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印象中,每到夏秋季节,台风都会在我国沿海城市________地登陆,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

通常我们所说的台风,在气象上叫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此前,一个名叫“艾云尼”的强台风,曾三次在我国登陆,移动路径________。

(),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随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应用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新一代风云四号A星也已经在2016年发射成功,陆续还会有新的气象卫星投入业务使用。

这些卫星将提供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的观测资料,使台风预报更为准确。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立体探测手段的不断丰富,我国台风预报的发展可谓________。

就台风路径预报能力来讲,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

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总期盼能够五风十雨。

那么,台风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呢?台风因其强风暴雨的特点,经常成为沿海各地自然灾害的________。

面对台风,一是要防患未然;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其实,台风携带的充沛水汽和大范围、长时间的活动,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三番五次变化莫测日新月异罪魁祸首
B . 三番五次千变万化一日千里始作俑者
C . 接二连三变化莫测一日千里罪魁祸首
D . 接二连三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始作俑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
B . 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
C . 在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
D . 台风是一个立体的柱体,不同高度上环境大气对台风的影响力大小和方向可能都不一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B . 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

C . 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的降水,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D . 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旱情,消除长时间的晴热高温,也可使风力发电企业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上·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

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

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
“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

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

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

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B .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C .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 《窦娥冤》结局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导致对“圆”的崇尚逐渐成为一种弥散性文化,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迎合与妥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 . 文章第二段从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农业收成多寡的影响因素揭示华夏先民亲和崇尚“圆”的原因。

C .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D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的文化根源以及
“圆”的哲学、美学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 . 《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和申冤昭雪、孤儿报仇一样,都是“大团圆”这种传统审美心理的表现。

C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二人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双双为情而死。

结局为二人化蝶双飞,这也是讲究“团圆之趣”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 . 《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书,就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 (9分) (2018高一上·宾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

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燥、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的比例更高。

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

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

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

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的运动量不够。

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认为运动量不足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

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他们的运动量,占用了他们的运动时间。

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

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

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

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

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父母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父母不愿听孩子说话。

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的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

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数据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

这项调查是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

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

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

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家庭与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

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生病少,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摘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赶超美国同龄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快乐状况和快乐理念,并指出了影响少年儿童快乐的因素。

B . 材料二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我国少年儿童快乐状况,用数据直观表现了性别间的快乐差异。

C . 材料三表明,荷兰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这是因为荷兰较为富裕,社会更重视公平。

D . 不爱运动的孩子比较敏感、忧郁,快乐指数低;爱运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调整情绪,获得快乐。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提高快乐指数的做法。

4. (12分) (2019高三上·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点灯
冷江
星娃又升官了!全村人都来贺喜。

母亲却显得分外平静,一如往常,吃罢早饭,扛起锄头就颤巍巍往门外走。

村长说,星娃他妈,这么大喜事,你怎么也得和全村老少爷们庆祝庆祝,怎么说也是咱村出了大人物了!
母亲微微一笑,什么大人物,在做娘的眼里儿子永远都只是个孩子!母亲佝偻着腰身,头上已经有隐隐的白发。

辛苦了大半辈子,该颐养天年了,可是庄嫁人不劳动不就等于坐吃等死吗?母亲有自己的逻辑。

星娃六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躺在西厢的床上整夜发烧、说胡话。

母亲把煤油灯的光亮调到最小,茫茫暗夜中一星微火,随风摇曳,就像他小小的生命,在艰难的乡村夜晚里苦苦挣扎。

母亲脸上充满了焦虑,整夜都在不停地喃喃祈祷。

天亮后星娃渐渐疾愈,可母亲却累倒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星娃此后的人生竟然出奇的顺利。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到离家千里的那个大城市。

