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年第3期(中旬)
作者简介:刘伟学,1979年生,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介入诊疗。

论著/冠心病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对患者心功能的
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刘伟学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安全性。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90例AMI患者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

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

治疗14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随访期6个月内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均上升,LVEDD和LVESD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随访期6个月内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以上差异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替罗非班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安全性高。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血小板在冠状动脉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聚集于斑块表面,形成的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心肌病变、坏死[1]。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AMI治疗的重要手段,即通过心导管技术对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从而使心肌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2]。

该治疗方式效果较好,但作为有创治疗手段,易使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导致血管内血流过慢甚至无血流。

替罗非班为血小板抑制剂,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且不良反应少等特点,适合应用于处在血液高凝状态的AMI患者介入治疗中[3]。

本研究将替罗非班应用于AMI介入治疗中,观察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现汇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实验组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
45~78岁,平均年龄(60.12±7.24)岁;体重51~75kg,平均体重(67.15±7.35)kg;其中合并糖尿病12例,高血压19例,高脂血症14例。

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9.97±7.06)岁;体重52~77kg,平均体重(66.98±7.24)kg;其中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17例,高脂血症15例。

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4]。

②治疗前患者持续性胸痛超过30min且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无法缓解。

③无其它原发脏器或系统严重疾病。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心血管疾病(如: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或严重心功能不全。

②近期有重大外伤、手术或活动性出血。

③对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药物有过敏现象。

③具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选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对症治疗,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PCI手术。

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
25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年第3期(中旬)
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27)进行治疗,
术前30min 予10μg/kg 负荷剂量的替罗非班注射液静脉推注,于3min 内推注完毕,随后以0.10~0.15μg/(kg ·min )的速度微泵持续泵入,
维持时间为24~48h 。

术中两组患者均采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术后3~5d 采用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常规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
75mg/次,1次/d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mg/次,1次/d ,服用时间持续1年。

两组患者均维持6个月随访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d 后的心功能
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

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期内的心血管不
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7.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
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采用t 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相当(P >
0.05)。

经过14d 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 水平均上升,LVEDD 和LVESD 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在6个月随访期内,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15/45)],
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 <0.05)。

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AMI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影响生活质量[5]。

因PCI 能有效解决AMI 治疗的关键,即在短时间内尽早疏通梗死相关血管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再灌注,因而成为临床的首选治疗方式。

但PCI 在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慢或无血流等,临床上均考虑与血栓相关,选择有效的抗血栓药物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方式之一。

替罗非班为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
(GP )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具有高效的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4d 治疗,实验组LVEF 、LVEDD 和LVESD 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随访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较低,提示替罗非班有利于改善AMI 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且安全性高。

这可能是因为替罗非班的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之类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起始阶段的抗血小板药物,而是通过竞争性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即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 Ⅱb/Ⅲa 受体相结合,达到抗血小板聚集、延迟或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有利于改善心功能情况,且其可逆性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有利于改善AMI 介入治疗
组别实验组(n =45)对照组(n =45)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LVEF (%)0.50±0.07
0.72±0.09*△0.51±0.060.62±0.07*LVEDD (mm )63.24±7.07
52.17±6.51*△63.39±7.1458.66±6.03*LVESD (mm )52.97±6.35
44.61±5.34*△53.02±6.4748.24±5.28*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x ±s )
注:组内比较,*P <0.05;组间比较,△P <0.05。

组别实验组(n =45)对照组(n =45)
再发胸痛
25
心力衰竭
24
靶血管血运重建
13
心肌梗死
12
死亡01
不良事件发生率(%
)13.33*33.33
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
注:组间比较,*
P <0.05。

26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圆园员9年第3期(中旬)
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忞斐,徐娴,钱雯.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17,41(8):891-892.[2]李欧,赵英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626-1628.[3]于荣,张迅.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中的安全性分
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7):1015-1017.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郑淑瑛,蒋戈利,李俊峡.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运动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4):502-503.[6]侯舒心,卢英民.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8):909-912.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