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设计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CB00100FCB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堤防工程设计报告范本
〔试用本,仅供参考〕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8年10月
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
堤防工程设计报告
主编单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员:
软件开发单位:
软件编写人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月
目次
1 综合说明 (4)
2 设计依据 (5)
3 自然条件 (5)
4 堤防工程平面布置 (9)
5 堤防工程结构设计 (11)
6 堵口工程设计 (16)
7 穿堤建筑物工程设计 (17)
8 现有堤防技术改造工程设计 (19)
9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 (22)
10 施工组织设计 (24)
11 工程管理设计 (32)
12 工程概(预)算 (33)
13 经济评价 (37)
14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45)
附件A 附件及附图目录 (46)
1 综合说明
1.1 任务由来
年月日(甲方)委托(乙方)承担堤防工程初步设计。

设计周期为个月。

乙方须于年月日将设计文件提交给甲方。

1.2 自然状况
堤防工程位于。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属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C; 年平均降雨量mm;年平均风速m/s。

历史最高洪水位(高潮位)①m,最大洪峰流量m3/s, 最大水流流速m/s。

历史最低水位(低潮位)m, 最小流量m3/s, 最小流速m/s。

水流的多年平均含沙量kg/m3。

地形地貌特征:。

堤线经过地区的土质:至段为质土;~段为质土;……。

1.3 工程概况
本堤防工程用于保护的防汛防洪安全。

工程建成后,可保护面积km2。

主要包括:
堤防条,总长km,堤顶高程m~m。

防浪墙,防浪墙的墙顶高程m~m,内坡坡比1∶~1∶,设层戗台, 戗台宽m ~m,上层戗台顶高程m~m; 临水坡设级消浪平台, 平台高程m~m,平台宽m~m; 临水坡上坡坡比1∶~1∶, 中坡坡比1∶~1∶,下坡坡比1∶~1∶。

堤前护底宽度m~m。

穿堤建筑物共座。

其中,涵洞座,洞径m~m; 水闸座, 闸孔净宽
m~m;船闸座,上下闸首宽m~m,闸室长m~m,宽m
~m; 交通通道处, 通道宽m~m; 穿堤管道处; 穿堤电缆处。

共计土方万m3; 石方m3;混凝土m3。

需要钢材t, 木材m3,水泥
t 。

本工程施工年限为年个月。

需要劳力人。

工程静态投资万元;动态投资元; 工程造价万元。

预计每年净受益万元,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2 设计依据
2.1 主要文件
⑴年月日以号批准本工程建设的文件;
⑵编制的工程可行性研究(规划)报告;
⑶年月日以号文《关于工程可行性研究(规划)报告的审批意见》;
⑷工程初步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委托书。

2.2 主要设计规范
(1)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2)SDJ 217-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
(3)SL 51-93 堤防工程技术规范;
(4)JTJ 213-87 海港水文规范;
①标高以零点为基准面。

(5)JTJ 218-87①防波堤规范;
(6)GB 50201-94 防洪标准;
(7)SL 44-9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8)SDJ 218-84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9)SDJ 213-8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
(10)GBJ 7-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1)SDJ 20-78②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试行);
(12)SD 133-84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
(13)GB/T 50265-97③泵站设计规范;
(14)DL 5073-199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15)SL 171-96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16)其他有关的规范或地区性规定。

3 自然条件
3.1 气象
3.1.1 气温
根据站年~年共年的统计资料。

⑴多年平均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见表3-1。

表3-1 多年平均气温表单位:℃
⑵极端最高气温°C (年月日)。

⑶极端最低气温°C (年月日)。

3.1.2 降雨量
根据站年~年共年的统计资料。

⑴多年平均降雨量,见表3-2。

表3-2 多年平均降雨量单位: mm
⑵最大年降雨量mm(年)。

⑶最小年降雨量mm(年)。

⑷多年平均年降雨天数d 。

⑸典型年份各月雨日数,见表3-3。

表3-3 典型年份各月雨日数单位: d
①似被JTJ 298-98《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取代
②如使用新标准SL/T 191-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请注意配套条件
③取代SD 204-86《泵站技术规范设计分册》
⑹多年平均年雾日数:d 。

