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歌”保护、传承的探索和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广场 |
“安溪茶歌”保护、传承的探索和研究
摘要: 安溪茶歌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态堪忧,茶歌资源流失、传承后继无人、
保护工作资金短缺。

针对安溪茶歌文化保护传承面临严峻形势,课题组就如何科学保护和传承安溪
茶歌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系统归纳分析安溪茶歌现状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安溪茶歌;现状;保护;传承
福建省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刘华琼
乌龙茶的产主区“铁观音”的故乡——福建省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省重点茶乡、侨乡和许多台胞的祖籍地。

这里的人民辛勤耕耘,世代相继,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着丰硕的文化财富。

安溪茶歌就是这座文化的宝库中一颗瓗璨的明珠。

改革开放后,面临来自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安溪茶歌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态堪忧,茶歌资源流失、传承后继无人、保护工作资金短缺。

针对安溪茶歌文化保护传承面临严峻形势,课题组就如何科学保护和传承安溪茶歌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系统归纳分析安溪茶歌现状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思路和视角。

一、安溪茶歌现状
安溪茶歌始于明代,尽管渊源深远,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安溪唱歌也经历兴衰。

曾经的“漫山遍野都是歌,一人唱来众人和”的靓丽风景已经变得死寂。

究其原因如下:
(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盛行,村民觉得流行歌曲、摇滚音乐比茶歌好听都改唱流行歌曲,茶歌备受冷落,村民再也不好意思开口唱茶歌;由于机器作业渐代替人工采茶,曾经茶山的热闹景象变得死寂,茶歌失去了原始“土壤”,有许多喜欢唱茶歌的人因为找不到唱茶歌氛围,很遗憾的就不唱了。

长此以往,茶歌逐渐面临被遗忘的境地。

(二)歌手的流失
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加剧,茶山年
轻人进城务工,不再去学这些传统的茶歌。

村里很难组织得起茶歌的对唱。

曾经的茶山,
不管是采茶的姑娘,制茶的小伙,还是品茶
的师傅,都会给你哼上几句,唱上几段。


别是采茶时节 ,那茶山便成了对歌台,姑娘
和小伙,结队成群,对起了茶歌的亮丽风景
逐渐远去。

现在的茶山里会唱、能唱茶歌的
人数明显下降。

歌师们的年龄普遍偏大,有
的已经过世,茶歌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

二、安溪茶歌的保护
(一)静态保护即书籍、影像、专题数据
库等形式的保护。

组织音乐工作者采取系统、科学、有效的
方法,全面深入民间,收集、整理有关茶歌
的文字,曲谱、录音、影像,真实记录安溪
茶歌文化面貌,建立安溪茶歌研究资源专题
数据库,也可以年鉴方式记录并保存下来,
既为安溪茶歌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支撑,也
为茶歌研究者提供便捷服务。

课题组成员曾
赴采访安溪文化馆馆长林子钊先生,也在采
访中了解到,安溪茶歌保护已启动,数年来
音乐工作者们访遍茶乡,一字一句录下并整
理成带歌谱和歌词的完整茶歌。

同时,林子
钊馆长也非常欣喜于以我们为代表的中职教
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安溪茶歌的研究和保护中
来,并寄望我们能够早日从他们老一辈人手
工接过这重要一棒,将这一珍稀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以意识形态的文字形式加以深入研究,
探索出更加完善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二)动态保护主要茶歌传承人的保护。

茶歌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据课题组深入调查,目前茶歌传承人平均年
龄在65岁,年老体弱,不能很好开展传承活动。

尤其是茶歌是一种文化资源,茶歌传承人单
存靠唱茶歌连自己都养活,更谈不上致富,
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传承人面临无弟子的
现实困境。

一些传承人仅凭自己爱好和兴趣,
偶尔进行茶歌创作和传唱,由于缺乏交流、
学习、砌磋,传唱技艺在不断消退。

因此传
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

如果把传承人保护不
好,对非遗保护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通过资
助和奖励对传承人生存生活提供保障,让传
承人安心开展授徒,传艺,交流和各种茶事
活动表演,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不断开拓视野,
打开思路,提高传承人素质,创作新的茶歌
作品。

鼓励传承人培养接班人,使其技能薪
火相传。

三、安溪茶歌传承
(一)“传习所”传承
成立由茶歌传承人组成“安溪茶歌传习
所”,开展茶歌传承工作。

加强安溪茶歌的艺术研究。

重点对茶歌曲
折的历史变迁及节拍、节奏、调式、旋律、
曲式结构等表现形式方面研究,挖掘茶歌独
特的民族风格、艺术特征和人文内涵,为安
溪茶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加强安溪茶歌的收集。

安溪茶歌,形式多
样,内容丰富,有直接反映茶乡劳动生活的
茶歌,有反映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渴望丰收的茶歌,还有仪式歌、农谚歌、历
66 赤子 | | 2016年总第377期
O PINIONS | 思想广场
史传统歌、情歌等,多不胜举。

安溪茶歌,篇幅不一、有长有短。

短的只有四句,长的上千。

都应加以收集整理后展示后人传承。

加强安溪茶歌的培训推广。

充分利用传习所这一传承场所,开展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

通过现场表演、现场讲授;呈现创作过程,将这一优秀的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

课题组成员采访到一位传承人——高元正,他告诉我们,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小学生愿意跟随老人学习茶歌。

