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双孢菇高产优质工厂化生产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双孢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种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研究了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从双孢菇原料与配方的选择,到培育环境的建设,以及出菇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探析,希望能为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帮助。
关键词:双孢菇;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培育
1 概述
双孢菇在我国又称为白蘑菇、口蘑,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食用双孢菇的记录,在17世纪左右开始人工栽培,距今已经有大约300年的历史。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也开始进行双孢菇的栽培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双孢菇的工厂化栽培也越来越广泛起来。
双孢菇的工厂化栽培是利用双孢菇的生长特点,采用现代的技术和设备,对双孢菇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度、空气环境等进行自动调节的生产方式。
工厂化生产的双孢菇能够打破以往培育双孢菇的季节限制,能够全年进行双孢菇的产出,是一种迅速发展的食用菌栽培方式。
工厂化已经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双孢菇生产方式。
我国的许多地区也在近些年通过引进设备、改革技术等方式,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了工厂化的生产探索。
但是由于各地条件的不同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双孢菇工厂化的生产发展水平也高低不一,仍需进一步地完善。
2 技术要点
2.1 配方与原料选择
双孢菇是腐生真菌,其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全部来自于栽培料,其能够很好的利用多种草本植物的茎秆和叶子中的营养成分。
因此,工厂化生产中,栽培料养料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双孢菇的质量和产量。
适合的培养料具有适宜双孢菇生长的成分和质量,可以培育出品质好、菇体厚实的双孢菇。
培养料的成分不适合或质量差,不但会使双孢菇的产量降低,还容易出现双孢菇个体单薄、质量差的情况。
具体的来说,就是需要培养料的配方满足以下的几个条件:
第一,需要对养料进行充分地发酵。
虽然双孢菇能够利用多种植物的茎秆进行生长和发育,但是还需要其它的微生物先进行“加工”后才能成为其能够吸收的养分。
因此要对原材料先进行堆积发酵,充分地腐熟,才能用于双孢菇的播种工作。
第二,要具有合适的碳氮比例。
双孢菇的生长和发育对培养料的碳氮比的要求比其他品种的食用菌要严格。
在配方中碳氮比不合适就无法获得理想的产量。
在培养料中,如果氮元素过多,碳元素过少,就会导致培养料在发酵腐熟的过程中产生的氨气难以排除,使双孢菇播种发育后的菌丝生长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菌丝无法生长。
而氮元素过少,则会对发酵过程产生影响,不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影响发酵的时间和发酵的质量。
文献和试验的结果表明,培养料在发酵前的碳氮比在30~35:1的范围内比较合适,进行堆料发酵后,由于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的消耗,以及发酵过程中多种固氮菌的作用,才能最终达到适合双孢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合的16~18:1的碳氮比例。
第三,双孢菇属于能适应碱性的菌类,在pH为7.0左右的时候生长最好。
在实际的工厂化栽培中,考虑到对其他杂菌的抑制以及双孢菇在生长中产生的有机酸,培养料等物质的酸碱度可以调整到pH7.5~8,更有利于双孢菇的生长。
2.2 建堆与发酵
培养料预湿后需经过三次翻堆二次发酵达到一定条件才能进行生产。
一次发酵在料场进行,需经过建堆、翻堆等高温堆制过程从而使培养料腐熟。
待培养料颜色呈咖啡色,有一定光泽,料草充分软化,有较强的拉力和弹性,有糖香味,含少量氨味即为合格;一次发酵含水量65%~70%;pH7.8~8.0。
二次发酵在出菇室进行,时间一般为6~7d。
上料完成后加温,使培养料进一步腐熟,同时进一步消灭培养料内的病菌和害虫,使培养料更适合双孢菇菌丝生长。
当培养料呈深咖啡色或棕褐色,无酸臭霉味,料香味浓郁;质地疏松柔软且有弹性,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即为合格;二次发酵含水量65%左右;pH6.8~7.0。
2.3 上料
工厂化栽培双孢菇多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模式进行生产。
在出菇房进行栽培料上料工作是培养出高质量双孢菇的基础。
上料前首先要对出菇房的地面、菇架、出菇房外部的场地及机械器具等进行消毒。
通常可以采用800倍的多菌灵与菊酯的混合溶液对出菇房地面进行喷洒,采用800倍克霉灵或高效绿霉净溶液对机械器具以及工作人员的鞋底和菌种包装袋进行消毒,以保证双孢菇生产环境的清洁。
2.4 播种
播种前上下翻动抖松培养料,整平料面,捡除结块,清除杂菌等,采用上料机进行上料,按照菌种的等级进行播种,播种时检查栽培种质量,清除螨虫和霉菌,选用合格菌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方法和播种量。
一般采用每平方米500 g~600 g的菌种量进行播种。
2.5 发菌培养
在上料播种后1~3天关闭门窗,开始菌丝的生长培养过程。
播种3天后适当通风换气,播种7天后在增大通风量,保证菌丝生长所需氧气,并随时视干湿情况进行适当的喷水调节。
发菌培养期间保持室内温度23℃~26℃,空气相对湿度60%~70%,避光培养。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进行规范的操作,避免因为病害和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生长失败等现象。
2.6 覆土
在避光培养15天左右,双孢菇菌丝应长满菌床,开始覆土操作。
覆土材料以中性黏壤土或本地黄黏土+少量稻糠为宜。
菌丝覆土是双孢菇生长新阶段的开始,覆土操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对土壤进行处理和覆盖操作。
首先,应该把场地清理干净,并做好消毒工作。
按照每100 m2菌床需要大约2.5 m3的覆土来准备覆土的原材料;其次,根据覆土的配方先进行酸碱度调节,pH达到8左右。
然后混入辅料并调节覆土的含水量,使其达到60%~70%左右;最后,进行覆土操作。