大学毕业后,星娃分产了政府一个重要部门。

母亲那时就很平静,经常告诫星娃,咱们是农村出来的,不能忘!农民就得脚踏实地。

星娃心不在焉地点着头,脑子里却畅想着光宗耀祖的美好前程。

才工作不到三年,就成为单位最年轻的副处。

星娃的自信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星娃忙给母亲打电话,让母亲去城里住。

母亲没有答应,理由是你娃还没成家,等成了家有了孩子,我再去。

又过了三年,星娃成了单位最年轻处长。

又娶了局长的千金,可以说是双喜临门。

结婚仪式,母亲坚持不去城里,理由是,要办就得回家来办,让你死去的爸爸也沾沾喜气!星娃拗不过,只好在北京办了一次,又哄着妻子回老家再办一次。

星娃怕母亲俭省,提前汇款给小舅爷,让代为置办一应事务。

母亲这回没有反对,婚礼在老家堂屋前的大院子里举行,邀请了几乎全村所有老少爷们,酒席置办了二十多桌。

当天晚上,道喜的人陆续散去,星娃踉踉跑跄地走进里屋,却看到母亲在父亲的遗像前点亮那盏煤油灯,灯光摇曳,母亲的脸颊上泪光闪闪。

星娃成家了,第二年就有了孩子。

母亲去了趟城里,才住一个星期,就让星娃买了火车票急火火往回赶。

这次星娃被破例提拔为副局级巡视员,本来县政府要请母亲去参加一个什么座谈会,被母亲坚决拒绝了。

理由是,农村人,见不得大世面!村里左邻右舍齐来道贺,母亲也丝毫没有留面子,该下地照样下地。

村长背着手悻悻离去。

小舅爷埋怨母亲,娃发达了,让全村人高兴高兴,咋不给面子呢?母亲自言自语,马跑快了容易脱缰,人跑快了容易跌跤。

母亲的担心没有告诉任何人,她只是放在心里。

兴许娃真的能就此一帆风顺呢!
星娃每个月都汇来好多钱,说是给母亲养老的,让母亲别俭省。

母亲一分钱都没有花,原封不动地用一个折子给存了起来。

又用黄手绢包了里三层外三层,压在了大衣柜最里面一层。

腊月二十九,星娃回了趟老家,和母亲吃了顿年夜饭,第二天早上就匆匆离去。

看见母亲还是穿着六年前自己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那套藏红色棉衣,星娃给母亲手里硬塞进一千块钱,让母亲买套像样的新衣服。

母亲拿着钱,却一个劲儿地问,娃工作上没啥事吧?星娃不耐烦了,大过年的能有啥事?
转眼到了五月,母亲渐渐听到一些风声。

都是从星娃那个北方的大城市传过来的。

母亲那一夜整宿没睡,一直在蒸发面馒头。

第二天天蒙蒙亮,母亲就打理了好几个包裹,装上所有的馒头,赶到县城,坐上了去那个大城市的头班火车。

夜擦黑的时候,星娃打开门的那一刻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母亲突然来了。

当天晚上,母亲坚持不吃星娃从饭店叫的大菜,而是吃自己从老家带来的发面馒头。

星娃有些手足无措,只好让妻子一起陪着就咸菜吃馒头。

母亲一言不发,吃罢晚饭,从包裹里取出几个物件来。

头一个是父亲的遗像,接着是那盏古旧的煤油灯,还有那黄手绢包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折子。

母亲把遗像和煤油灯立在电视机柜的顶层上,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扑哧一声,点亮了那盏尘封很久的煤油灯。

星娃吃惊地看着母亲,仿佛在穿越一段尘封的历史。

在跳动的火焰中,星娃看见了六岁的自己正躺在西厢房的那张床上,母亲在微明的煤油灯火中整夜祈祷;星娃还看见了四年前在老家的结婚仪式后,母亲在父亲的遗像前,同样是这盏煤油灯下,泪光闪闪……星娃跪倒在母亲膝下,捧着一撂单据,哽咽着说:“姆妈/,你娃不敢忘您的教诲,这是我上任以来上交的所有礼金回单——”
煤油灯依旧闪烁着,在这槐花飘香的夜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中多处写到星娃升职后的外界反应,这不单突出了母亲的性格、烘托了母亲形象,也反映了趋炎附势、官本位等不良社会现象。

B . 小说善以细节传神,如“颤巍巍”表现母亲年老体衰,“拿着钱,却一个劲儿地问,娃工作上没啥事吧”,以外在细节刻画母亲的内心感受。

C . 小说写星娃“脑子里却畅想着光宗耀祖的大好前程”“母亲渐渐听到一些风声”等,是巧设波澜,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对星娃命运的好奇。

D . 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营造了优美的意境,韵味深长,是对母亲教儿良苦用心的赞美,也是对星娃不忘本、廉洁从政美德的颂歌。

(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以“母亲点灯”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东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赠张别驾序
归有光
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

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署其事。

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

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素。

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

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

侯为人慈爱恺悌,可以望而知其情。

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

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

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

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若《十月之交》、《雨无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

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

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
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

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

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

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

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

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

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

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

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

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

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

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一,有删改)
(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来署其事署:代理
B . 侯为人慈爱恺悌恺:和顺
C . 且日钩取疑似之人钩:牵连
D . 无亲知之素素:旧交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 . 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 . 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 . 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

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②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4)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9·漳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释】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

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

③鹖冠:传为楚隐者鹬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

“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 . 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

“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酒浇愁的复杂心绪。

C . 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

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鹗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