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组胺治疗皮肤瘙痒症31例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酸组胺治疗皮肤瘙痒症31例效果分析
作者:王艳玫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01期
【摘要】目的探讨磷酸组胺治疗皮肤瘙痒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本科门诊就医的62例患者经过变应原皮内试验,结果磷酸组胺阳性或强阳性31例作为治疗组,结果阴性或弱阳性31例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51%,无一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效率47.81% (P
【关键词】皮肤瘙痒症;磷酸组胺;脱敏治疗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1]。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体验过,它让人浑身不自在、又很难受。
有的人是难以遏制的皮肤瘙痒,需要连续地强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发生疼痛时方才住手;尤其夜间加剧,干扰睡眠,皮肤出现抓痕、血痂等。
有的患者因长年多方医治无效,失去治疗信心企图自杀。
患者常言:“痛可忍,痒不可忍”。
本科采用磷酸组胺脱敏治疗皮肤瘙痒症患者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皮肤瘙痒症患者来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本科门诊就医的患者,经过变应原皮内试验(室尘、尘螨、蜉蝣、蚕丝、家蝇、蟑螂、多价兽毛、多价羽毛、多价真菌、夏秋花粉、春季花粉、大豆、海虾、海蟹、磷酸组胺、变应原溶媒) 磷酸组胺阳性或强阳性,其余结果阴性或弱阳性的患者为治疗对象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0~76岁、平均63.2岁,病程2个月~30年。
对照组也是来自本科门诊就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抽取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16 ~81岁、平均57.8岁,病程2个月~20余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别无显著性。
1.2 方法材料: 磷酸组胺注射液为进口粉针剂经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配制0.1 mg/ ml磷酸组胺注射液[2]。
再经本科加入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变应原溶媒装量为9 ml[国药准字H14024017]配制1:10
2.1:10
3. 1:10
4.1:105磷酸组胺注射液。
用法:1:105磷酸组胺注射液皮下注射2次/周,首次量为0.1 ml,以后每次递增0.1 ml,逐渐增至1 ml为1个疗程。
每进入一个新的疗程,磷酸组胺浓度增大10倍,剂量仍从0.1 ml渐增至1
ml,症状完全消失而停止注射或巩固疗效追加一疗程。
对照组常规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依巴斯汀或氯雷他定10 1次/d,甲氰咪胍(西咪替丁)0.4 g 3次/d,多滤平25 mgH.s,连服10~30 d。
1.3 回访与疗效判断
两组患者均于2009年5月底前进行书信或电话随访,内容包括近年来是否有皮肤瘙痒及伴随其他疾病等情况。
疗效判断定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其中,治愈:瘙痒消失,皮损恢复正常或仅留有轻度色素沉着,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显效:瘙痒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 皮肤粗糙及增厚消失, 随访时偶见瘙痒;有效:瘙痒有所减轻,偶有痒感,皮损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3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显著(u=4.43P
4 讨论
瘙痒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虽较多,但临床上往往无法根治,容易复发[4]。
而且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有以下因素有关:①皮肤干燥;②周围神经病变;③钙磷代谢紊乱影响皮肤柱状细胞释放组胺与5羟色胺等致痒物质有关;④血浆组胺水平升高;⑤多数认同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造成瘙痒搔抓瘙痒,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甚至过度搔抓可导致许多皮肤病加重 ,所以皮肤病患者在治疗同时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尽可能避免搔抓。
组胺则是最常见的皮肤致痒物,主要来自组织内和血液中的肥大细胞,笔者利用过敏原皮内试验结果磷酸组胺强阳性或阳性者进行磷酸组胺脱敏治疗,即少量多次注射逐步结合消耗体内的IgE,使患者对组胺耐受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瘙痒的目的;此法简便,费用低,效果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岚.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75例.河北中医,2008,30(1):6263.
[2] 乔秉善.变态反应实验技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65.
[3] 王亚玲,陈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45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6):375.
[4] 韦高,罗虹.3种瘙痒性皮肤病患者血清特异IgE变应原测定结果分析.广西医药,2006,28(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