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九
(二十三)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片断或全章五言的诗句,如《卫风·木瓜》,《小雅·北山》等,这只是四言诗中偶尔出现的五言片段,自然不能看做五言诗的起源。
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者,如楚国民歌《孺子歌》,秦始皇时的民歌等。
前者单句还带有语气词,后者已是完整的五言。
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
如李延年《李夫人歌》,成帝时民谣。
这些诗歌,严格说还不是完整的五言诗,但五言的比重加大了,成为全诗的主体句式。
这标示着五言这种诗歌形式正在西汉酝酿,将要脱颖而出了。
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按照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
「知识点」第四章“《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二十四)《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前人有所推测,如说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都不成信。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纯熟的艺术技巧及其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一般认为,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140—190年之间。
(单选题)《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哪部典籍()
A.《玉台新咏》
B.《昭明文选》
C.《古诗源》
D.《汉书》
「答案」B
「知识点」第四章“《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解析」《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前人有所推测,如说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都不成信。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纯熟的艺术技巧及其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一般认为,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140—190年之间。
(二十五)《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
《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因而能够超越时空的边界,无时无处不引起人们遍及的共鸣。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示为思乡和怀人。
长久漂泊他乡,又无所成就,游子的思乡深情令他们寝寐难安。
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
《古诗十九首》把思亲的情感聚焦在妻子身上。
《古诗十九首》还从思妇的角度,抒发她们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
这些作品,可能大多并非真正出于思妇之手,而是游子文士琢磨思妇的心态创作的。
对游子
的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是这些诗歌的核心。
思妇的歌唱同时也表示了她们复杂微妙的心理。
《古诗十九首》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表示游子士人对保存状态的感受及其人生的某些不雅念。
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有人情冷暖的深刻感受,更感受到了人生短暂、飘忽如寄。
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游子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
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想要甩掉一切人生的包袱去自由生活,同时,他们也不相信成仙、永生之类的事情。
他们开始执著于现实人生,看重当前生活的快乐。
有的文士甚至放浪形骸,去弄柳拈花。
当然,《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
他们离乡背井,漂泊游宦,本是要追求功名,令社会认可本身的价值。
但是,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落之后,他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傍边,他们更看重保存的价值。
这种思想不雅念的产生是被迫无奈的,也可能是情感化的。
但是它折射出深广的社会内涵,又具有广泛的包涵性,富于人生的哲理。
(二十六)《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示风格
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具体而言,一是《古诗十九首》抒写的情感具有遍及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二是它没有把所表达的情感写得十分具体,也没有在字句上追求淋漓穷尽的表述,而是采取含蓄的表达方式;三是往往使用比兴手法。
这些因素,都为读者留下了作多种领会的可能,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示力
《古诗十九首》感情醇真诚挚,没有虚张声势;从艺术表示说,它的写境用语似乎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却又极擅传情达意,意味隽永。
无论叙述、描写还是议论,全都明白如话,而细加体味,又无不含蕴丰富,表示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
同时,《古诗十九首》语言虽浅近,但不乏精警凝练。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或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描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
《古诗十九首》也有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的作品。
(二十七)“乐府”名义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设置长官办理音乐之事,古已有之。
西汉的乐官有太乐令和乐府令,别离掌管雅乐和民间俗乐;至于掌管民乐的乐府衙署究竟何时设置,尚无定论,但至迟不晚于武帝时。
西汉末年,哀帝罢黜乐府,保留其部分本能机能合并入太乐机关。
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分为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大致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和乐府衙署。
到晋、宋之际,人们把乐府演唱的歌诗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二十八)乐府诗歌的分类
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创作,据现存史料,较早给汉乐府分类的是东汉末年的蔡邕,他分为四类: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和短箫铙歌。
其后,多有学者为乐府歌诗分类,而以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受推重。
郭氏基本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乐府诗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郭氏分类比力系统,繁简适当,后人研究乐府多遵从这个分类。
(二十九)汉代乐府诗歌的保留
汉代乐府诗歌原本数量不少,仅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即著录28家314篇(其中138篇为民歌);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已难晓其详,当也不在少数。
这些诗歌,大多已失传,今仅存约百篇(其中民歌有40首摆布),主要保留在《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几类中。
《乐府诗集》中有题名或标明“古辞”的,一般就是汉代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