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___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掘其艰难。
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多个气
象站,其功能之一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
而水文局运行着2万多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教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________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________。
A . 引领改进公布
B . 引领改善公布
C . 领导改善公开
D . 领导改进公开
2. (2分) (2017高三上·河北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A . ④②①⑤③
B . ④⑤①③②
C . ⑤②①③④
D . ⑤④②③①
3. (2分) (2017高二下·汪清月考)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校服作为学生形象的一种标志,①校园文化的一部分,②服装文化的一部分,③应该体现出学校的风格与个性,体现出学生的风貌和修养,也应该与时代、时尚同步,④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⑤恰恰是深圳中学校服最成功的地方,也是给我们最有益启示之处。
由此看来,教育部门⑥反思一个问题,⑦何时才能放开校服的采购权,⑧让各个学校和学生、家长自主决定校服面料、款式和价格呢?
A . A
B . B
C . C
D . D
4. (2分)下列对第一段中“超越科学革命”一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思维方式和方法,揭示科学真理和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
B . 科学家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实的语言介绍给公众。
C . 科学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批评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力所难及的。
D . 能够在科学和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行:做,实践。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施加。
C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济:帮助,接济。
D .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扬。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 .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 .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 . 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 . 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 .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②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8高三下·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①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 ,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 ,归问时裂帛⑥。
【注】①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②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③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④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自己“平原客”。
⑤弹铗:《战国策》载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
⑥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诗标题“客游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 . 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
C . 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D .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E . 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7高一下·安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工巧流丽,真挚自然地表现出词人伤春惜春、感叹年华易逝的心境。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④“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8. (12分) (2015高二上·菏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风筝
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
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
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
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④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
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
”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⑤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
⑥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
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
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
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
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
”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
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
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⑦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让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
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
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⑧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
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
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
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
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
⑨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
”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
”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
或许也对。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
”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
只能敷衍应付。
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
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
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
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
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
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
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选自新星出版社《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在母亲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需要照顾,作者由此赞美天下的母亲,揭示了她们最爱操心、最疼爱子女的共性。
B . 母亲就像牵着风筝一样,将子女牢牢地牵在手中。
作者和姐姐远到农村插队,仍觉得没有离开母亲温暖的
C . 作者走上创作之路源于“我”身无所长,无所事事,而母亲的耳濡目染促成了一篇散文,开始有了当作家的梦想。
D .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管理,促使“我”转向了创作,作者由此生发出“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的感悟,再次扣题。
E . 文章选取了一系列普通的生活素材,写得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鲜明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2)
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成为作家的缘由。
(3)
作者为自己的文章取名“风筝”,结合全文,说说“风筝”在文中有何作用。
(4)
王安忆是知名的当代文学作家,这篇文章发自真情,感人至深。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
9. (9分)(2016·泰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
金雅
①20世纪初,“美学”的学科术语和西方美学理论引入国内。
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等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演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和学科理论的自觉建设。
但自20世纪下半叶至今,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西方化、标签化、简单化的研究思维与评价方式亦愈演愈烈。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美学的绍介与描述性研究,很大程度是把西方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衡量标准和努力目标,对于中国美学自身的思想学说、精神特质、学理传统等缺乏原创性的发掘、梳理、提炼,也缺乏真正吃透活用西方美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审美现实问题的美学理论建构与审美批评实践。
②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如叶朗提出以范畴命题统史的美学史识和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心的核心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的民族学理及其审美精神的系统发掘和全面阐发尚处在起
步阶段,目前主要还是以个案的、局部的、描述性的研究为主,在理论基础、观照视野、思维方法、概念范畴、学说体系上都亟须摆脱西方美学的全面影响而逐步走向自觉、丰富、深化、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③简单“援西入中”无法解决中国美学发展的根本问题。
简单“援古入今”同样不能满足当下中国美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富有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但与伦理联系密切,以善立美,道德前臵,未形成自觉的学理建构和系统的学科话语。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在中西古今的交汇撞击中,传承古典美学的人生情韵与诗性意向,接引西方美学的术语学说与学科范型,初步创造发展出以人生论美学精神为标识的中国现代美学传统,涌现出以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生论美学家,初步构筑引领了中国美学迈向现代进程的民族理论风范。
(1)
以孟郊《游子吟》为例,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
(2)
结合第②段,如何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的现状?
