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但《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
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
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
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
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 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佛、菩萨、魔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D.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这些艺术形象有的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B.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C. 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是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人们对神的神圣性的认知。
D.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错在“开拓了中国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的是: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
故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吴承恩为了抛弃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
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
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
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B. 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
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C. 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D. 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5. 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6. 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答案】4. C 5.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黄昏;同时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两军交战,形势危急;为下文抢馒头事件的发生做了铺垫。
6. 这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他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小青年听,目的是想让人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并不是他认为自己无能,而是在乞求百姓不要抢馒头,让前线战士吃饱打鬼子。
B项,并不是在欺骗她。
D项,没有心理描写。
所以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段落的作用能力。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注意题干中是要求回答文章的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的作用。
首先要阅读小说,重点研读前四节,关注与下文的结构关系。
内容上,“血色黄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四节文字主要介绍了时间和当时的形势,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两军交战,形势危急。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 为下文抢馒头事件的发生做了铺垫。
回答时注意,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
这道题表面考的是分析结尾的深意,实际时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整合小说的主旨。
本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一个平凡的生命,为了让那个国军有馒头吃,有力气去打鬼子,宁可自己挨饿,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应该传承下去。
这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他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小青年听,目的是想让人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正是这样一个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回答本题时,重点答出该结尾在内容上揭示主旨和给后代青年以启发的深意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
”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一)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
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
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
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
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
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谢绝出席研讨会。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二)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
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
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
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
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
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
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4月底,
《堂·吉诃德》出版。
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三)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
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
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
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
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
“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
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
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
(有删改)[注]杨绛先生:凡有学问、有名望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先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被称为先生。
杨绛,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妻子。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 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愿为丈夫解忧。
C. 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笔墨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8. 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9. 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详写她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
【答案】7. D 8. 简朴的生活表现在:①生活俭朴。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
柜子、桌子。
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
②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只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①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
②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却不愿显露;她的新著出版,她谢绝出席研讨会。
③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④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9. ①为了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她自学西班牙文,全部定稿后,又将全书通校一遍,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②从翻译到出版,历时近20年,虽遭遇践踏批斗,从干校回北京后,便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
③由于翻译的《堂•吉诃德》影响巨大,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 项,“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整合答案。
从文中“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
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
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
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
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谢绝出席研讨会。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等加以分析概括。
本题围绕“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分析,分开回答。
即“简朴的生活表现”在她住所、用具和生活习惯上;“高贵的灵魂表现”在对生活态度、对名利的态度、对稿费和著作权的处理方式上。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详写她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回答此题,需要从文中“1958年,她准备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