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mm 。

3.1.3 风
根据站年~年共年的统计资料。

⑴风速、风向频率玫瑰图,见图1。

⑵历史最大风速值,见表3-4。

3.2 水文泥沙
根据站年~年共年的水文观测资料和年月日~年月日的水文泥沙测验资料。

3.2.1 水位
⑴历史最高洪水位(最高潮位) m( 年月日);
⑵历史最低水位(最低潮位)m(年月日);
⑶多年平均水位(潮位)m 。

3.2.2 流量
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m3/s(年月日);
⑵历史最小流量m3/s(年月日);
⑶多年平均流量m3/s。

3.2.3 流速
⑴历史最大流速m/s(年月日);
⑵历史最小流速m/s(年月日);
⑶多年平均流量时的流速m/s。

3.2.4 含沙量
⑴洪水期含沙量
1)洪水期最高含沙量kg/m3(年月日);
2)洪水期最低含沙量kg/m3(年月日);
3)洪水期平均含沙量kg/m3。

⑵枯水期含沙量
1)枯水期最高含沙量kg/m3(年月日);
2)枯水期最低含沙量kg/m3(年月日);
3)枯水期平均含沙量kg/m3。

3.2.5 泥沙的粒径组成
⑴洪水期泥沙的粒径组成
1)洪水期悬移质泥沙的粒径组成:粒径mm,占%;粒径mm,占%;
……。

中值粒径mm。

平均粒径mm。

2)洪水期推移质泥沙的粒径组成:粒径mm,占%;粒径mm ,占%;……。

中值粒径mm。

平均粒径mm。

⑵枯水期泥沙的粒径组成
1)枯水期悬移质泥沙的粒径组成: 粒径mm,占%;粒径mm,占%;
……。

中值粒径mm。

平均粒径mm。

2)枯水期推移质泥沙的粒径组成: 粒径mm,占%;粒径mm,占%;
……。

中值粒径 mm。

平均粒径mm。

3.3 地形、地质
3.3.1 地形、地貌
本堤防工程经过的地区的地形系由形成。

根据1/2000测图: 本地一般的地面高程为m ~m; 地面的平均高差为m~m; 平均比降为‰~‰;地面复盖的植物有、、等,分别分布于高程m~m处。

堤线穿越的河沟共条,一般河沟的宽度为m,深度为m。

地物有、、等,分别位于、、
等处,需要折迁的建筑物共座,其中:座;座;……。

3.3.2 水文地质
本堤防工程所在地区,冬春季地下水的平均水位m, 最低水位m,最高水位m,最高水位距地面m;夏秋季地下水的平均水位m,最低水位m,最高水位m,最高水位距地面m。

3.3.3 工程地质
本工程地址地基土由土、土、……等土层组成。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3-5。

表3-5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表
地基评价结论:。

工程地址地震的基本烈度为度。

3.3.4 筑堤土料
根据筑堤土土源调查及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资料, 本堤防工程筑堤取土区位于,距离施工工地的平均距离为m,取土区的面积m2,平均可取土层厚度m,估计土的总储量m3。

取土区至工地间的水运交通有通航河道,载重t 级船只可到达距工地m 处;陆路交通有道路,可通行载重t 车辆至距工地m 处。

筑堤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3-6。

表3-6 筑堤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表
3.3.5 筑堤石料
根据对石料产地的实地勘察及石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资料, 本石料产地位于, 石料的储量丰富。

石料产地距堤防施工工地km, 产地与工地之间的水运交通有 通航河道,载重t 船只可到达距工地m 处;陆路交通有道路,可通行载重t 的车辆至距工地
m 处。

石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3-7。

表3-7 石料的物体力学性质表
3.3.6 土工布
本堤防工程采用的软体排的土工布的型号为;反滤层土工布的型号为;排水土工布的型号为;防渗隔水的土工布的型号为;土坡加筋的土工布的型号为。

