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梅仙铅锌矿田赋矿变质岩系对比及深部找矿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中梅仙铅锌矿田赋矿变质岩系对比及深部找矿前景
李秋金;李金梅;王芳
【摘要】梅仙铅锌矿田形成于闽中大陆裂谷环境中,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东岩组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内,层位和岩性控制特征显著.在充分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马面山群变质岩层序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对梅仙地区铅锌矿赋矿变质岩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认为梅仙矿田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系自老至新为龙北溪组、东岩组.龙北溪组为下伏于东岩组的一套巨厚的海相硅质、钙镁质、半黏土质、泥砂质沉积变质岩系,间隙有小规模的基性一超基性岩浆喷发.东岩组为一套具多个旋回的“双峰式”(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喷发与泥钙质沉积的喷发-沉积序列.研究认为,丁家山矿区与峰岩矿区的赋矿变质岩系并非同一层位,而是下伏于其下的含矿岩层,峰岩矿区深部具备寻找丁家山式铅锌矿床的前景.【期刊名称】《地质学刊》
【年(卷),期】2016(040)002
【总页数】9页(P234-242)
【关键词】马面山群东岩组;变质岩层序;原岩恢复;铅锌矿;福建梅仙
【作者】李秋金;李金梅;王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3;P618.4
梅仙矿田是闽中地区乃至福建省最重要的铅锌矿集区,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内,层位和岩性控制特征显著(叶水泉等,1999;吴志强,2003)。

矿田以尤溪河为界分为河西(以丁家山矿床为代表)和河东(以峰岩矿床为代表)两部分。

前人的勘查成果显示,河东与河西不同矿区在赋矿变质岩系的
岩性定名、层位划分及矿体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不同矿区之间的层位难以对比,给找矿预测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因此,通过对梅仙矿田各矿床马面山群变质岩层及马面山群层型剖面的岩石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开展赋矿变质岩系层位的划分与对比,试图建立矿田内赋矿变质岩系的叠置关系,从而进行深部找矿研究与预测。

梅仙矿田包含梅仙“天窗”以及沿“天窗”周边分布的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碎屑岩区域,总面积约50 km2(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及碎屑岩,其次为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后者以基底“天窗”形式出现,成为区内层控型铅锌(银)矿产的有利找矿标志。

区内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沿主断裂构造呈北东向岩枝状或岩墙状分布,对矿田内基底变质岩中的铅锌(银)矿体起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矿床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地层。

矿床受层位、岩性、岩相控制的特征十分明显,绝大部分具有工业意义的铅锌矿体呈似层状、大透镜体状赋存于绿片岩中,尤其是绿片岩与大理岩的接触部位,显示其具有层控的特点(图2)。

其次的控矿作用为构造、岩浆岩,有少量矿体呈脉状产于构造破碎带、侏罗系火山岩与中新元古界绿片岩的高角度不整合面、岩体与绿片岩、大理岩的接触带中,又显示其具有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的特征。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其次有黄铜矿、赤铁矿等,其中磁黄铁矿主要不均匀地分布在丁家山矿区,在峰岩矿区较为少
见。

闽中变质岩系马面山群时代归属尚有争议,主要有中元古代(黄春鹏等,1991;孙大中等,1991;庄建民等,2000)、中新元古代(张开毕等,2002)、新元古代(张
达等,2005;张祥信,2006;Li et al.,2005)3种观点。

笔者综合认为其时代归属为中新元古代,在梅仙地区自下至上为龙北溪组、东岩组。

2.1 龙北溪组变质岩
龙北溪组层型剖面位于建瓯市龙北溪村,岩性以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等浅色片岩夹大理岩为主,局部夹绿片岩夹层。

