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避免预测性报道失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避免预测性报道失实
吴文苑T201002049 摘要预测性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趋势或前景进行科学预测的一种报道形式,其优势和魅力在于它是对不确定性的未来进行的预测,而这也是它最大的掣肘。
本文试从报道思想、预测方法和报道技巧三方面浅析记者应如何规避人为误差,避免预测性报道失实。
关键字预测性报道报道思想预测方法报道技巧
预测性新闻是对预知可能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以事实为依据,对某事物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以科学分析作出前瞻性的结论。
[1]谁都对未来充满好奇,尤其面对社会转型的不确定性和剧变性,这正是预测性报道大受人们欢迎的契机。
预测性报道可以使人们提前知晓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前为变化做好准备,进入适应状态。
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可以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未来社会本来就是不确定的。
正是因为这点,预测性报道经常会出现有或大或小的偏差,或多或少地会影响预测性报道在受众心中的信任度,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被指责为虚假新闻。
预测性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事物本来的发展进程和轨道,改变最终的结果,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意料之外的伤害。
甚至,有时候人们知道某篇预测性报道的预测是假的,却依旧会出现预测性报道所期待的效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第三人效应,又称为第三者效果。
它是指“受众倾向于认为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影响大的心理现象”。
[2]比方说,记者在报道中写道通过走访几个摊位预测大蒜可能会涨价。
读者读了报道,可能不太相信,但猜测其他读者可能会相信,然后提前购买大蒜,到时大蒜卖火了,自己再去买就真的涨价了。
为了防止这种结果发生,读者可能真的会去提前购买大蒜,同样,其他读者也会去买,导致供需不平衡,于是,预测成为现实,大蒜真的涨价了。
所以,在预测性报道的采写中,如何在发挥预测性报道优势的同时,力避问题的出现,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从报道思想、预测方法和报道技巧三方面浅谈下记者应如何避免预测性报道失实。
[1] 杜俊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版.
[2] 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一深化思想认识端正报道思想
态度对人的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而“客观,理性,科学”应当是记者对待预测性报道的态度。
记者应该抛开主观上的偏见和不理性,避免在预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更不应该为了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而刻意主观臆断尚不可知的事情。
预测过程中,要在客观的事实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推断,并且小心求证推论的正确性。
记者应该正确认识预测性报道,端正报道思想。
预测人的态度决定着预测性报道的倾向。
如果预测者本身就怀有某种偏见,或带有自己某种意图进行预测性报道,就会背离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比如不同国家对同一国际事件未来走势的预测性报道中,各自预测的事件走向是和本国利益结合的,为本国接下来所采取的行动做好舆论基础,所以可能会出现各不相同却都有悖于实际情况的报道。
新闻报道最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客观公正,记者在写预测性报道时应尽量摒弃个人之见,客观描述事实,科学地合理地预测事情发展,不应该主观臆断或者不负责任地妄加揣测。
二掌握正确的预测方法
关于预测方法,简单总结说来就是:大量事实依据和严密合理的推理以及跟进式的复测作为补充。
第一,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地筛选出材料。
预测性报道应当以大量准确的背景资料、数据为预测的基础。
记者应当尽量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除了需要间接引用他人的材料之外,还需要直接收集与预测行为有关的原始资料,比如采访与事件相关的人士、学者、专家等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然后,在众多的资料中精挑细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筛选选出最可靠的资料。
在资料真实完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预测才更为可信。
第二,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谨的推理。
这一点对记者是一大考验,记者应该具有严密的推理逻辑,细心地层层推测,并且小心印证。
但是由于记者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记者会采取是向别人求助,尤其是向专家求助。
