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1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讲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①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
①内容:编户定居,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②作用: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护制下“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文化、习俗,决意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知识点二改革内容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水利兴修等。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3)商业的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内容⎩⎪⎨⎪⎧①尊崇儒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①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2)意义: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信息提取:上图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和封建化。

【图示解史】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实质
信息提取:从根本上看,孝文帝改革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行,使鲜卑族逐步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封建统治制度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史学争鸣】 评价孝文帝改革
信息提取: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均田制是古代土地制度的一大变革,对于限制土地兼并具有一定的作用,是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

作为孝文帝改革中向汉族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

2.三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保证了赋役来源,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
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答案C
2.(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
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改姓氏籍贯
D.三长制
解析魏孝文帝为加强中央对人口的控制实行三长制。

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故D 是正确答案。

答案D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1)社会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

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

(2)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开始振兴,大举入侵中原,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多民族的统一”“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

(3)江南开发。

从孙吴时期开始,特别到了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

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8·四川绵阳调研)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

题干材料中的这些措施正是民族大融合的体现,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民族大融合。

答案D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核心论点:史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政治影响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
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核心论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解析解答时注意“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意即重新统一,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选A项。

答案A
考法1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考题1】“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

”根据材料判断“事”是(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重订官制礼仪
D.实行汉化
『方法突破』
★明立意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抓关键“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说明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清误区本题属于概念内涵型选择题。

难度较大。

本题容易误选B或D,但这两项都与土地兼并无关。

考法2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考题2】(2017·江苏单科,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题技巧』
★关键信息
信息1:“胡乐”“胡舞”说明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

信息2:“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说明以汉化为主。

信息3:“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体现了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化。

★思路点拨
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上、移风易俗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
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又有……还有……”概括。

第(3)问,从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
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解析孝文帝改革下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C。

答案C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答案B
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通过发布诏令的方式,命令朝臣改说汉话,但是对于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允许不全改,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在朝堂之上说汉话,不改的要降职罢官,故选D。

答案D
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

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答案A
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篱”。

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由“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篱”得知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当时民族矛盾尖锐。

所以选B。

答案B
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分配,D项正确;均田制下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徭役与兵役,排除A、C两项。

均田制下露田为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可世代相传,但限制买卖,排除B项。

答案D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曾“入仕尧世”。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北方民族实现封建化
B.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魏全面学习中原文化
D.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解析结合选项来看,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是认同的,故B项正确;C、D选项材料中并无反映,故不选。

答案B
8.阅读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
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答案C
9.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

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

市内有钟鼓,开市、
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题干描述了北魏政权对洛阳的整体规划和市场管理,这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C。

答案C
10.“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看出孝文帝充分估计了迁都的困难,才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C正确。

从“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可看出许多人不愿离开故土南迁,说明其保守势力很强,B正确。

从材料中可理解到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D正确。

而A项所述意思和题干表达意思正好相反,是错误的,答案为A。

答案A
11.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

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

这说明当时( )
A.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
B.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
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
D.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
解析由题干“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可以看出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歧视态度,故选A。

答案A
12.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

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面对多种多样的史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史实谨慎辨别。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
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或国势之衰兆已见)。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14.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
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

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

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