在丁家山矿区,整合下伏于东岩组,为铅锌主矿体的底板,主要岩性亦为浅色片岩系夹大理岩及绿片岩薄层,该层位经钻孔揭露垂厚600余 m尚未揭穿。

在峰岩矿区,该组尚未有工程揭露。

本次研究在典型剖面采取了2件样品(1、2号),在丁家山矿区各钻孔内采集了12件样品(3—14号)。

其中,1、3、4号样品为浅色片岩系内夹层的绿片岩,2、5—14号样品为浅色片岩。

由表1可以看出,产自龙北溪组的浅色片岩普遍具有SiO2、Al2O3、K2O质量分数高的特点(SiO2 56.09%~75.39%;Al2O3 9.53%~19.31%;K2O 2.27%~
5.06%),且基本上w(K2O)>w(Na2O),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岩石化学特征,初步判断属于副变质岩,原岩为泥砂质沉积岩。

龙北溪组绿片岩样品(1、3、4号)与其高硅铝的浅色片岩相比,具有SiO2质量分
数低(49.67%~52.66%)、碱性组分(Na2O+K2O)质量分数低(0.52%~0.69%)、
钙质(CaO)质量分数高(11.25%~12.35%)的特点。

变质岩原岩恢复的图解(图3—图7)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图解显示该组绿片岩(1、3、4号)原岩为超基性—基性火成岩;而浅色片岩原岩为泥质、砂质沉积岩,可能混
有部分中酸性火山碎屑物。

综上所述,丁家山矿区龙北溪组与建瓯龙北溪组层型剖面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特征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经原岩恢复,指示其主要以巨厚
的海相硅质、半黏土质、泥砂质、碳酸盐等沉积为主,但间或有短期的超基性—
基性岩浆喷发活动。

丁家山矿区所揭露的龙北溪组与建瓯层型剖面龙北溪组具有良好的对应性。

依此类推,丁家山矿区深部应为巨厚的浅色片岩系夹大理岩,局部偶夹薄层绿片岩系。

2.2 东岩组变质岩
东岩组变质岩大致可分为绿片岩(绿片岩、高钙绿片岩)和变粒岩(浅色片岩系)2类。

对闽中地区东岩组变质岩的研究发现:东岩组大部分绿片岩原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变粒岩类的原岩为流纹岩;而高钙绿片岩是区域变质过程中形成的透辉石岩经热液作用发生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的结果,其原岩为富钙质的沉积岩(狄永军,2006;张祥信,2006)。

对丁家山矿区的绿片岩进行研究,认为绿片岩原岩为经区域变质作用的钙质沉积岩,所谓绿片岩实为矽卡岩(袁莹,2011)。

东岩组为梅仙矿田的主要赋矿层位。

在丁家山矿区,该层位岩性主要为绿片岩夹似层状大理岩,基本不含浅色片岩;在峰岩矿区,该层位岩性为浅色片岩、大理岩与绿片岩互层。

本次研究分别在东岩组典型剖面、丁家山矿区及峰岩矿区采取东岩组样品进行岩矿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共采集样品21件:1—3号绿片岩样品采自建瓯东岩组层型
剖面,4—9号绿片岩样品采自丁家山矿区,10—21号样品采自峰岩矿区。

其中,14—16、19、21号为浅色片岩。

2.2.1 绿片岩系由表2可以看出,该组绿片岩样品化学成分与龙北溪组的高硅
铝质片岩有明显差别,具有SiO2质量分数低(38.31%~50.55%,10号样
64.29%)、TFe(FeO+Fe2O3) 质量分数高(7.72%~15.53%,10号样5.60%)、碱性组分(Na2O+K2O)质量分数变化较大(0.030%~6.11%)、钙质(CaO)质变质岩原岩恢复的图解(图8—图12)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图解显示绿片岩原岩明显分为2类:普通绿片岩(4、5、6、10、11号)原岩表现为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细碧
岩等;高钙绿片岩其原岩表现为钙质沉积岩——碳酸盐岩和泥灰质沉积岩等。

量分数分2类(4.99%~9.30%、13.64%~21.54%)的特点,整体表现为一套普通绿片岩(4、5、6、10、11号)和高钙绿片岩。

因此梅仙矿田绿片岩可分为2类:(1) 普通绿片岩(CaO质量分数<10%),其原岩为基性火成岩;(2) 高钙绿片岩(CaO质量分数>10%),其原岩为含杂质的钙质沉积岩。

