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2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到荣国府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锦衣声色、山珍海味的糜烂生活以及在宴席间表现出来的尊卑关系。
3.教学难点:读懂多种多样的笑,从这笑中感受荣府人物的生活及地位。
4.教学突破点:资料补充。文中不同人有不同的笑,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关,引入材料简略了解人物性格,以便走入人物内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简单交流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引领学生读原著第四十回的内容,为学习本文建立联系。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3。注意发现学生难于读顺的语句,引导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通过理解语句的意思将句子读顺,或者利用老师、学生的范读引导读顺,其间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鼓励阅读过原著的同学将精彩的片段讲述给同学听.
六、激发兴趣阅读原著。
1。读原文,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关注原著,谈文中人物及情节.
3。交流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鼓腮帮眼直视不言语
“鸡儿俊”“蛋儿巧”
资料索引与精华:
《红楼梦》原文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一、Biblioteka 改作文.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四、再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1.文中是怎样写王熙凤、鸳鸯戏弄、耍笑刘姥姥的?
2.共写了几件事?
三、感受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
四、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五、回顾全文。
二、基础知识:
湘湘帘湘剧湘绣
揉揉面揉搓揉木为耒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文中主要描写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凤姐和鸳鸯拿她取笑逗乐,闹出了笑话,惹得全场大笑不已的场面。本文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文中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描绘了不同人物不同的笑态,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起个醒目的题目.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在联系前后章节的基础上感受到荣国府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锦衣声色、山珍海味的糜烂生活以及在宴席间表现出来的尊卑关系。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3.教学难点:读懂多种多样的笑,从这笑中感受荣府人物的生活及地位。
4.教学突破点:资料补充。文中不同人有不同的笑,这和他们的身份、性格有关,引入材料简略了解人物性格,以便走入人物内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简单交流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引领学生读原著第四十回的内容,为学习本文建立联系。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通顺、连贯.
3。注意发现学生难于读顺的语句,引导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通过理解语句的意思将句子读顺,或者利用老师、学生的范读引导读顺,其间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老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鼓励阅读过原著的同学将精彩的片段讲述给同学听.
六、激发兴趣阅读原著。
1。读原文,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关注原著,谈文中人物及情节.
3。交流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鼓腮帮眼直视不言语
“鸡儿俊”“蛋儿巧”
资料索引与精华:
《红楼梦》原文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一、Biblioteka 改作文.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一些难读的语句,要给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
四、再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1.文中是怎样写王熙凤、鸳鸯戏弄、耍笑刘姥姥的?
2.共写了几件事?
三、感受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
四、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五、回顾全文。
二、基础知识:
湘湘帘湘剧湘绣
揉揉面揉搓揉木为耒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文中主要描写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凤姐和鸳鸯拿她取笑逗乐,闹出了笑话,惹得全场大笑不已的场面。本文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文中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描绘了不同人物不同的笑态,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起个醒目的题目.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在联系前后章节的基础上感受到荣国府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锦衣声色、山珍海味的糜烂生活以及在宴席间表现出来的尊卑关系。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