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主要问题回顾与前瞻——基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文章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是初中历史教育研究。知识意义上的初中 历史教学不如高中那样深,要求不那么高,但是由 于初中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唯一的学生全 员、全学段系统接受完整历史教育时期,加之初中 生思维发展的品质特点,使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 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相比, 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素质不那么如人意,对初中历史 教育教学特征的研究和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都显 得薄弱,所见到的文章大多没有摆脱知识教育的窠 臼,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对核心素养组成部分的研究方面,马维林认为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对正 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理解历史史实,建构历史联系,进而进行历史理解 和历史解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4] 王加丰从同一历 史事件出现多种多样的解释、历史是可以认识的、 影响历史知识的可靠性的因素、我们如何对待多种 多样的历史解释深入探讨了历史解释问题。[5] 张汉
二、2017 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全文转载反映的研究状况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年度研究热点。20162017 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方 面的讨论。
1. 核心素养概念的研究。熊巧艺、赵亚夫在《“核 心素养”概念辨析——兼论历史教学改革》中呈现 了“学科核心素养”两方面思考:一是“是‘核心 素养’还是‘关键能力’”问题,赵亚夫认为:“搞 学科核心素养,没有不先定位学科领域的道理,…… 历史学科素养就可以是:历史意识(或认识)、历 史方法、公民行动(或参与)。”他强调关键能力。 二是“关键技能或能力”促进教学多样化问题,赵 亚夫强调“历史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科认知和认识的 建构(或重构)过程,技能和能力则是思辨和分析 的工具。”[1]
其次是高考改革对教学的导向研究。高考服务 选拔,导向教学,以选拔的功能导向教学就意味着 教学有精英化倾向。而 2017 年 3 月,教育部等四 部门发出《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明确规定到 2020 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就意味着大众化。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在高考选拔导向和普及教育 导向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在学术上和实践中需要认 真研究的事。
三、研究前瞻思考
纵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趋势,以下几方面应该 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和教师们应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深化核心素养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2017 年版)已发布,自 2015 年以来研 究热度逐年升温,2018 年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继续 升温。但是研究的方向,一方面要从泛泛而谈深入 到培养策略和可测可量,一方面则应加强核心素养 的整体性研究和层次性研究,特别是要避免重蹈覆 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再 像分割三维目标那样,机械地分割学科核心素养。
2017 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历史部分全文 转载作者来自于全国 20 个省市区,其中江苏、北 京、浙江、上海、广东是历史教学研究队伍实力比 较雄厚的地区,其作者数共计 73 名,占作者总数的 76.8%,江苏、浙江相对更突出一些,两地作者队 伍中来自中学第一线的教师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多。
按全文转载文章的第一作者统计,可将作者划 分为大学(含考试院、出版社)教师、教研机构教 研员、中学教师三类。从文章绝对数来看,中学教 师的比例最高,占 47.7%,他们撰写的文章大多为 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试题命制研究等,大学教师 的比例为 30.5%,其文章主要集中于理论性探讨、 教师发展等方面,教研员作者比例为 22.1%,文章 选材则介于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之间。
2018年第08期 4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四)教师发展研究 教师发展研究转载的文章不多,大体可分为三 类。一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和评价研究。黄牧航 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内涵、成长路径和培训方 式,[12] 郭从杰、谢静研究了评价、衡量教师教学的 检测工具,认为教学评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手 段,论述了教学评量的分类与方法。一类是开展教 研活动提高教师学术能力研究。於以传调研了上海 市历史学科区级教研现状,指出了存在的规划不足、 开掘不深、路径不明的问题。[13] 陈国兵结合教师在 线讨论的案例,思考了如何利用好在线平台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问题。陈梧桐告诫中学教师在教学之余, 应该搞点学术研究,他指出史学研究的选题,既要考 虑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也要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 件。[14] 一类是教师的思想建设研究。丁林兴强调了 “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认为“有思想的教师” 是学习型、反思型、创新型、有文化底蕴的教师。[15] 房莉强调历史重构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并结合案例分析了教师“重构”路径。
【注释】
[1] 熊巧艺、赵亚夫:《“核心素养”概念辨析——兼论历 史教学改革》,《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7 年第 5 期(后引 该刊只注期号,原载杂志不另注)。
[2] 陈志刚、陈彦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结构构建的 方向》,2017 年第 1 期。
一、2017 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全文转载的分布情况
2017 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历 史教学研究论文 95 篇,这些论文初始发表时间于 2016 年 4、5 月至 2017 年 9 月,来源于 21 个杂志, 其中,《历史教学》(21 篇,占总量的 24.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 篇,占总量的 20%)、 《中学历史教学》(11 篇,占总量的 11.6%)、《历 史教学问题》(8 篇,占总量的 8.4%)四个历史教 学专门学术杂志合计转载 61 篇,占了全部转载数的 64.2%,历史教学四大名刊的江湖传说确实名至实归。
教学研讨
2017 年年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主要问题回顾与前瞻
——基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文章的分析