各种土工布的技术参数见表3-8。

表3-8 土工布技术参数表
4 堤防工程平面布置①
根据海堤工程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确定的平面布置方案,经过本阶段进一步研究,考虑到,最终确定采用以下布置方案。

本工程位于海滩。

工程范围从~,占用岸线长度m。

堤线经过的滩地标高m~m, 堤线总长度m。

可开发滩涂面积ha。

本海堤采用布置形式,详见表4-1。

表4-1 海堤平面布置
①平面位置除注明者外, 一律采用座标系进行控制。

4.2 江、河堤平面布置
根据河道的防洪规划,经过本阶段进一步研究,考虑到,最终确定采用以下布置方案。

本工程位于江(河)的河段。

地面标高m~m。

堤线距河道的治导线m~m,堤防两侧的青坎与护堤滩地宽m~m。

两岸堤防之间的堤距为m~m。

左岸堤起自,迄于,堤线全长km。

右岸堤起自,迄于,堤线全长km。

堤线平面布置参数详见表4-2。

表4-2 堤线平面布置参数
4.3 湖堤与圩堤的布置
5 堤防工程结构设计
5.1 设计标准
5.1.1 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
根据本堤防工程的建设规模和堤防保护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参照有关规范的规定, 将本工程定为等,主要建筑物,如、应为级建筑物,其次、为级建筑物。

取堤防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基本组合为,特殊组合为。

地震设计烈度为度。

5.1.2 防洪标准
本堤防工程设计洪水位(高潮位)重现期为a, 设计洪水位(高潮位)m; 设计低水位(低潮位)重现期a, 设计低水位(低潮位)m。

设计风速重现期为a,设计风速
m/s。

校核洪水位(高潮位)重现期为a, 校核洪水位(高潮位) m。

校核风速重现期为a,校核风速m/s。

5.2 结构设计
5.2.1 海堤工程结构设计
⑴高潮带海堤工程结构设计
采用(斜坡) 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m,顶宽m~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堤顶设置防护层防止水土流失,防护层采用结构。

堤顶的临水一侧设置式防浪墙,墙顶标高m~m,墙体采用结构。

堤顶的背水一侧设置护肩保护堤角,护肩的高度为m,采用结构。

临水坡的坡比为1:,采用护坡。

堤前采用护底,护底宽度m(大于半个波长,下同)。

背水坡的坡比为1∶,采用护坡,坡上每间隔m设一条排水沟, 排水沟采用结构。

每延米堤计:土方m3;石方m3; 混凝土方m3; 土工布面积m2。

⑵中潮带海堤工程结构设计
采用(斜坡) 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m,顶宽m~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堤顶设置防护层防止水土流失,防护层采用结构。

堤顶的临水一侧设置式防浪墙,墙顶标高m~m,墙体采用结构。

堤顶的背水一侧设置护肩保护堤角,护肩的高度为
m,采用结构。

在临水坡的设计高潮位附近设置(一级) 消浪平台,平台的标高m~m, 宽
m~m。

平台外侧设置护肩保护平台边角,护肩采用结构。

平台以上堤坡的坡比为1∶, 以下堤坡的坡比为1∶, 分别采用及护坡, 下坡采用消浪体护面。

上下坡护坡的坡脚处设置护坡支承体,防止护坡滑坡,支承体采用结构。

堤前采用护脚,护底,护底宽度m~m 。

背水坡的坡比为1∶~1∶, 采用护坡。

坡上每间隔m设一条排水沟, 排水沟采用结构。

堤的内外侧的下部分别设置层及层戗台:内戗台顶的标高为m~m,宽m~m, 坡比1∶~1∶;外戗台顶的标高为m~m,宽m~m,坡比1∶~1∶。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石方m3;混凝土方m3;土工布面积m2。

⑶低潮带海堤工程结构设计
采用(斜坡) 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m,顶宽m~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堤顶设置防护层防止水土流失,防护层采用结构。