专业判断预测法是利用专家(个人或集体)的知识、经验和推理判断能力,对事情发展的未来作出综合预测的一种方法。
但是,最好不要只求助
于一位专家,那样可能摆脱不了该权威专家个人经验的束缚,可能会犯片面性错误。
最好多找几位,让他们一起共同讨论,记者在倾听过程中注意辨认,判断,而且也能在此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进行复测,追踪预测是否成功,并做出改进。
记者应不断进行复测,变一次性预测报道为连续性动态报道,在不断的改进中减少误差,从而为读者提供准确度高的预测信息。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有时,事物的发展会偏离原来的轨道,发生变故,这时,就要及时告知读者,否则读者会认为受到欺骗,这将会影响到媒体的信誉。
所以,记者应该对所预测的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关注预测性报道的对象所涵盖的各种可能性和发展趋势,发现有变故就可以及时进行更改或者在后续报道更正预测结果。
因此,连续性的预测性报道会更具优势和说服力。
这要求记者对预测性报道内容进行复测,关注误差,如果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则说明预测结果是准确的;反之,则应当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新的预测。
三把握一定的报道技巧
掌握预测新闻的报道技巧,主要是要掌握报道的语言技巧以及写作技巧。
首先,报道的语言技巧。
预测性新闻自身的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在预测过程中要慎重表达所预测的内容,报道中应该多用推测的语气,要避免出现结论式的语句,譬如某些事情十有八九要发生之类的话。
“预测性新闻用分析、观察,用推测的口吻,用‘可能’、‘预计’、‘将会’等表述,对报道的内容留有一定的余地。
”[1]行文间用词要谨慎,“必然”、“肯定”、“一定”、“绝对”等都属于危险用词。
如:“这种降水偏少的形势在未来一周还将持续。
安徽省气象台预计,从2月19~24日,沿淮淮北基本无降水,其中20~22日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
”[2]
其次,报道的写作技巧。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提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假引述表达方式”:“记者……化了一些别的名称来说。
最常见的是假借‘此间观察家’‘消息灵通人士’‘权威人士’‘有资格的人士’‘分析家’等等来说话。
”[3]所以,记者要在预测性报道中注重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是可利用的有益资源。
用好权威话语,可以让预测性报道事半功倍。
正如中国古话所讲那样,“人贵
[1] 张仕勇:《论预测性报道中的人为误差及其规避》,新闻知识,2010年第2期.
[2] /news/1269626.shtml
[3]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121页.
言重,人微言轻”。
传播学家、耶鲁学派的霍夫兰等人研究发现,一个对某问题享有盛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
而声誉的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专家身份和超然态度。
如果传播者在对方心目中是所讲题目的专家,便会比非专家更能引起对方的态度变化。
[1]于从权威机构和重要领导人口里获得的消息,受众一般比较认可;一些权威媒体及其名记者采发的预测性报道,也比较容易取得受众的信任。
所以,作者在采写预测性报道时,一定要注意并标明权威消息的来源。
最好要交代清楚预测的行为主体,在写作时直接引用,并注明出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新闻的权威性,而且可以降低新闻媒体及记者的预测风险。
总之,预测性报道测采写对于记者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都是一大挑战。
预测性报道不可能篇篇都很准,我们应该对预测性报道持有一定的宽容,允许偏差存在,但作为记者,还是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涵养,尽量要给读者提供准确有用的预测信息。
所以,为了写好预测性报道,除做到文中所述几点,记者还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新闻洞察力,超前思维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仕勇:《论预测性报道中的人为误差及其规避》[J],新闻知识,2010,(02)
[2] 袁粼:《预测性报道不兑现原因探析》[J],青年记者,2009,(09)
[3] 杜俊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新华出版社,2001版
[4]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5] 刘婧孜:《如何增强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J],青年记者,2007,(09)
[6] 张占辉,朱金平:《预测性报道窥探》[J],军事记者,2008,(04)
[7] 王大治:《合理推断严密求证——预测性报道中如何扬长避短》[J],新闻爱好者,2003(05)
[8] 刘婧孜:《预测性报道不兑现的原因与对策》[J],青年记者,2008,(01)
[9] 侯鹏:《魅力独具的预测性报道》[J],当代电视,2004,(10)
[10] 王佳琦,张晓伟:《简论报媒的预测性报道新闻爱好者》[J],2010,(05)
[1] 郭光华:《同题新闻大比拼》,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