◎◎ 贾雪枫 四川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6 ~ 2017 年中学历史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本文基于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 与学》2017 年全文转载的文章分析,对该年度的研 究主要问题进行述评。
46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林、鲍丽倩研究了历史理解问题,他们针对什么是 历史理解、理解什么、如何理解等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了应从回到具体时空、对应人物身份、还原复 杂处境、关注史事变迁等方面探讨如何回到“现场” 去理解历史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内容构建研究。陈志刚、陈彦均 提出历史学科素养内容结构构建应关注准确理解学 科素养的内涵、考虑到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未来的教 学实施、应体现学科特点围绕能力培养发展来展开 四方面要求。[2] 王德民、赵玉洁认为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的构建需要依托的支撑点包括:历史课程作为 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究竟能发 挥哪些作用、历史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思维特 质、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合理性成果,提出历史 核心素养遴选的基本要素有时空观念、证据意识、 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判。[3]
第三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变革研究。 信息时代的历史教育教学呈何种状态,历史教师怎 么在这个信息时代承担历史学科的责任,目前的研 究还很零碎。种程
度上已经不亚于教师,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和殖民如 何对话?信息时代历史教育如何承载起学科的育人 价值?信息时代,历史学科教学的师生关系、教学 结构和教学方法有何特点、教学评价如何与之相适 应等,都需要学者和教师们加强研究。
(二)历史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 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向来是历史教学研究的重 头戏。 1. 课程建设研究。2016-2017 年度历史课程建设 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义 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编写组在《初中历史的编写思 路及教学建议》中详细介绍了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 编写理念、体例结构、重要教育内容,提出了坚持 导向,正面引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承上启下, 融会贯通;师生互动,提升认识的教学建议。[6] 余桂 元从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注重点线结合,呈 现历史面貌;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精心谋划, 构建教学平台四方面介绍了部编《中国历史》七年 级教科书的风格与特点。[7] 郑林提出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包括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科 能力的进阶两方面。许芳梳理 21 世纪以来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探讨 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 系,透析了中学历史教科书蕴含的政治诉求和政治 走向,展望了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2. 教学设计研究。郑林指出,历史课堂教学目 标设计是把历史教学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时目标 的过程,他结合实例从目标的行为主体、目标的分 类陈述、目标的具体可操作性、教学与目标的一致 性等方面,提出了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8] 王生以《抗日战争》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提出了 教学目标设计应凸显核心素养的“涵蕴性”,关注 核心素养的“层级性”。张卓鸿以岳麓版历史必修 一《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为例,探讨了历史 综合探究课的目标设计问题,认为历史综合探究课 的目标设计重心应落在“过程与方法”上。方霞以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新颖 脱俗的设问方式、由浅入深的设问问题、环环相扣 的设问逻辑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 效问题的设计。薛怡讨论了单元内容整体性设计问 题,认为这有助于加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 联系,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阶段特征,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3. 教学实践研究。这类研究又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历史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教学中。沈 玉林认为,要从精准“导向”、活用“助学”、倚 重“比较”三方面使核心素养落地。周朝阳结合高 考试题探讨时序与空间结合的不同层次及各种形 式。何成刚、沈为慧研究了“史料实证”与“历史 解释”的关系,苗颖指出证史路径是“史料实证” 的具体表现,杨德志从史实确认、实现史事理解与 解释、实现史事评价、检验历史认识等方面讨论了 史料实证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张友党、宋艳婷从 重视史料教学、重视史观运用、重视历史评述、重 视联系现实四方面探讨了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 教学策略。张俊田提出了从现实回望历史、从历史 关照现实的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途径。 一类是教学问题的综合研究。赵士祥研究了信 息技术融合视域下的历史教学方式变革问题,认为 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素养包括时序视觉、数字理解、 媒体思维、技术观念四个方面。[9] 刘道梁认为史料 教学有全面的伦理意义,主题教学是化解伦理风险 的有效策略。汪瀛探讨了中学历史教育与艺术教育 的有机融合问题,张汉林研究了历史教学对话问题, 认为历史教学可分为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学生与他 人对话、学生与自我对话三层。[10] 一类是案例支撑下的教学策略研究。这类研究 数量较多,有对构建高中历史“生命课堂”实践经 验的总结。有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 探讨,有的教师探讨了历史教学着力点问题。一些 教师研究了历史细节的运用策略、提问优化策略和 史料呈现的故事化、可视化、场景化的优化策略, 提出了相应教学范式。 (三)考试评价和试题命制研究 对高考的关注仍然是年度评价研究的热点。教 育部考试中心以《落实立德树人 推进历史学科考试 改革》为题,对 2017 年高考试题进行了评析,指 出立德树人为核心,服务选拔为导向,提高试题质 量为要求,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是历史高考命题的 总基调。[11] 郭井生、朱能分别从思想立意、能力考 查、改革导向和事实·观念·情怀的不同角度对高考 试题命制进行了评析。试题命制研究方面,刘赋斌 研究了中学历史选择题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贾雪枫 提出命制历史试题要强调科学性和洞察性。吴磊结 合具体案例,研究了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和 多元评价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