堤顶的临水一侧设置式防浪墙,墙顶标高m~m,墙体采用结构。

堤顶的背水一侧设置护肩保护堤角,护肩的高度为m,采用结构。

在临水坡的设计高潮位及中潮位
附近设置(二级) 消浪平台,平台的标高m~m及m~m,平台的宽度分别为m~m及m~m。

平台外侧设置护肩保护平台边角,护肩采用结构。

临水坡采用(上中下三级) 坡比:下坡
坡比为1∶, 采用护坡,消浪体护面;中坡坡比为1∶,采用护坡,消浪体护面;上坡坡比为1∶,采用护坡。

三级护坡的坡脚均设置护坡支承体,防止护坡滑坡,支承体采用结构。

堤前采用护脚,护底,护底宽度m。

背水坡的坡比为1∶~1∶,采用护坡。

坡上每间隔m设一条排水沟, 排水沟采用结构。

堤的内外侧的下部分别设置层及层戗台:内戗台顶的标高为m~m,宽m~m,坡比1∶~1∶;外戗台顶的标高为m~m, 宽m~m, 坡比1∶~1∶。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石方m3;混凝土方m3; 土工布面积m2。

⑷潮下带深水海堤结构设计
采用(直立式与斜坡式结合的混合) 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m,顶宽m~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深水海堤低潮位以下的堤体,采用(直立) 式结构;基床顶的标高为m~m,宽m~m,两侧坡的坡比1∶~1∶;直立堤堤顶的标高m~m,宽m~m。

低潮位以上的堤体,采用(斜坡) 式堤结构(设计同低潮带海堤工程结构设计)。

直立堤前采用护脚,
护底,护底宽度为m~m。

为阻止海流向海堤逼进,堤前同时设置丁坝挑流,丁坝的长度为m ~m,坝顶标高m~m,顶宽m~m,侧坡1∶~1∶。

丁坝的间距为上游丁坝长度的倍。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石方m3;混凝土方m3; 土工布面积m2。

5.2.2 江、河堤工程结构设计
⑴顺直河段堤防工程结构设计
1)堤前有护堤滩地保护的堤防
采用斜坡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m,顶宽m~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堤顶的临水一侧设置直立式防浪墙,墙顶标高m~m, 墙体采用结构。

堤顶的背水一侧设置护肩保护堤角,护肩的高度为m,采用结构。

不结合公路交通的堤顶道路,采用泥结石路面;结合公路交通的堤顶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混凝土路面。

在临水坡的设计洪水位附近设置一级消浪平台,平台的标高m~m,宽m~m。

平台外侧设置护肩保护平台边角,护肩采用结构。

平台以上堤坡的坡比为1∶ , 以下堤坡的坡比为1∶ , 采用生物(芦苇、芦竹、草皮、灌木等)护坡。

堤前种植芦苇、树木保护护堤滩地。

背水坡的坡比为1∶~1∶ , 采用生物护坡,坡上每间隔m设一条排水沟, 排水沟采用结构。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石方m3;混凝土方m3;土工布面积m2。

2)堤前无护堤滩地保护的堤防
⑵湾道凹岸段堤防工程结构设计
采用斜坡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顶宽m 。

湾道顶点至湾道起迄点的纵向坡率分别为‰和‰,横向坡率%①。

在临水坡的设计洪水位②附近设置(一级) 消浪平台, 平台的标高m, 宽m。

平台外侧
设置护肩保护平台边角,护肩采用结构。

平台以上堤坡的坡比为1∶, 以下堤坡的坡比为1∶
①堤顶结构、背水坡结构和戗台的设计均同顺直河段堤防工程结构设计。

②应为洪水位加湾道水位壅高。

③, 分别采用及护坡④。

上下护坡采用⑤加糙, 坡脚处设置(护坡支承体) , 防止护坡滑
坡, 支承体采用结构。

堤前采用护脚、护底,并设丁坝挑流。

护脚采用结构;护底采用结构,护底宽度m;丁坝采用结构:湾道上游段的丁坝长m,坝根处的坝顶标高m,坝头处的坝顶标高m,顶宽m,两侧坡1∶~1∶,丁坝与水流流向的夹角,
偏向上游°,丁坝的间距为上游丁坝长的(2) 倍; 湾道下游段的丁坝长①m,坝根处的坝顶标高m, 坝头处的坝顶标高m, 顶宽m, 两侧坡1∶~1∶,丁坝与水流流向的夹角, 偏向上游或下游°,丁坝的间距为上游或下游丁坝长的(2) 倍。

