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新项目推—CCP抗体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体检新项目推荐
筛查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最佳指标
—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
●CCP已被纳入最新国际类风关诊断标准
●CCP可于发病5-10年前检测出阳性
●CCP使早期类风关检出率比类风湿因子(RF)高3-4倍●CCP对诊断类风关的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97.2%
上海科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热线:400-021-5180
我国首个《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项目》正式启动
2012年7月19日,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项目》近日在京正式启动。
据介绍,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项目为期三年,旨在通过制定《类风关规范化诊疗标准》、促进医疗机构规范类风关诊疗流程;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类风关患者数据平台;搭建多渠道的患者教育系统,从行业管理、学术研究和患者教育方面实现“三个规范”,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水平。
《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项目》将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共161家医院,教育万名一线临床医生,惠及数百万类风关患者。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卫生部医政司决定开展《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项目》,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水平,项目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具体实施。
《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项目》自2012年至2015年,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开展类风湿关节炎病例信息登记工作,建设风湿病规范化诊疗专病门诊和患者健康教育。
为保证项目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卫生部医政司将成立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专家组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选取部分医院作为第一批项目试点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对类风关的诊疗行为,切实改善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为保证项目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项目成立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化诊疗专家组,专家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表示:“《项目》首次对我国类风关患者的情况和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建立科学而规范化的指导建议和系统管理方式,为今后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便捷的医患沟通平台,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正确认知,使更多患者可以在疾病早期就能够得到专科医师的治疗,切实促进中国类风关诊疗水平的提升。
”
健康体检人群筛查可发现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症状如何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就普通人来说是很难发现的。
随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一点点明显,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最佳时期也就一点点的错过。
该疾病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的及
X线改变尚不明显时,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
此时,利用RA血清学指标来判断是否患有类风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大多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RF来判断,但近来研究发现RF并不能很好的预测早期RA的存在,漏诊率很高,且受人体其他自身抗体影响很大。
抗CCP抗体是一种新的对RA有较高诊断价值的血清学标记物,据文献报道,抗CCP 抗体,在疑似RA患者中诊断率明显高于RF;在早期RA患者中阳性率明显高于RF,对于早期RA的诊断率较RF要提高3-4倍左右。
因此在健康人群中开展CCP抗体的检测筛查,将有利于早期发现类风关患者,有利于患者早期通过治疗缓解病情,降低社会残疾率,减少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减轻其个人沉重的经济负担,及节省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支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被误诊
中国的统计表明,造成劳动力下降致残的疾病,第一类就是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心脏病,这将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对人身伤害非常大。
而且类风湿关节炎不仅跟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慢性病,而且还有一定的致残率,病人如果不早期治疗就可能会导致残疾。
这类疾病对国家国民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其他的慢性病要来得小,而更让人遗憾的是国家医保中十大慢性病,竟然没有包括风湿性疾病,因此早期检测、早期发现该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基层医院对可疑RA患者最常采用的血清学实验是检测类风湿因子(RF),由此这就延误了对早期RA的发现及治疗。
许多病人甚至医生也认为,关节痛加上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误区。
目前国内一些医院RA的诊断仍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目前最新为2009年标准),完全按该标准诊断早期RA会造成漏诊,因该标准主要为临床指标。
RF是目前最为常用的RA 诊断指标,但目前常用的RF检测多为检测IgM型,而IgM-RF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只有40~70%,特异性只有70%左右,同时RF阳性尚可见于5%的正常老年人、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炎、结核等疾病。
RF阴性并不能排除RA的诊断,约30%的早期RA患者RF 为阴性。
所以仅依靠常规风湿三项检测对于RA作出早期诊断还远远不够。
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是RA的一个高度特异的新指标抗CCP抗体可作为RA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早期RA患者意义更大。
联合检测IgMRF和抗CCP抗体可进一步提高阳性预测值和特异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抗CCP抗体也是RA与非RA引起的关节疾病相鉴别的良好指标。
抗CCP抗体可能是对RA已
有诊断标准的有益补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抑制关节功能丧失而导致残疾。
目前临床室验室检测类风湿性疾病,最常见和较成熟的方法是检查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但二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受某些抗原、抗体物质的干扰,而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或敏感性不理想。
因此,临床需要更好的RA早期诊断血清学指标。
2009年10月美国风湿病年会上,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共同发布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RA)分类标准,这是20多年来对RA分类标准的再次更新,也是近年来风湿学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其中增加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就是抗CCP抗体,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标准一经出现,迅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入讨论。