(3)
结合全文,分析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美学的整体创新。
10. (9分)(2017·日照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遇难者和垂死者当中度过的一夜【注】
菲尔·戴维森
【路透社发自哥伦比亚阿梅罗镇】至少有15000人死亡,还有数百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极力想在哥伦比亚火山爆发灾难中的幸存者中入睡,我恍如置身鬼域甚至感到我自己也是死人。
我蜷缩在当地一座寒冷光秃的山顶上。
每当我抬起头来看看那些奄奄一息的人们——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见他们浑身粘满了灰白胶泥,毛发僵直,只是转动的眼珠在夜色下还隐约可见,才知道他们还活着。
烛光,唯一的光源,使这儿的气氛变得更加可怕。
在附近的山顶上,闪烁着更多的烛光和几支火炬,那里蜷缩着数千名幸存者,他们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正在等待营救。
星期四(14日)天刚黑之前,我乘坐一架小型直升飞机赶到现场。
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星期四到阿梅罗镇来的最后一架直升飞机。
当夜幕降临时,我便加入了徒步跋涉的受伤者行
列,向最高的山峰走去。
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
但这次不同。
多数幸存者,不少人几乎都赤裸着身体,满身泥浆,在打着哆嗦。
他们被吓坏了。
谁也帮不了谁。
每个人只顾设法在山顶上活下来。
他们有时放声大哭,经常喊着要水喝。
但那儿根本没有水。
这时,我发现自己正在帮助把一个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从一个陡峭的山坡运送到小山顶上去。
并不是那儿有什么东西,而是因为那儿比阿梅罗镇高出数百英尺,饥寒交迫的灾民们害怕鲁伊斯火山的熔岩再次爆发或再次发生滑坡,他们感到在小山顶上稍稍安全些。
天刚黑时,我发觉在我们所在山顶下边30米处的空旷地上有两个蜷缩的身躯。
我在漆黑中匍匐前进,顺着泥浆滑了下去,找到了一个身缠白布单的老人和一个小女孩。
这女孩8岁左右,像珍珠一样可爱,但一老一小都已失去了知觉,身上栖满了苍蝇,简直是在等死。
我大声呼救,几个神态麻木的年轻幸存者下来了。
小女孩在咕哝着喊“妈咪”,她的一条腿已经断了,右腿上的一处伤口翻露出了肌肉,她的脊梁骨也可能断了。
我们把他俩都抬到山顶上,那些吓坏了的幸存伙伴们对他俩的到来漠不关心。
这场大灾难过去已20个小时了,但仍然没有医务人员和官方人员到来。
在没有水和药物的情况下,我们努力护理一些重伤者,以便使他们活下来,但刚到黎明时分,大约已有12个人死去了。
绵绵的细雨声和被碎石、死尸压住的受伤灾民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声汇成了哀歌大合唱。
“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受伤了”,这喊声响彻了寒冷的夜空。
天一亮,军用直升飞机又飞来恢复营救工作,从泥浆堆里救出了一名赤裸的妇女和她的婴儿。
当星期四晚上救灾飞机暂停工作时,幸存者们攀着抢搭最后一批直升飞机,有些人被焦急的机务人员推开了。
有一个人为了营救一位朋友挖了一通宵的土,但当星期五早晨他最后把碎石搬干净后,他发现他的朋友已经死了。
躺在血泊中的人尸遍地皆是,偶尔还有伸出来求助的人手。
那个遇救的老人和小女孩仅活到了天明。
我用我的皮茄克把她盖住。
我叫她的名字。
她好像要说什么,但她神志昏迷只剩下一口气。
在风雨交加的山顶上呆了12多个小时后,我说服几个幸存者帮助我把她送到一块平地上,那儿是星期四首批直升飞机着陆的地方。
从阿梅罗到下面的另一个村子,要跋涉泥泞和布满灌木丛的道路。
我意识到我将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是否能活
着得救!
(摘编自1985年11月14日路透社报道)
【注】1985年11月13日,位于哥伦比亚托利马省的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两次爆发,大量的岩浆和石块吞没了火山周围的几个城镇,造成2.5万多人死亡。
路透社记者菲尔·戴维森在14日傍晚抵达现场,他是第一位到达现场的外国记者。
(1)
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2)
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绵绵的细雨声和被碎石、死尸压住的受伤灾民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声汇成了哀歌大合唱。
“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受伤了”,这喊声响彻了寒冷的夜空。
(3)
作者说:“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
但这次不同。
”为什么“这次不同”?请简要回答。
(4)
作者写这篇报道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8高三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②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岑参)
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陆九渊)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5-1、
5-2、
5-3、
5-4、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6-1、
6-2、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7-1、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8-1、
8-2、
8-3、
8-4、
9-1、
9-2、
9-3、
10-1、
10-2、
10-3、
10-4、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