每延米堤计:土方m3;石方m3;混凝土方m3; 土工布面积m2。

5.2.3 湖堤工程结构设计
采用(斜坡) 式堤结构。

堤顶标高m~m,顶宽m~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堤顶设置
防护层防止水土流失, 防护层采用结构。

在堤的临水一侧,建立具有一定强度的护坡和消浪系统:堤顶设式防浪墙,墙顶标高m~m,墙体采用结构;设计洪水位附近设置一级消浪平台,平台标高m~m, 宽m~m,外侧设置护肩保护平台边角,护肩采用结构。

平台以上的堤坡坡比为1∶, 护坡采用结构; 以下的堤坡坡比为1∶, 护坡采用结构, 护坡上采用消浪体护面;上下坡护坡的坡脚处设置护坡支承体,防止护坡滑坡,支承体采用结构;堤前滩地采用(种植草皮、苇树) 等护滩。

在堤的背水一侧,设置堤顶护肩、护坡及戗台等:护肩的高度
为m,采用结构;背水坡的坡比为1∶, 采用(植树种草) 护坡, 坡上每间隔m设一条排
水沟,排水沟采用结构;坡下设层戗台②。

戗台顶的标高为m~m,宽m~m, 坡比1∶~1∶。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 石方m3;混凝土方m3; 土工布面积m2。

③上下坡坡比应采用比顺直河段堤的坡比为缓的缓坡。

④护坡强度应大于顺直河段堤的护坡强度。

⑤一般采用加糙墩。

①单向水流一般比上游段丁坝长度短,双向水流则与上游段丁坝长度大体相同。

②软土地基上堤的高度超过5 m时, 一般应设置戗台以增强堤的稳定性。

悬湖堤及悬河堤戗台的高度及宽度既要能满足堤基稳定又要能满足渗流稳定的要求。

5.2.4 圩堤工程结构设计
⑴低洼圩区圩堤设计
采用(单坡) 式土堤结构。

堤顶标高m,顶宽m。

临水坡的坡比1∶,背水坡的坡比为1∶, 采用(生物) 护坡。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⑵湖区圩堤设计
采用斜坡式土堤结构。

堤顶标高m, 顶宽m。

纵向坡率‰,横向坡率%。

堤顶设置(泥结石) 防护层,防止水土流失。

在堤顶的临水一侧设置式结构的防浪墙,墙顶标高 m; 在堤坡的设计洪水位附近设置(一) 级消浪平台,平台标高m,宽m, 平台外侧设置结构的护肩, 以保护平台边角不受冲刷。

平台以上的坡比为1∶, 以下的坡比为1∶, 采用(生物) 护坡①。

堤前(种植芦苇) 消浪,芦塘的宽度不少于(50 m) ②。

在堤顶的背水一侧设置式结构的护肩, 护肩高m。

堤内坡的坡比为1∶,采用(生物)护坡。

每延米堤计:土方m3; 石方m3。

6 堵口工程设计
①有些湖区圩堤, 堤前的湖面较宽, 且又迎风顶浪, 则应采用砌石护坡, 以保护堤坡不受损坏。

②大于半个波长。

6.1 龙口的布置
根据堤防工程的总体布置及, 本工程拟设置龙口处。

1号龙口布置于堤的部位,起点坐标位置:X=,Y=, 桩号; 迄点坐标位置:X=,Y=, 桩号。

2号龙口布置于堤的部位,起点坐标位置:X =,Y =, 桩号 ;迄点坐标位置,X =,Y =, 桩号;……。

6.2 龙口的尺寸
经水文计算确定。

(1) 号龙口预留口门宽度m,最大水深m,控制水流流速m/s、最大流量m3/s;合龙载流的口门宽度m,最大水深m,控制水流流速m/s、最大流量m3/s。

(2) 号龙口预留口门宽度m, 最大水深m, 控制水流流速m/s、最大流量m3/s; 合龙载流的口门宽度m, 最大水深m, 控制水流流速m/s、最大流量m3/s。