这一结论也与前人对东岩组
富钙绿片岩的原岩研究结果一致。

2.2.2 浅色片岩系由表2可以看出,该组样品(14—16、19、21号)浅色片岩均具有硅铝质量分数高(SiO252.16%~71.45%;Al2O3 10.47%~16.35%)、碱性组分(Na2O+K2O)质量分数高(5.80%~9.14%)、钙质(CaO)质量分数低
(0.76%~6.41%)的特点。

变质岩原岩恢复的图解(图8—图12)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该组样品原岩均具有火成岩的特点,根据其硅质组分可以看出,应为基性—中酸性火成岩(包括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

综上所述,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东岩组变质岩系为多个绿片岩段与浅色片岩段互层产出。

其中绿片岩系具有两源的特征,而浅色片岩系经原岩恢复为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产物。

因此,东岩组应为“双峰式”(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与泥钙质沉积的多个喷发-沉积旋回所形成。

据以往的勘查资料,丁家山矿区与峰岩矿区赋矿岩系的岩性组合和厚度并不一致,但限于以往地层揭露深度和资料的互通等问题,相互间的叠置关系一直未能深入对比和分析。

在综合前人勘查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本次马面山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后的演化序列,将丁家山矿区与峰岩矿区的变质岩层以及建瓯层型剖面的变质岩层进行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3.1 丁家山矿区与建瓯典型剖面
丁家山矿区经最新钻孔揭露,其东岩组绿片岩系之下为1层巨厚的浅色片岩系夹
薄层绿片岩。

在建瓯层型剖面调查时发现,其东岩组绿片岩系之下也为1层巨厚
的浅色片岩,且局部夹有薄层绿片岩。

两者岩性组合均比较单一,以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为主,局部夹绿片岩;经原岩恢复,两者均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硅质、泥砂质、钙质沉积建造间或伴有基性岩浆喷发活动。

因此这两者对应良好,根据建瓯标准剖面龙北溪组的厚度,推测丁家山矿区深部应主要为一套巨厚的浅色片岩系(远大于目前揭露的垂厚600 m),再向下甚至可能探索至变质程度更深的迪口组,其深部不存在梅仙式铅锌矿的赋矿岩系。

3.2 丁家山矿区与峰岩矿区
东岩组具有多个绿片岩层,且每层的岩性组合和化学特征基本相似,这为岩层的对比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以丁家山矿区目前揭露的巨厚的龙北溪组为依托,据东岩组的沉积演化来推断其上下叠置关系。

根据前述马面山群原岩恢复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成果,东岩组之下的龙北溪组主要为巨厚的泥钙质海相沉积。

丁家山矿区的赋矿岩系无疑是该沉积后的第一期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喷发与钙质沉积旋回;峰岩矿区目前尚未揭露至龙北溪组,因此目前揭露控制的东岩组赋矿岩系的喷发-沉积时期应晚于丁家山矿区,在峰岩地区深部还
可能存在1层或多层绿片岩系。

毫无疑问,丁家山的绿片岩系应置于峰岩绿片岩
系之下,表明峰岩矿区深部有探查丁家山式铅锌矿床的前景。

梅仙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分布范围广,找矿潜力巨大。

参考前人在丁家山矿区及峰岩矿区的勘查工作,结合本次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 丁家山矿床深部找矿潜力
根据层序划分和对比,丁家山深部应为一套巨厚的硅质、泥砂质变质沉积岩,间或有短期的基性岩浆喷发,但均不具规模。

因此,其深部存在具一定规模的绿片岩赋矿岩系的可能性较小,寻找梅仙式的铅锌矿床的潜力不大。

4.2 峰岩矿区深部找矿潜力
根据与丁家山的地层对比结果,深部应存在1层至多层含矿绿片岩系,目前尚未
对其探查和揭露,推测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由梅仙地区航磁异常平剖图(图13)可以看出:在梅仙地区稳定、宽缓的航磁异常
背景场上,存在丁家山—关兜,通演—汶潭—峰岩2条NE向的航磁局部异常带,强度一般为200~250 nT,最高异常值达500 nT(汶潭)。

