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路径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6-23T13:23:12.8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作者:王亚飞,刘荣倩,介贝贝[导读] 探讨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

淇县人民医院 456750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5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与观察组(76例)。

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护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合适的临床路径。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与住院时间。

结果:通过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8%、100.00%。

与对照组相
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

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临床路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临床路径;临床护理;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作为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情危急、病死率高等特点。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特殊性——体质弱、抵抗力差,很容易遭受细菌的侵入,造成全身性感染,进而出现败血症的症状,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

杨书焕[1]指出,良好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儿的康复;石小毛、文辉[2]在相关研究中也提出了几点护理要点。

现将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监护人均自愿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5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74例)与观察组(76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为38例,女性患儿为36例,年龄为1~29天;观察组男性患儿为39例,女性患儿为37例,年龄为2~30天。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3]。

据了解,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

两组患儿在临床护理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护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合适的临床路径。

1.2.1 建立临床路径表
(1)该表格的横轴与纵轴应分别表示护理服务内容与护理人员、患儿住院时间顺序。

因此,应注意加强该方面的培训工作,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临床路径表使用方法与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

(2)科学制定适用对象、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进入路径标准、住院期间检查项目、药物选择、出院标准、标准出院日(8~15日)等相关流程与标准。

告知患儿监护人住院诊疗过程内容,并进行科学指导。

(3)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晨晚间的工作时间,并不定时的检查、组织、讨论临床路径表的实施情况,以进行合理的调整。

1.2.1 具体临床路径护理服务的实施
(1)住院第一天,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的入院接待与评估工作:一是应询问监护人患儿的病史,并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二是应告知监护人患儿病情,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谈话,并让其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实施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三是做好家属的入院宣教工作;四是注意监测患儿出入量、生命体征和喂养耐受等情况;五是遵照医嘱,做好患儿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胆红素、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的检查工作,并进行相应的血培养护理与治疗。

(2)住院第二天,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对患儿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进行复查,监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并给予患儿一定的营养支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感染性休克、DIC、化脓性脑膜炎等并发症,注意患儿外周循环、黄疸、喂养以及生命体征等的变化情况,若发现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并进行处理。

(3)住院第三天,护理人员应完善患儿的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的复查工作,给予患儿常规护理与营养支持,注意患儿生命体征、黄疸和外周循环等的变化情况(4)住院4~7天,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明确血培养结果,并按照医嘱合理调整抗生素,在常规护理与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完善感染检查,监测胆红素,必要时复查血培养、血常规,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外周循环和喂养情况。

(5)住院8~15天,在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准照医嘱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做好出院宣教工作。

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与住院时间。

1.3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各项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好转。

(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对象的所有数据均经由统计学软件 16.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与技术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和率%表示,并分别采用与卡方进行检验。

用表示检验结果。

若 <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分析(见表1)
通过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痊愈、好转、无效患儿分别为48例、18例、8例,总有效率为89.18%(66/74);观察组患儿痊愈、好转、无效患儿分别为74例、2例、0例,总有效率为100.00%(76/76)。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 <0.05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情况(见表2)
在不同的护理方法下,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2.5 1.0)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9.5 1.5)天,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儿科常见的感染性急重症,新生儿败血症指的是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中,并在生长繁殖中产生毒素的一系列病变。

除细菌以外,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也有少数霉菌,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在临床治疗中,除医师的正确医治外,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同样十分重要。

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方面,我国多名学者都进行了积极地研究。

比如,李顺芬[4]在《3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中提出了有效的护理措施;邹素红、熊海水[5]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中也通过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提出了几点护理对策;还有学者在《个性化护理在新生儿败血症护理中的应用》中强调了个性化护理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8%、100.00%。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

在不同的护理方法下,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2.5 1.0)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9.5 1.5)天,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

由此可知,临床路径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护理中,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促进患儿的痊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书焕.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3,12(31):201.
[2]石小毛,文辉.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要点[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27(18):24-26.
[3] 楼瑞英,李德书,刘凯茵等.临床路径在新生儿败血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243-244.
[4]李顺芬. 3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218-2219.
[5]邹素红,熊海水.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7(35):4910-4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