……。

6.3 堵口的时间
为了顺利的实施龙口堵口,根据龙口所在水域的水文特征,选定年月日~年月日为龙口堵口时间, 其中,年月日~年月日进行龙口堵口施工的准备, 年月日~年月日实施龙口束窄工程, 年月日实施堵口合龙截流。

6.4 堵口的材料
根据龙口束窄时的水流流速与合龙截流时的水流流速, 选择不同重度的堵口材料: 束窄龙口采用材料; 合龙截流采用材料。

6.5 堵口的方法
根据龙口的(水深、流速、堵口材料以及机械设备) 等条件,确定采用堵的方法进行堵口。

6.6 堵口堤的断面尺寸
根据龙口堵口时的(水位差和堵口堤的稳定) 要求, 确定截流堤的断面尺寸为: 堤顶
标高m, 顶宽m, 临水坡1∶, 背水坡1∶。

戗堤的断面尺寸为∶堤顶标高m, 顶宽m,临水坡1∶, 背水坡1∶。

7 穿堤建筑物工程设计
提示:我国的穿堤建筑物,从结构上划分,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涵闸、泵站、交通通道等;
另一类是钢结构,如各种管道、电缆等。

穿堤建筑物与堤防一起,共同发挥着防洪效益与工程效益。

穿堤建筑物工程的设计要
求与堤防工程的设计要求不同,穿堤建筑物工程按不同建筑物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结构穿堤建筑物除了钢结构自身必须具有的一定的刚度、使其能够承受作用于结构上
的各种荷载以外,至关重要的是钢结构的穿堤部分应具有足够的,与堤土结合的长度,
以防止钢结构与堤土的接缝处产生渗流破坏,威胁堤防的安全。

延长钢结构与堤土接缝处的渗径长度的工程措施:一是在钢结构上增加截流环,用以
减小渗流的水力比降;二是加大钢结构穿堤处的堤防断面,保证钢结构与堤土接缝处
必须的渗径长度。

无论采用何种措施,在钢结构穿堤的头尾处都必须设置反滤层,以
防止接缝处的渗流逸出,造成堤土流失。

本《范本》按钢筋混凝土结构穿堤建筑物编写,使用范本者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作必
要的修改。

7.1 设计标准
7.1.1 工程等级及建筑物级别
根据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和重要性,确定本工程为等工程,建筑物属级。

建筑物的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取基本组合为,特殊组合为。

地震设计烈度为度。

7.1.2 防洪标准
设计洪水位(高潮位)重现期为a,设计洪水位m。

设计低水位(低潮位)重现期为a,设计低水位m。

校核洪水位重现期为a,校核洪水位m。

校核低水位重现期为a,校核低水位m。

设计风速重现期为a,设计风速m/s。

校核风速重现期为a,校核风速m/s。

7.1.3 水位组合及设计流量
(1)上游高水位(控制水位,下同)m;下游低水位m,设计引水流量m3/s。

(2)上游低水位m,下游高水位m,设计排水流量m3/s。

7.2 平面布置设计
根据规划,本堤防工程计有穿堤建筑物处,其中:
(1)水闸布置于堤防的堤段,水闸的中心轴线与堤防纵轴线交会点位置为:X=,Y=,桩号。

主体建筑物长m,宽m,孔径m,底板标高m。

上游消力池长m,宽m,底板标高m。

海漫长m,宽m,标高m。

防冲槽长m,宽m,标高m。

下游消力池长m,宽m,底板标高m。

海漫长m,宽m,标高m。

防冲槽长m,宽m,标高m。

(2)涵洞布置于堤防的堤段,涵洞的中心轴线与堤防纵轴线交会点的坐标位置为:X=,Y=,桩号。

主体建筑物长m,宽m,洞径m,底板标高m。

上游消力池长 m,宽m,底板标高m。

海漫长m,宽m,标高m。

防冲槽长m,宽m,标高m。

下游消力池长m,宽m,底板标高m。

海漫长m,宽m,标高m。

防冲槽长m,宽m,标高m;……。

7.3 结构设计
7.3.1 结构型式
根据(本地同类建筑物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其他地区同类建筑物设计的先进经验) ,本穿堤建筑物采用式结构。