(二)学校传承
学校传承是茶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编制茶歌校本教材。

紧紧围绕安溪茶歌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体现继承和创新这一主题思想,发挥教师专业优势,邀请茶歌传承人加入编写队伍,寻求专业指导,密切与政府相关部门协作,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出发,真实、准确、完整做好茶歌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中小学开设茶歌课程。

让学生学唱茶歌,通过茶歌欣赏,体验声情并茂的茶歌表达形式,提高学生对茶歌的认识,将茶歌有效传承给广大学生,形成一条从小学到中学的安溪茶歌传承的链条、使安溪茶歌在更好的生存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开展特色活动。

学校成立“茶歌舞艺术团”,通过学生学唱茶歌,了解茶歌的起源及发展历史,掌握一些茶歌知识和演唱技巧,激发学生对茶歌的爱好和兴趣。

举办“走近非遗”夏令营,旨在给学生创造与非遗代表性项目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了解、考查、学习本地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活动中,非遗传承人详细向小记者们讲解非遗的知识。

开发茶歌舞创编体验课程,学校主动收集非遗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完善学校传承 。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走进民间收集曲谱,寻找民间茶歌艺人,收集整理素材,系统归纳和整理茶歌艺术特点;探讨、研究、实践如何使茶歌艺术从民间走进校园,创新创编新的茶歌作品,与茶文化社团和茶企业互动进一步传播茶歌艺术资源,推动茶歌传承走
向更高层次。

(三)政府传承
政府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主导,要注重社
会发展中优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提升,
并建立健全诸多机制保护、传承与弘扬传统
文化。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

政府牵头,热心企业参与,出资举办茶歌
专题宣传活动或者茶歌邀请赛,让参与者越
来越多,让茶歌艺术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民
众自觉的文化行为。

鼓励支持高校职业学校
与茶企业合作,优秀茶歌文化列入学科专业,
开展教学研究,挖掘茶歌资源,积极推进茶
歌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抢救保护和传
承茶歌文化。

成立“茶歌传习所”。

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茶歌传承人开展授
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实行经费补助;配备
相应工作人员,满足茶歌保护传承工作需要。

加强对茶歌保护队伍的培训,提升非遗保护
工作整体水平。

加强对安溪茶歌的收集,艺
术研究,培训推广指导,推进茶歌保护传承
工作。

举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推动茶歌资源与创意文化、旅游跨界融合,
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丰富城乡文化内涵。

支持茶歌艺术团发展,在购置更换服装,乐
器灯光音响给予资金支持,鼓励艺术团成员
积极创编茶歌舞,踊跃参加相关的演出,让
茶歌走进群众,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

(四)创新传承
将新鲜元素加入到茶歌传承,让其焕发活
力 。

根据当代民众的审美需求,在创作内容、
传承方式上进行自觉的创新,重新唤起百姓
的热爱和认可。

推动茶歌资源数字化进程,建立完整茶歌
资料数据库。

对现有的茶歌历史变迁、文化形态、现存
作品以及传承人进行调查,全面真实采集和
记录下各种事件,整理归档,并建立完整茶
歌资料数据库,为“茶歌”保护与传承起到
理论的支撑作用,也为“茶歌”研究者查询
提供便捷的服务。

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宣传模式。

建设安溪茶歌网站,加强安溪茶歌网站的
建设。

将安溪茶歌的音乐资料以及乐谱、音
像资料以及一系列有关安溪茶歌研究成果及
建设成就通过该平台广泛传播,满足广大网
民对安溪茶歌文化的需求。

开通安溪茶歌网
上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安
溪茶歌。

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赋予茶歌新的生命力。

在保留安溪茶歌传统传唱的基础上,在
原来单一的声腔演唱背景中融入背景音乐、
伴舞、民族服饰表演等创意,加上生动的舞
台表现力和惊艳的视听效果,既保持它的原
汁原味的东西,又能获得了观众们的认可和
喜爱。

通过几次实地采访,课题组成员欣慰
地了解到,在安溪县政府的倡导鼓励下,茶
歌的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安溪县政
府于1988年举办的“铁观音杯全国征歌大奖
赛”,全国众多著名的词曲作家们积极参与,
此次活动共征集到“茶歌”2000多首。

自此,
一首首优美的“新茶歌”载着铁观音的清香,
飘香于神州大地。

安溪茶歌作为闽南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尽管渊源深远,茶歌逐渐面临
被遗忘的境地。

因此,对其现状进行调查研
究,探索出可行的保护和传承路径势在必行。

课题组成员认为,唯有将其合理发展为集精
神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有着自我调节和
再生能力的文化资源,灿烂的茶歌文化才能
世代传承下去。

编辑/葛燕楠
[参考文献]
[1]南宇.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保护开发体系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5).
[2]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
中国音乐学,2008(3).
[3]叶彦.《安溪茶歌艺术特点研究与发展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
刘华琼,(1970.10—)高级讲师,福建省音乐学科
带头人,泉州市声乐名师。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B类社科课题(职
业教育研究专项)“安溪茶歌(舞)艺术资源研究
与开发利用”(JBS14540)主持人:刘华琼。

2016年总第377期 | | 赤子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