各项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高特异性,与关节病变相关,可出现于RA(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治疗是关键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发病率约为0.3~1%,我国约有500万患者。
百姓对该病的知晓率低、就诊率低、规范治疗率低、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类风湿患者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缩短10-15年,相当于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科的常见的疾病,许多患者都很困扰,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会伴有关节疼痛,患者发病时痛苦不堪。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在临床上,类风关早期是指病程小于12个月是治疗的最佳时机,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部分患者可能好转并治愈。
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将会行动受限,最终导致残疾。
据统计,类风关患者2年致残率达50%,3年致残率达70%。
目前,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让患者痛不欲生。
另外,类风湿关节炎还会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
美国曾经做了一个调查,全国2亿人口中每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超过1%,以及类风湿相关治疗的费用超过其GDP 的1%。
中国虽然尚无数据,但估计我国由该病带来的损失不比美国少。
在生物制剂出现以前,传统的抗风湿治疗药物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但是疾病的进展并未停止,对关节的损害仍在继续。
因此治疗的目的不仅仅限于控制疾病症状,阻止炎症对关节造成的结构性损害非常重要。
所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开始积极的
先进治疗则尤为关键。
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RA不同发病期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不同时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进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的定量检测,以探讨与RF相比较,CC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时期检测性能如何。
方法抗CC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RF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
并对各自的数值及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8例疑似RA患者经两年随访,最后得出:抗CCP 抗体诊断率为87.50%,远高于RF的20.83%;抗CCP抗体在41例早期RA患者中,检测出阳性率为88.79%,远高于RF的31.65%;抗CCP抗体在发病时间大于2年的98例RA患者中,检测出阳性率为90.05%,低于RF的92.98%;抗CCP抗体在发病时间大于2年且放射学显示出现骨质破坏的29例RA患者中,检测出阳性率为93.10%,高于RF的82.7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抽取来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风湿科门诊收治的患者总共167例:男性为54例,女性为113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38.2岁。
其中,28例疑似RA患者主诉均有“关节肿、痛”等症状;41例早期RA患者与98例发病时间大于2年的RA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RA诊断分类标准;此外,根据放射学诊断标准,此98例发病时间大于2年的RA病人中,有29例已经出现侵蚀性的骨破坏;
1.2 诊断标准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诊断标准;疑似RA:临床症状部分符合1987年美国ACR诊断标准;早期RA:目前,关于早期RA的界定尚有一定争议。
2003 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 会议提出:将病程少于12 周的RA定义为非常早期RA,病程在12 周和 2 年之间的RA定义为早期RA。
1.2 研究方法抗CCP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体外定量检测,试剂由上海富纯中南生物公司(现更名上海科新)提供,测定仪为郑州安图公司的2010酶标仪,标准曲线利用四参数曲线拟合,阳性判定标准为:抗CCP抗体>25U/L。
RF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试剂由德国德赛公司提供,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640生化分析仪,测定值>40U/ml为阳性。
所用试剂均严格按照试剂盒内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诊断率=检测阳性且最终发展为RA的患者数/发展为RA 的患者总数;阳性率=确诊RA患者检测阳性数/确诊RA患者总数。
2 结果
2.1 抗CCP抗体和RF在不同发病时期的情况
2.1.1 在疑似RA患者中的诊断率在28例疑似RA患者中,两年后随访,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24例,其中抗CCP抗体22例抗初次检测出阳性者,有21例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另有1例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率为87.50%;RF因子初次检测出阳性者10例,有5例7个月后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另5例有1例为皮肌炎,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率为20.8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2 在早期RA患者中的阳性率在41例早期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患者为36例,阳性率为87.80%;RF阳性患者为13例,阳性率为31.7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3 在发病时间大于2年的RA患者中的阳性率在98例发病时间大于2年的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患者为86例,阳性率为87.76%;RF阳性患者为91例,阳性率为92.8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4 在发病时间大于2年且出现骨质破坏的RA患者中的阳性率在29例发病时间大于2年且出现骨质破坏的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患者为27例,阳性率为9
3.10%;这与杨静等[7] 研究抗CCP抗体阳性与骨侵蚀有一定的关联性,提示其抗CCP抗体阳性患者骨侵蚀可能性较大较符合。
RF阳性患者为24例,阳性率为82.76%,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在老年类风湿的诊断意义抗CCP抗体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同样有诊断价值。
李萍等[8]研究表明抗CCP抗体对EORA诊断的敏感度为6
3.3% 、特异度为98.9%。
类风湿因子对EORA诊断的敏感度为3.3% 、特异度为90.8% ,均低于抗CCP抗体。
所以抗CCP抗体对EORA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并且研究提示抗CCP抗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EORA患者病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EORA治疗及病情转归的指标。
3 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世界大约有1%的人患有此病。
未经及时诊治可出现严重的关节畸形。
目前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及X线改变,符合此标准的患者常已经出现骨关节破坏,丧失最好的治疗时机。
因而,R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控制该病的病情非常重要。
抗CCP主要为IgG 型抗体,在RA的很早期阶段就可出现阳性。
本研究中,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发病时间),分别计算抗CCP抗体在不同发病时期RA患者中的阳性率,发现抗CCP抗体:(1)在疑似RA患者中诊断率高于RF。
(2)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阳性率明显高于RF。
(3)在发病时间大于2年的RA患者中,阳性率低于RF。
(4)在发病时间大于2年且放射学显示出现骨质破坏的患者中阳性率高于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