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翰林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翰林学校高三语文期末
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盈满
凸凹
⑴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
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
⑵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
”直到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
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
母亲摇了摇头。
⑶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
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
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
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
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
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
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
⑷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
”
⑸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
”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
”
⑹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
⑺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
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
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
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
⑻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
访谈。
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
”
⑼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
”
⑽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
”
⑾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
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
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
便循着岸树成排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
⑿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
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
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
⒀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含混,又清晰。
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
⒁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
⒂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
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
母亲说:“咱们回吧。
”我说:“回。
”
⒃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
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
⒄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
”
⒅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
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吗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贪心。
”
⒆“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
”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
”
⒇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所以,我无话可说。
(21)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山茶。
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
不久,烤红薯的
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
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
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
(22)烤到一定的火候,母亲便把红薯拨到一边的冷灰里,说:“让它收收性子。
”所谓收收性子,就是让烤过的红薯从焦脆返回到柔韧,托在手心里,虽体温热烈,却可以承受。
红薯的口味也绵长也筋道也甘甜,一吃就吃得很本质了。
(23)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
”
(24)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
”
(25)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
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
(26)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有删改)
9. 分析第⑹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10. 第⑸段和第⒄段通过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她前后心理的变化。
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1. 分析第(2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 文章最后以烤红薯吃红薯的事收束全文,凸显了主题,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13. 全文围绕“盈满”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9. 承接上文母亲向“我”提出买辆三轮车的要求,引出下文描写母亲骑着三轮车去捡破烂,又捡柴草,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10. 第⑸段中的语言描写“也只能这样”和“让你再破费一次”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安慰和对“我”提出的要求表现出不忍和不安的心理;第⒄段的语言描写则表现了母亲因为骑着三轮车捡破烂和柴草找到自己存在价值以后对“我”说话的从容心理。
11. “弄皱褶了的心叶”,“有了新芽的模样”用了比喻手法,生动描写了“我”繁杂的心态变得单纯,烦乱的心情变得愉悦,突出了母亲的教育力量,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
12. 文章用烤红薯吃红薯收束全文,叙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我”回绝出席场面的原因,引出“我”对“盈满”的思考。
“母亲”代表亲情,“红薯”代表简朴的物质生活。
只要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
法,就是人生的盈满,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13. 本文以“盈满”来构思,新颖独特。
先通过叙写父亲和母亲关于过冬捡拾柴火,引发作者对“盈满”的思考:不贪心就是盈满。
再通过叙写母亲搬到“我”家以后的不适状态,让“我”买了三轮车去外面拾柴捡垃圾来换得生活用品,不成为子女的累赘而获得心灵的安适和满足。
在此基础上,引出“我”的思考:“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解答。
这句话在第⑹段,属于中间段,可考虑对上下文的作用。
上文写“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可总结出“承接上文母亲向‘我’提出买辆三轮车的要求”;下文写“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可总结出“引出下文描写母亲骑着三轮车去捡破烂,又捡柴草,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文中找到语言描写,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态。
比如第⑸段中的语言描写“也只能这样”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安慰,自己不能再自食其力,靠儿子养的无奈;“让你再破费一次”,“破费”一次很客气,写母亲对“我”提出要求后表现出的不忍和不安的心理。
第⒄段“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前文写“我”和母亲一起捡柴禾,“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这些是写母亲在得到“我”的理解,找到自己存在价值以后对“我”说话的从容心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艺术。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要结合具体分析答出效果。
本题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先找出喻体,“弄皱褶了的心叶”,“有了新芽的模样”;再分析作用和效果:“弄皱褶了的心叶”是说“我”繁杂的心态,烦乱的心情;“有了新芽的模样”是说变得单纯,变得愉悦,生动形象;这是母亲教育的力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部分情节的作用及文章的情感主旨。
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
度思考,主题可梳理文章结构,结合关键词句来理解。
本题结尾部分的内容是写“我”和母亲吃烤红薯,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
结构上叙写了交代了“我”回绝出席场面的原因,引出“我”对“盈满”的思考。
主题:“母亲”代表亲情,“红薯”代表简朴的物质生活。
结合原文最后一段“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表达了只要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梳理文章结构,分出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借读作品主题。
本题要求围绕“盈满”分析结构,首先找到提到“盈满”的句子,据此划分文章结构: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梳理文章结构,分出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借读作品主题。
本题要求围绕“盈满”分析结构,首先找到提到“盈满”的句子,据此划分文章结构:第二段“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前面写父亲和母亲关于过冬捡拾柴火,引发作者对“盈满”的思考:不贪心就是盈满。
第(14)段“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这之前写母亲搬到“我”家以后的不适状态,让“我”买了三轮车去外面拾柴捡垃圾来换得生活用品,不成为子女的累赘而获得心灵的安适和满足。
“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 引出“我”的思考: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
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
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
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
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
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
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
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
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
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
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
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
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
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
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
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
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
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
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
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
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
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
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
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
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
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
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
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
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吧!