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专用机械,注意控制覆土的厚度为2.5~3.5 cm。
2.7 其他后续操作
在覆土工序后,要进行搔菌和催蕾期的管理,这期间要严格按照双孢菇生长的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待双孢菇的直径达到2~4 cm时就可以进行采收。
采收完毕后要对使用过的栽培料进行处理,通常要在空气内循环的状态下注入水蒸气进行出菇房和栽培料的灭菌消毒,而后进行下料操作,然后将运出的废料作有机肥或其他处理,并将出菇房的设施清洗(下转第181页)
探析双孢菇高产优质工厂化生产技术
邸敬会
(成安县农牧局,河北成安 056700)
病菌种栽;冬季清园,病枝枯叶集中烧毁。
二是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5~7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
5.2 虫害
危害北苍术的主要虫害有蚜虫、小地老虎等。
5.2.1 蚜虫。
危害叶片,主要是成虫和若虫食吸茎叶汗液。
防治方法:用33%氯氟·吡虫啉乳油3 0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粉剂1 500倍液喷雾。
5.2.2 小地老虎。
危害嫩叶及幼芽。
主要是咬食幼苗和未出土的幼芽,造成断苗缺株。
防治方法:一般在播种前清理田园,清除田间杂草、前茬病、残株、枯枝烂叶等,消灭越冬幼虫和蛹。
清查检查幼苗,一旦发现害虫要及时捕杀,发现洞穴可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进行浇穴。
6 留种技术
北苍术留种田,第一年和第二年基本不开花结实,三年以上为开花结实期,开花前增施一次磷肥。
植株枯萎前后,割去植株,或单独采收花头与种子,于晒场晾干、脱粒净选,并放阴凉通风干燥处备用。
7 采收加工与贮藏
北苍术的采收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冀北地区一般在可采收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进行采挖。
一般种子直播的3~4年,人工移栽的2~3年即可收获。
北苍术随挖随抖掉泥沙,晒至4~5成干时,撞掉须根,此时呈黑褐色;再晒至7~8成干时,第二次撞掉须根和表皮,然后晒至全干,再进行第三次撞击,直至表皮呈黄褐色即可。
北苍术采收后存放贮藏时,应选择清洁、无异味、通风干燥的场所作为仓库,夏季高温应注意防潮。
防虫蛀、防霉变等[3]。
参考文献
[1] 郭兰萍,黄璐琦,阎洪,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道地药
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8):565-568.
[2] 赵春颖,毛晓霞.北苍术化学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承德医
学院学报,2010,(3):309-311.
[3] 范瑞红,徐君,刘征,等.苍术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
产,2015,5(10):77-79.
传播,从农用机械伤口或虫害部分侵入寄主植物,破坏寄住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组织溃烂、腐败,产生臭味。
连作、平畦栽培、施用未腐熟肥料、土壤黏重透水性差、植株生长衰弱的栽培管理条件、虫害严重、雨后积水或大水漫灌等情况下,常引起此病大发生。
其发生危害程度与寄主愈伤能力、品种抗病性、气象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密切的关系。
4 防治技术
目前生产上对白菜软腐病的防治主要以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对该病进行综合防治。
与禾本科等作物轮作,深沟高厢栽培;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施农家肥;实行浇灌,避免浸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或作堆肥,并于病穴内用石灰消毒;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体,集中堆肥,以杀死病原菌。
在发病初期,每亩可选用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50~70克,农用链霉素20克,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常量喷雾或低容量喷雾。
参考文献
[1] P. J. Wright. A soft rot of calla(Zantedeschia
spp.)caused by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ecies carotovora[J].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1998,(26):331-334.
[2] T. W. Mew,W.C. Ho,L. Chu.Infectivity and Survival
of Soft-Rot Bacteria in Chinese Cabbage[J].
Phytopathology,1976,(66):1325-1327.
[3] Michel C. M.Ecology of the Soft Rot Erwinias[J].
Phytopathology,1980,(18):361-387.
[4] 秦韶梅,冷德训,孙秀丽,等.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软腐病的综
合防治[J].西北园艺,2006,(9):34.
消毒干净,等待下次生产。
3 结语
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既提升了双孢菇的产量,又提升了双孢菇的质量,使人们能够在各个季节都能享受到双孢菇这一美味。
但是工厂化生产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广泛,尚需更多的工作,来让双孢菇的生产更好的为人们的餐桌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慧颖.双孢菇覆土注意事项[J].现代农业,2016,(2):7.[2] 刘春江.双孢菇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林业,2016,(5):
28-29.
[3] 张素芳.双孢菇的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6,(13):
40.
[4] 沈敏.双孢菇三区制工厂化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3):219-220.
[5] 王元仲,刘秀艳.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
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1-196.
(上接第177页)(上接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