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与事实上的剥削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2、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的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是逐渐消失的
B、能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
C、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在资本运动中的不同运动速度
5、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A、利润率
B、利息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剩余价值率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
8、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商业利润
9、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0、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1、马克思指出: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这句话表明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B、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C、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自己的劳动积累
D、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12、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使
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
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13、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实现的增大属于
A、资本积累
B、资本集中
C、资本积聚
D、资本垄断
14、资本积聚是通过下列条件实现的
A、资本联合
B、资本兼并
C、资本积累
D、市场竞争
15、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16、利润率反映了
A、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D、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17、利润率与
A、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同向变化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反向变化
C、剩余价值率成反向变化
D、固定资本量成同向变化
18、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价格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
19、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
A、企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20、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价值的形成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c+m转化为生产成本
21、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相对剩余价值
2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商品价格随供求变化以
A、商品的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B、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C、垄断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D、成本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23、商业资本执行的职能是
A、流通资本的职能
B、生产资本的职能
C、货币资本的职能
D、商品资本的职能
24、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
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5、借贷资本所有者在贷出货币资本时
A、放弃了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不转让使用权
B、转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没有放弃货币资本的所有权
C、既放弃了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又转让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D、没有放弃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也不转让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6、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
2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土地的优劣差别
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28、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优劣差别
B、土地的有限
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29、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价格决定于农业生产中的
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
B、优等地的生产条件
C、中等地的生产条件
D、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30、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则力求签订短期租约,这是为了争夺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Ⅱ
C、平均利润
D、绝对地租
31、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
A.一切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B.所有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不再存在差别
C.所有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
D.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买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E、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剩余价值
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4、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5、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确定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6、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不同而区分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E、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7、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
A、使商品数量增加,社会财富增多
B、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降低价格
C、增加剩余价值总额,使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
D、在业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但生活水平可以改善
E、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8、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聚
E、资本积聚和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9、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
A、资本集中能增大单个资本,但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B、资本积聚既能增大单个资本又能增大社会资本
C、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大的限制
D、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
E、资本集中的速度快于资本积聚
10、成本价格的形成
A、表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B、揭示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E、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1、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E、生产价格的高低
1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同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
B、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C、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E、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分割的过程
13、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B、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各部门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相等
D、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E、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14、商品按照生产价格交换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生产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生产价格不能完全脱离价值
D、按生产价格交换仍是按等量价值交换
E、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15、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
A、成本
B、工资
C、利润
D、利息
E、地租
16、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的场合有
A、劳动力买卖
B、资本借贷
C、组建股份公司
D、赊购赊销
E、现货交易
17、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有
A、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B、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
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
D、土地上基础设施的多少不同
E、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土地的稀缺
18、土地价格
A、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C、是资本化的地租收入
D、与地租成正比关系
E、与利息率成反比关系
19、在平均利润规律作用下,获得平均利润的有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农业资本家
D.银行资本家
E.借贷资本家
20、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是
A.银行利润与银行预付资本的比率
B.是存款利息和贷款总量的比率
C.体现着银行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E.是银行利润与全部存款的比率
21、决定市场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银行所吸收存款的数量
B.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
D.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E.利润率的高低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和联系是
A.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增殖程度,利润率反映剥削程度
B.利润率反映资本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
C.剩余价值率一般小于利润率
D.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E.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利润高低的因素之一
三、真题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1999年理科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1998年文科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2000年文科(2001年理科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资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2001年文科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多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2000年理科(2002年文科
A、货币资本
B、生息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E、商业资本
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1996年理科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3、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磨损
B、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的损耗
C、新的、更高效率设备的出现
D、同类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使用不当造成的的损失
4、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理科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5、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文科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消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消耗
6、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到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2001年文科(2001年理科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有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7、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牛,属于((2001年文科(2001年理科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8、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2002年理科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E、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0
∙顶一下
(3)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总量,公式:M = m`·v. 2.解:(1)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 60,000 元÷(12×5)= 1,0 00 元每月工人工资= 80×50 = 4,000 元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 +4,000V+(4,000×100%)m =25,000 元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 25,000 元÷10,000 = 2.5 元(2)劳动生产率提高 50%,即产量增加到 15,000 千克,原料耗费为 16,000 元×(1+50%)= 24,000 元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m= 33,000 元当月社会价值= 2.5 元×15,000 斤= 37,500 元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 37,500 元– 33,000 元= 4,500 元(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 4,( 500 + 4, 000) m÷4, 000v = 212. 5% 答:(1)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是 2.5 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 4,500 元(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 212.5%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是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构成了工人的工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是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五是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是通过缩短本企业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