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之美--定窑装饰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定窑,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
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一
带,历史上属定州管辖,故称之为定窑。

它始烧于唐,兴烧于宋,终烧于元,经唐、
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历经七百多年经久不衰。

定窑早期是受邢窑影响,从晚唐到五代大都以素瓷为主,到了北宋,装饰上逐渐有了划花、
刻花、印花等纹饰,这便形成了定窑独特的装饰
艺术。

本文作者就带大家领略一番定窑这独有的
装饰之美。

定窑经历晚唐、五代的发展,已经完全掌握
了生产高档白瓷的技术,在此基础上,除了造型
不断变化创新外,开始注重对器物的装饰。

这就
出现了刻划花的装饰技法,虽然在晚唐、五代也
出现过这种刻划花的装饰纹饰,不过都不是很精
细,数量也不是很多,到了北宋,定窑的这种装
饰艺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主要是受越窑和耀州窑的
影响,采用偏刀深挖技法,追求浅浮雕效果,刀
法犀利,立体感强,纹饰以莲瓣纹为主。

到了北
宋后期,采用覆烧法烧制的瓷器胎体轻薄,早期
那种偏刀深挖的技法已不适用,加上此时图案纹
饰极为丰富,对刻花的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聪明智慧的定窑工匠根据此时定瓷生产工艺的特
点,对刻花工具和刻画技法做了重大改进,形成
了刻划结合、刻印结合、深浅有致、生动流畅的独特风格。

定窑刻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流畅,
妖 娆 之 美
——定窑装饰艺术赏析
雷 静
图1: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编辑|屈梦夏
****************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
刀法极为娴熟。

窑工根据图案选择不同的刀具,
灵活掌握运刀时的轻重缓急,线条的宽窄、深浅
富于变化。

定窑刻花从此进入了成熟阶段。

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
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


花的工具主要有竹刀、梳篦刀以及竹尖刀等,竹
刀为直角形,称为单线刀或单刀,在刀锋处有一
小凹槽,刻后形成两条平行的一宽一细的凹线。

梳篦刀,刻后形成一种密排的平行线,形状像梳头用的梳篦一样,这种工具用于画水纹、花筋和叶脉等,画出的纹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竹尖刀,又称竹针。

是用竹子削成圆尖形,用于刻细凹纹线,这种刻法又称为划花。

定窑刻花纹饰通常是刻、划花相结合,划花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主要用于边饰或某些细部,例如盘沿上的卷草纹
大多是用尖锐的针状工具划出。

图2:定窑白釉刻花净瓶图3:定窑白釉刻花净瓶底部图4: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碗图5: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碗底部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图1),高
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底径10.1厘米,定
州市净众院塔基出土。

小口,细长颈,颈中部出
沿,口、颈上半部形如倒置的漏斗,下半部呈竹
节形。

圆肩、鼓腹,下腹曲收。

肩部塑有龙首形
短流,龙首高昂,张口露齿,二目圆睁,下颌饰
一缕龙须。

上腹刻缠枝花卉,瓶颈上半部及肩、
下腹分别刻单层、双层、多层仰覆莲瓣。

刀法犀
利、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

此瓶器形修长
秀雅,纹饰精细流畅,形体特大,为目前存世定
窑瓷器中器形最大者,是宋初定窑器的代表作,
有“定瓷之王”的美誉。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净瓶(图2、图3),胎
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釉面肥厚莹润。

瓶上部
有细长形圆管,长颈,斜肩,肩部一侧有短流。

瓶体修长,腹部以下渐内收,圈足,肩部刻菊瓣
纹,腹部饰三层莲花,用偏刀深挖技法,呈现出
浅浮雕的效果,增加了器物的立体感。

图6: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长颈瓶图7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碗图8: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碗底部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碗(图4、图5),
口径15厘米,高6.9厘米。

敛口,深弧腹,圈
足外撇,底足有粘沙,外腹部采用偏刀深挖技法
刻三重仰莲瓣纹,这件白釉刻莲瓣纹碗胎白质细,
釉色洁白莹润,是北宋早中期的一件典型代表之
作。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长颈瓶(图6),
高19.3厘米,口径5.8厘米,侈口,长颈,丰肩,
圆腹,圈足。

腹部用深雕技法刻三重仰莲纹饰,
刀法犀利,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肩部刻菊花纹,
肩腹相交处及颈部刻弦纹。

胎体洁白,釉色白中
泛黄,光洁莹润。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碗(图7、图8),高3.5厘米,口径16.4厘米,胎质洁白,质地坚硬致密,釉色乳白,微闪黄。

敞口,浅腹壁,小圈足,碗内刻画一连枝荷花,枝条蔓卷,荷叶肥大,花朵盛开。

造型轻灵俊秀、画面淡雅、格调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印花是陶瓷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它是用刻有纹饰的印模在未干的坯体上印出凹凸的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烧成。

印花工艺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产品规格一致。

印花是定窑传统的装饰技法,晚唐定窑的印花装饰主要出现在海棠杯、长方形
盘等采用模制成型的器皿上,花纹直接刻在底模
图9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小碟图10:北宋定窑白釉印花小碟图11 :北宋定窑印花缠枝莲大盘图12:北宋定窑印花缠枝莲大盘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
上,这种方法与金银器锤揲工艺中的“模冲”成型法完全一样。

定窑刻模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针状工具在底模上划刻出浅细的花纹,翻印到瓷器上就成为微微凸起的阳文图案。

这种模印花纹虽然浅细,但凸起的线条非常清晰,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另一种是在底模上用刻刀将图案挖刻出来,翻印到瓷器上就形成凸起的带有较强立体感的花纹。

到了北宋时期,定窑对印花工艺进行了大胆改进,使成型、装饰两道工序合二为一,操作简单,产品规格统一,配合先进的覆烧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批量生产。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小碟(图9、图10),口径9.8厘米,胎白体轻,质地致密精细,内外施白釉微闪黄。

敞口,浅腹壁,平底。

盘内口沿饰一周弦纹,器壁凸印一圈双层蕉叶纹,盘心印双耳三足炉,内插折枝荷花,荷叶舒展自如,荷花含苞待放。

整体纹饰清晰,为北宋定窑印花之佳品。

北宋定窑印花缠枝莲大盘(图11、图12),高5.6厘米,口径30.1厘米,胎质坚硬细腻,乳白色釉,釉面莹润,积釉处有“泪痕”,略显黄绿色。

侈口,镶铜制口沿,腹壁微曲,平底,矮圈足。

口沿有双凸弦纹,盘壁印缠枝莲花。

中间饰折枝莲,盘壁与盘心之间以回纹相隔。

此盘纹饰布局严谨,层次清晰,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给人以素雅、高贵之感,是定窑印花作品中的佳作。

曲阳县北镇村窖藏出土了一件金定窑四季花卉纹碗模(图13),为我们了解定窑印花技艺有很大的帮助。

这件碗模高7.3厘米,口径18.6厘米,敛口,深腹,平底。

碗底心刻石榴花,外壁分为六等份,分别刻牡丹、荷花、菊花、长春花和月季花等六组花卉纹饰,纹样繁而不乱,装饰性较强。

碗模内壁刻有“泰和丙寅岁辛丑月二十四日画,张记”字样(图14),胎体洁白坚质。

(作者简介:雷静,河北博物院文博馆员,现负责保
管陶瓷类文物)
图13:定窑四季花卉纹碗模图14:定窑四季花卉纹碗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