由以往勘查资料可知,峰岩矿区的铅锌矿石大多不含磁铁矿、磁黄铁矿,所以该矿区地表磁异常远不如丁家山、关兜发育。

但是丁家山矿区、关兜矿区和峰岩矿区航磁异常突起却大致相当,因此推测峰岩矿区的航磁异常是更深部磁性体的反映,这也说明该矿区深部具有寻找富含磁性的丁家山式铅锌矿床的潜力。

(1) 梅仙矿田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系自老至新为龙北溪组、东岩组。

(2) 龙北溪组的岩性主要为石英云母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等浅色片岩夹有少量薄层绿片岩。

根据其岩石化学特征,经原岩恢复,龙北溪组为下伏于东岩组的一套巨厚的海相硅质、钙镁质、半黏土质、泥砂质沉积变质岩系,间隙有小规模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

该组在梅仙地区仅丁家山矿区有所揭露,且与
上覆东岩组整合接触,表明丁家山矿区的赋矿岩系为东岩组的底部。

(3) 东岩组由多组浅色片岩-绿片岩岩性旋回组成。

浅色片岩主要为云母片岩、长石绿帘石石英片岩、大理岩、钠长变粒岩等;绿片岩主要为绿帘石、透辉石、绿泥石、阳起石等绿色矿物组成的岩石系列,为矿田内铅锌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根据其岩石化学特征,经原岩恢复,东岩组为一套具多个旋回的双峰式(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与泥钙质沉积的喷发-沉积序列。

梅仙地区东岩组绿片岩的原岩恢复表明有两源
特征:一类是钙质沉积岩,另一类是基性火山岩。

(4) 丁家山矿区赋矿变质岩系为东岩组的底部岩层;峰岩矿区赋矿变质岩系为东岩组中上部,尚未见底。

因此,丁家山矿区与峰岩矿区的赋矿变质岩系并非位于同一
层位,而是下伏于其下的含矿岩层,峰岩矿区深部具备寻找丁家山式铅锌矿床的前景。

【相关文献】
狄永军,2006.中国东南部燕山期岩浆岩演化特征兼论闽中地区Pb、Zn、Ag成矿[R].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90.福建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贺同兴,卢良兆,李树勋,等,1980.变质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贺高品,1986.变质岩岩石学研究:第五讲变质岩原岩成因的研究方法[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3):111-120.
黄春鹏,张家元,詹玉亭,1991.福建尤溪梅仙龙北溪组变质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研究[J].福
建地质,10(2): 150-157.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2003.福建省尤溪县梅仙矿区丁家山铅锌矿床详查地质报告[R].江苏南京: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
孙大中,金文山,赵凤清,等,1991.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层层序划分和构造演化[R].广东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王仁民,贺高品,陈珍珍,等,1987.变质岩原岩图解判别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
吴志强,2003.福建省梅仙铅锌银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J].矿产与地质, 17(5):606-609.
叶水泉,倪大平,吴志强,1999.福建省梅仙式块状硫化物矿床[J].火山地质与矿产,20(3):172-180.
袁莹,2011.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区龙北溪组变质岩岩石学特征、原岩恢复及成因探讨[D].湖南
长沙:中南大学.
庄建民,黄泉祯,邓本忠,等,2000.福建省前寒武纪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研究[M].福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张开毕,李学燮,李兼海,2002.闽西北中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的划分与对比[J].福建地质, 21(3):176-186.
张达,吴淦国,彭润民,等,2005.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变质岩形成的古构造环境研究[J].地学前缘,12(1):310-320.
张祥信,2006.闽中地区新元古代马面山群的形成及构造变形演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LI Wuxian, LI Xianhua, LI Zhengxiang, 2005. Neoproterozoic bimodal magmatism in the Cathaysia Block of South Chin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J]. Precambrian Research,
136(1): 5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