该结构型式具有(整体稳定性好,适宜软土地基条件,运行安全可靠,工程造价相对较低) 等优点,是(目前我国穿堤建筑物中较好) 的结构型
式。

7.3.2 基础设计
根据工程地址的地质勘察资料,地基土质为等土,地基承载力为kPa,而经计算要求的地基承载力为kPa,因此, (有必要) 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参照通常有效的) 地基
处理方法,本工程拟采用等对地基进行处理。

7.3.3 结构设计
经设计计算,确定采用如下结构设计:
⑴底板与岸墙
底板采用结构,底板标高m,长m,宽m,厚m。

上游齿坎宽m~m,底部标高m。

下游齿坎宽m~m,底部标高m。

岸墙采用结构,墙顶标高m,墙长m,顶宽m,底宽m。

⑵消力池与翼墙
上游消力池采用结构,底板标高m~m,长m,宽m~m,厚m。

翼墙采用式结构,墙顶标高m,墙长m,顶宽m,底宽m。

下游消力池采用结构,底板标高m~m,厚m。

翼墙采用式结构,墙顶标高m,墙长m,顶宽m,底宽m。

⑶海慢、防冲槽与边坡护坡
上游海慢采用结构,长m,宽m,厚m。

防冲槽采用结构,长m,宽m,厚m。

上游河道边
坡比为1∶,采用护坡,护坡长m,宽m,厚m。

下游海漫采用结构,长m,宽m,厚m。

防冲槽采用结构,长m,宽m,厚m。

下游河道边坡坡比为1∶,采用护坡,护坡长 m,宽 m,厚m。

⑷闸门
采用结构式闸门,门高m,宽m,厚m。

用启闭机启闭。

⑸防渗设计
为防止闸与堤接缝的渗流破坏,确保建筑物与堤防的安全,根据上下游可能出现的最危险的水位组合,进行防渗设计。

建筑物底部采用防渗,的结构尺寸为:m,m,m,设置于底板下部位。

建筑物侧面设置道进行防渗,的结构尺寸为:m,m,m。

7.4 工程量
穿堤建筑物主要工程量见表7-1。

表7-1 建筑物主要工程量表
8 现有堤防技术改造工程设计
8.1 设计标准
根据建设单位提出的堤防工程的技术改造要求,改造后的堤防定为等级建筑物。

堤防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为:基本组合、特殊组合。

地震设计烈度为度。

设计洪水重现期为a,设计洪水位m。

设计风速重现期为a,设计风速m/s。

8.2 技术改造设计
8.2.1 加高培厚设计
根据重新确定的堤防的防汛防洪标准,经验算,原堤防的高度及稳定性(均达不到) 安全要求,需要进行(加高培厚) 。

加高培厚后的堤防结构断面为:堤顶标高m,顶宽m,采用护面。

防浪墙顶的标高为m,采用结构。

根据堤前波浪及水流条件,临水坡设级坡,坡比为1∶~1∶,采用护坡,采用、护面与消浪;堤前采用护脚及护底,护底宽度m;背水坡坡比1∶,采用护坡。

堤防加高培厚以后,为了提高堤基及堤内渗流的稳定性,在堤的内外侧分别设置层戗台,戗台顶标高m~m,戗台宽度m~m, 坡比1∶~1∶。

每延米堤计:土方m3;混凝土方m3;土工布面积m2。

8.2.2 补强加固设计
⑴堤身裂缝、洞穴、坍陷的处理设计
堤身的裂缝、洞穴,采用(灌浆或挖开重筑的方法进行处理,处理以后,作渗漏检查,直至不发生超常的渗漏为止) 。

堤身坍陷,采取(先将坍陷部分的堤身折除,并对堤基进行加固处理,然后,重新构筑堤身) 。

每延米堤计:土方 m3;石方m3;混凝土方m3;土工布面积m2。

⑵护坡改造工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