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技术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技术应用
发布时间:2023-02-21T02:24:11.441Z 来源:《福光技术》2023年2期作者:高军1,2
[导读] 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当在地表以下传播时,因地质界面不同,会发生不同的物理现象。
1.国铁集团武广高铁公司湖北武汉 430212
2.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作为先进的工程物探仪器,地质雷达能够用于连续测量,在短时间内向介质发射超高频率短脉冲电波,获得检测范围的三维信息,具有无损、精度高等优势。
在隧道工程检测中,地质雷达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为工程质量检测提供充足数据依据,继而使工程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地质雷达;隧道工程;检测;应用
1地质雷达工作原理
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当在地表以下传播时,因地质界面不同,会发生不同的物理现象。
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界面时,一部分电磁波发生折射,透过界面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发生反射,该部分电磁波被反射回地表,被地质雷达的接收天线接收,记录在主机上。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不是只经过一次反射或折射,在能量没有被完全吸收之前,每遇到不同地质界面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直至能量被完全吸收才会消失。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过程中,其路径、电磁场强度、波速和波幅都会随着所通过介质的变化而不同。
由于地下各种介质电性不同,且折射电波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地质情况中返回的电波频率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发出、返回电磁波以及时差等相关数据的分析与计算,通过最终处理得到地下勘测数据。
将雷达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一组数据并映射成图,结合实际情况和地质勘查资料,可推断出介质的空间位置与结构构造。
检测施工质量亦然。
2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的应用
2.1案例概述
某隧道工程位于丘陵地带,地势体现出起伏的特点,进洞口的坡度保持在20°-25°之间,比较稳定,洞身海拔最高达500m,宽度狭窄,但整体发育较好,在纵深向出现了割裂。
区域表层是粉质黏土成分,形成适中的强度和压缩性,完整性不足,岩体相对破损,降低了强度,各个层次出现互层问题,开挖后应立刻支护,有效预防坍塌。
2.2检测内容
检测过程中,要精确掌握不良地质与掌子面的位置、宽度与性质等,了解隧道受影响的长度。
在比较复杂的地质环境内,重点把握开挖面地质水文特征,总结和整理地质材料,从而对施工技术合理调整,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
检测选择地质雷达技术,实现了超前预报地质情况,定位断层破碎带在不良地质的具体方位。
从而更好开展施工。
项目施工最初阶段,通过喷锚处理支护,继续开展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施工,避免结构不完全受力。
在衬砌检测中,主要考察初期支护混凝土层的施工厚度,衬砌质量满足设计标准。
利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容易造成一定破坏,降低施工效率,无法检测完整的结构。
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对结构不间断检测,彰显了无损检测的功能,是工程检测最理想的方法之一。
二次衬砌检测中,有必要综合控制衬砌与二次衬砌的密实性,及其分布在脱空区的特征,以耦合方式检查衬砌层和围岩,了解钢筋的分布数量。
2.3检测方法
2.3.1检测准备
地质雷达检测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正确应用设备,合理分布测线。
建议使用美国SIR3000型探地雷达设备,以高精度技术持续测量与存储数据,准确标记测线桩号。
根据检测的深度选择天线的使用规格,还可以通过增加频率降低深度,从而增强分辨率。
利用400-900Hz天线检测初期支护表面,使用200-400Hz天线检测二次衬砌隧道结构,对隧道测线合理布置,沿隧道纵向实施布线。
2.3.2数据采集
将天线与探测目标表面贴合后使用地质雷达技术检测,沿测线缓速滑动,利用主机传递高度脉冲,迅速采集数据。
采集数据时需对相关的参数科学设置,保证清晰成像,使检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在现场检测中,客观判断各个参数,根据检测深度与介质速度,对时窗长度估计。
检测之前,选择不间断扫描探测方法,通过透视探测方法对结构实现检测。
选择滤波器时,可选择自动式,若还有其他的要求,则结合手动式应用。
在调校过程中分别选择高通和低通两种方式。
针对400Hz天线,以1/4中心频率设计高通截止频率。
如低通频率应达到800Hz。
当成像比较模糊时,利用滤波器处理带有噪点和干扰信号的检测结果。
在高通与低通之间实现转化。
滤波器功能增强时,信号易丢失,威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由反向实行调节,增加信号的强度。
采取手动方式调整增益,在顶端位置对直达波调校,不断优化反
射波的位置,使回波图更加完整。
以预处理方式获取数据,对数据的标题与内容综合检验,之后以滤波分析滤除噪声信号,保存有价值的信号。
2.4图像分析
使用REFLEXW7.0软件绘制地质雷达波形图。
以最大分辨率在地质雷达剖面图上显示反射波,分析图像时需借助使磁波振幅、波形等参数。
当振幅较强时,介质形成差异化的电磁学性质,根据振幅对介质属性客观评判。
介电常数与传播数值呈反比关系。
若是负的反射波系数,则振幅的方向正相反,因此对截面两侧分布的介质属性自行判断。
通过分析衬砌结构厚度可知,衬砌结构的介质电常数不同于初期支护、围岩等,前者的反射截面包含反射信号,可获得真实的衬砌厚度。
物质表面通过几何反射波的高低频率有效区别。
不同介质的结构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岩层与混凝土的结构相对均匀,而反射波很少,且反射波容易出现在缺陷位置,岩层的结构复杂,易产生频率较高的干涉。
根据同相轴科学分析地质雷达图。
按照同相轴的特点,全面解析界面。
由于边缘反射效应的影响,导致边缘形态与同相轴的区别显著,有必要联系同相轴的方向、时间和强弱等展开研究。
当混凝土脱空时,衬砌结构与围岩、空气介质等的性质不同,造成上下层的反射信号显著,反射同相轴不断增加能量。
结合时间因素,了解脱空区域电磁波的区域时间。
2.5检测结果
检测区域电磁波信号连续的同相轴,局部区域分布呈断续特点。
而中-低频率的反射信号形成较强的振幅和低频振荡;倾斜贯穿的裂缝出现在断掌面前50ns,体现出较强的富水性,160ns区域的深含水问题比较严重,直接威胁了岩层的稳定性。
选择数值为20cm的S4支护。
围岩与二次衬砌混凝土结构的介质参数较大,电磁波在界面传播时形成了反射信号。
准确控制检测内的钢筋数量,检测长度12.5m,距离25cm,实际检测距离25cm,数据符合设计要求。
由图像分析,曲线变化规律决定了钢筋分布的位置。
经科学判断,开挖掌子面不存在欠挖或超挖的问题,有效预防了围岩和衬砌结构产生孔洞。
3结束语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能够对隧道内部结构实施有效扫描,并根据扫描数据形成相应的数据图谱,再根据图谱分析确定隧道内部结构情况。
根据实际检测结果,施工人员能够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隧道使用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隧道日常维护工作量。
参考文献:
[1]代绍海,金理强,张新尚,唐登志.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应用中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0(10):243-246.
[2]刘东坤,吴勇,魏昶帆,金铭,霍宇翔.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探测中的干扰波形特征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7,54(3):32-36.
[3]王大帅,耿文燕.基于矿山隧道开采工程的地质雷达精准测量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9,0(11):70-70.
[4]邹根,陈秋南,马缤辉,雷勇,李君杰.小波阈值法的改进及在地质雷达探测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19,55(4):1036-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