我幡然醒悟。
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的。
于是,我没有继续申辩下去。
那个揪我脖领子的年轻人以为戳穿了我肮脏的伎俩,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姿态,恶狠狠地从嘴里吐出一个字——滚!其实,他不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这里的。
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寻找生机了。
于是,整个冬天,我辗转于整个城市的各条街道。
然而,每一条街道,我最多只能呆上一个星期,因为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了,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判断成一个骗子。
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运气一直是不错的。
因为我总能在饥肠辘轆时得到10美元,而且不失去我的皮大衣。
哦,或许这样说对于那些掏钱的人不够公平,应该说,是那些掏了钱的好心人又把他们的皮大衣施舍给了我。
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不止一次试图让那些掏了钱的人把我的皮大衣拿走,可是,我一直是个失败者。
无奈,我只得采取另外一个办法:我坚持三天才卖一次皮大衣,而且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钱。
尽管如此,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还是被迫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去了。
因为几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了我——用皮大衣来骗钱的骗子。
他们已经把戳穿我骗人的把戏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节选自《天池小小说》)(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及发生的地点,另外有渲染悲凉凄清气氛的作用。
B.小说讲述了“我”沦落为骗子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C.“我”无偿得到10美元后,向一家食品店走去,看出其有惰性,“我”在别人不断地怜悯和施舍中失去底线与自尊。
D.小说结尾“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巧妙呼应了开头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春天”意在指“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E.作者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
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
看法。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C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A项“为故事提供了背景”系无中生有。
D项中“春天”,仅仅指表层含义,季节而已。
E项“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错误,还有心理等描写。
(2)①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我”由不想成为骗子到最终沦为骗子的全过程。
②第一人称写法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中“我”出售皮大衣时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就得益于此。
③使情境更为真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与可读性。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二.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三.使情境更为真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与可读性。
(3)①“我”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穷困平民。
②开始时还有感恩之心和些许自尊,但它们随着时间而流逝。
③好逸恶劳,仅靠一次次出售皮大衣来维持生计。
④结果自尊尽失,沦为笑料,辗转各地。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抓住”我“的出场和遭遇,分析”我“的心理变化和最终的结局,即可概括、归纳”我”的形象特点。
(4)示例一: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
文中的“我”在饥寒交迫之时没有低下身段向人乞讨,也许是仅存的自尊心在作怪,“我”决意卖掉自己的皮大衣来维持生计。
第一次得到10美元时“接过了钱,正要把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内心充满感激,还感到有些尴尬,并决意祈祷。
一次次地卖皮大衣后,“我”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也“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并愿意让对方拿走皮大衣,但一次次的行为和一次次的改换地方本身就说明“我”的自尊心的消失和底线的丧失。
示例二: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小说中的“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有一些人施以援手,但更多的人却冷眼旁观,以至于“我”在第三次出售皮大衣时被赶走。
文章结尾处更鲜明地体现这点。
“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尖锐”,“我”的痛苦竟然成为了他们的笑料,戳穿“我”被他们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人情淡薄可见一斑。
小说就是借这些人的表现来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情合理6分,酌情给分)解析:分析小说情节,把握“我”在事件发展变化中的言行、心理以及周围人对“我”的反应,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②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③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
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④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⑤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⑥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
“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⑦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⑧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