,其中存货50000000元,应收账款20000000元,流动负债60000000元,则该企业速动比率为( )。

A.0.15
B.0.5
C.1
D.2
8. 某企业年初资产总额为30000000元,负债总额为60000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4000000元,则该企业年初的产权比率为( )。

A.0.5
B.0.25
C.1.5
D.2.5
9. 某企业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为21000000元,销售退回2000000元,销售折让1000000元,期初应收账款余额为8000000元,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000元,则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为( )次。

A.1
B.2
C.3
D.4
10. 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时,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A.应当扣除坏账准备
B.按期初应收账款金额计算
C.不应当扣除坏账准备
D.按期末应收账款金额计算
11. 以下指标中,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的是( )。

A.流动比率
B.资产总额
C.总资产周转率
D.利润总额
12. 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

A.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B.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C.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D.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13. 资产净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

该指标与净利润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 )。

A.完全相等
B.无关
C.成反比
D.成正比
14. ( )反映普通股每股的盈利能力。

A.市盈率
B.普通股每股收益
C.资本保值增值率
D.资产净利润率
15. 某公司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每股市价为3元,每股收益为0.2元,每股股利为0.15元,该公司无优先股,则该公司市盈率为( )。

A.15%
B.20%
C.15
D.20
二、多项选择题
1.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企业的偿债能力
B.企业技术水平
C.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
D.企业的盈利能力
E.企业会计人员工作能力
2. 财务报表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

A.明确分析的目的,制定分析工作计划
B.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C.根据分析目的,比较、研究所收集的资料
D.作出分析结论,提出分析报告
E.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
3.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

A.比较分析法
B.比率分析法
C.事前分析法
D.趋势分析法
E.综合分析法
4. 按比较对象的不同,比较分析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

A.绝对数比较分析
B.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
C.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
D.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E.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
5.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从比率分析的角度划分包括( )。

A.借款能力分析
B.盈利能力分析
C.偿债能力分析
D.营运能力分析
E.销售能力分析
6. 下列指标中,属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

A.产权比率
B.速动比率
C.现金比率
D.市盈率
E.流动资产周转率
7. 下列可能会造成流动比率过高的情况是( )。

A.难以如期偿还债务
B.应收账款占用过多
C.企业的流动资产占用较多
D.在产品、产成品呆滞、积压
E.以上选项都正确
8. 在计算已获利息倍数时,需要使用的指标有( )。

A.息税前利润
B.息税后利润
C.利息费用
D.财务费用
E.资产总额
9. 下列各项指标中,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是( )。

A.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B.流动资产周转率
C.资本保值增值率
D.产权比率
E.存货周转次数
10. 下列指标中,属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是( )。

A.资产净利润率
B.市盈率
C.总资产周转率
D.存货周转率
E.资本收益率
11. 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使用的指标是( )。

A.期初资产
B.期末所有者权益
C.本期实现的利润总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