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限时特训:第15单元-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
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
1. [2014·长沙模拟]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
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
A. 中原
B.齐鲁
C. 楚地
D.巴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提出屈原的诗“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属于抒情诗。
而题干中明确“南方倾向于抒情”。
在四个选项中,最大程度体现南方的是C项,因为战国时楚国是南方的大国,楚地几乎是南方的代名词。
也可根据教材知识屈原是楚国人而做出正确选择。
答案:C
2. [2015·安徽六校测试]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发展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
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 风俗画
B.心学
C. 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本题以宋词为切入点,考查识记能力。
心学是宋明理学,A、C、D三项符合题干“庶民文化”的特点。
答案:B
3. [2014·湖南郴州模拟]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明代出现 ( )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孙悟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故A正确。
答案:A
4. [2014·福建南平兴泽一中高三月考]“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解析:A项说法错误,汉字的演变趋势应是由繁到简;C项说法过于绝对,象形文字只是汉字的一个重要来源;D项与材料不吻合;本题选B项,“舞”字是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的。
答案:B
5. [2014·河北唐山摸底]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
这表明( )
A. 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C. 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 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解析: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商业的活跃、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能够提供日常实用图书的书坊,受到市民的欢迎。
答案:B
6. [2015·绵阳一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游历临安(今杭州)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
A. 穿着棉布的市民
B.阅读《水浒传》的文士
C. 吟唱京剧的艺人
D.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解析:《水浒传》为明清作品,京剧为清代开始才有的艺术形式,“海禁令”明清才有。
故只有A是正确的。
答案:A
二、提能题组(本题组分为两部分,7~12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13、14题为材料分析题,每题26分;总合计76分)
7. [2014·丽水模拟]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 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 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 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唐以诗取士”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代科举考试中增加考诗赋的规定后,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答案:B
8. [2014·江西南昌联考]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C.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解析: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一定反映。
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但并不是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B
9. [2014·洛阳月考]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②④
解析:由图片中汉字发展可知①正确。
图片反映了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故③正确。
②表述不正确。
图片无法体现汉字的古老,故④不正确。
因此选B。
答案:B
10. [2014·广东茂名高三模拟]“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
A. 道家
B.佛教
C. 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解析:道家思想讲求自然无为,重视辩证思维,材料中的“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象”,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
答案:A
11. [2015·绵阳一诊]“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杜甫《夔州歌》)作为史料,该诗可用于研究古代四川( )
①水路交通运输②魏晋商品经济③唐诗宋词盛况
④地域文化特色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杜甫为唐代诗人,不可能反映宋词盛况。
故选C。
答案:C
12. 中国小说历经先秦两汉的准备阶段,至唐代出现“传奇”,宋代兴起“话本”,至明代中后期和清初,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了空前的光彩。
其推动因素主要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市民阶层的崛起
D.阶级关系的变动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都是市民文学,推动市民文学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市民阶层扩大。
为了满足市民的精神需要,文学样式出现了各种变化,故A项为主要因素。
答案:A
13. (26分)[2014·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
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
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
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
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
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4. (26分)[2014·福建漳州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
……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材料二京剧的传统剧目有《野猪林》《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挑帘裁衣》《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水帘洞》《安天会》《十八罗汉斗悟空》《沙桥饯别》《五百年后孙悟空》《十八罗汉收大鹏》《无底洞》《定军山》《阳平关》《五截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受禅台》《伐东吴》《连营寨》《白帝城》《别宫祭江》等。
材料三“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
据载,
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
因为遭臣下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
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材料四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化异彩纷呈,冲击着祖国传统文化,“国粹”京剧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剧。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京剧、人物类型与明清小说有什么关系。
(6分)
(2)阅读材料三,分析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道路。
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国粹”京剧的现状的。
(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京剧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从材料二中京剧的传统剧目可以看出,京剧的取材很多来自于四大古典名著;第(2)问,仔细阅读材料即可得出结论;第(3)问,涉及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
答案:(1)京剧的人物造型、故事情节有很多取材于明清小说。
(2)京剧最先在上层权贵中流行,后来逐步流行于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
京剧艺术的大众化是京剧长盛不衰的原因。
(3)此题可以就多个方面的观点进行阐述,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下面提供三个观点予以参考。
①京剧已经难以反映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日渐衰落是正常现象。
②京剧是祖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让它消亡。
国家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抢救性的原样保护。
③京剧无疑是祖国的国粹,应当加以珍惜与保护,但是它自身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就能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现实,并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这样,它不但不会衰亡,而且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加发扬光大,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