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北凉、北魏壁画装饰图案-精品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北凉、北魏壁画装饰图案
装饰于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的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印度文化、华夏文化、西域文化装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成特征以及特定象征涵义,呈现出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装饰风格。
不同石窟随着时代的更迭,其图案纹样的题材、造型、色彩和其构成形式也不断变化更新着,呈现出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装饰历史过程,彰显出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装饰特征。
北凉、北魏时期石窟图案就是这个具有丰富意义的装饰历史过程的开创阶段,此期纹样图案的装饰形式、装饰风格对中国纹样装饰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纹样装饰历史研究中不容错过、忽视的一个阶段。
对于敦煌壁画图案的研究,前辈学者已做过不少有价值的工作,如关友惠《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莫高窟隋代图案初探》、《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等,特别是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
图案卷》对敦煌图案的形式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本文依据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试图对敦煌早期,尤其是北凉、北魏时期图案的装饰性,从纹样形态、图案构成、装饰特征、装饰风格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一北凉、北魏石窟图案分布及其造型特征
敦煌石窟图案丰富多样,图案的种类从位置来看,主要分布
在窟顶藻井、人字披、平棋、龛楣、佛光以及四壁上部的天宫凭栏等部位,此外,还有各处的边饰图案、人物服饰图案、华盖图案和供器图案等。
图案表现的内容多由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以及抽象几何纹样构成,与壁画、塑像、建筑组成为一个个庄严、不可分割的富于历史内涵、象征意义的装饰艺术生命体。
北凉、北魏石窟内图案都依据特有的建筑形制分布:窟顶后部是模仿平棋的图案,窟顶前部是模仿起脊屋架的枋、椽、斗拱及其彩绘的图案,斗拱下的竖条边饰表示立柱,四壁下部边饰表示横枋;佛龛图案上为楣,侧为柱。
窟内一切图案都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
北魏之后,中心塔柱式窟逐渐演变为覆斗形窟,即石窟平面为方形,窟顶如一倒斗状,正壁凿一龛供佛。
由于石窟建筑形制的变化,先期那种连续方井式的平棋图案也演变为单一方井式的藻井图案,窟顶与四壁的边饰也失去其建筑的意义,而成为纯粹的装饰了。
魏晋以前中国古代的装饰以祥鸟瑞兽纹、云气纹、几何纹、山岳纹为主,植物纹样较为少见,仅在瓦当、铜镜、织物上有一些。
佛教图像的传人带来了装饰纹样史的变革,忍冬纹、莲花纹成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主要装饰纹样。
除此而外,莲花摩尼宝纹、化生童子纹、云气纹、火焰纹、几何纹、祥禽瑞兽纹、天人持莲纹、天宫乎台栏墙纹等,在早期石窟图案中亦是常见的装饰纹样。
1 忍冬纹
忍冬纹最早源于西亚两河流域,后来在希腊盛行(称为
acanthus,莨苕叶),其后传人中亚和印度,在笈多时代的佛像背光中,层层圈圈的排列着。
鹿野苑的佛塔浮雕装饰花纹中,也可看到此种纹饰。
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后,忍冬纹成为我国各地北朝石窟主要的一种装饰纹样。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新疆诸石窟中皆可见到大量的忍冬纹样,北魏木构建筑,织物刺绣中亦都有应用。
敦煌石窟中的忍冬纹造型简洁朴实,叶子分三裂或四裂?k,叶尖长大,叶蒂细短。
在边饰组合中以一个单叶忍冬纹样为基本单位,作单叶、双叶、四叶多种造型,正、反、俯、仰富于变化,自由活泼,偃仰多姿。
侧视叶状的造型和结构脉络,清晰完整。
双叶藤蔓忍冬,纹造型活泼,应用最广。
北凉纹样造型肥短,厚重纯朴,以形取胜;北魏开始趋向于轻盈细长,肥短纹样造型兼而有之;西魏、北周纹样造型修长、自由活泼,描绘上以线取胜,在土红色底衬托之下,呈现出单纯、朴拙的美感。
莫高窟第248窟窟顶龟甲忍冬藤蔓套联连续纹,纹样构架是一近似龟甲形的长八边形,与两条一分一合的波状点线相套叠,内画忍冬纹(图版15)。
北魏第251窟北壁忍冬纹,叶片肥短,赭黑、青绿两色相间平涂,纹样简练,节奏鲜明。
第251窟中心柱南平棋图案,方井中层绘单叶连续忍冬纹,外层绘单叶连续忍冬纹、双叶忍冬套联纹、四叶忍冬连续纹等。
整个平棋装饰呼应有序,统一中又蕴藏着生机和变化。
北魏第251窟北壁绘双叶波状忍冬连续纹,两叶反向附于波
状茎上,叶片相背而立,叶间空处填充小花,淡赭色为茎,绿、褐色为叶,波状起伏,呈现出简洁、明快的动感节奏(图版16)。
北魏第254窟南壁绘双叶忍冬波状连续纹,忍冬纹叶片细长,两叶相向并行,不同于早期的粗短、纯朴,造型趋于轻盈流畅。
北魏第251窟北壁绘双叶忍冬藤蔓分枝回卷连续纹,忍冬纹叶片为三裂,藤蔓呈波状,分支回卷,叶茎相连,两叶向外分开,上下颠倒相间连续,仿佛一对舞者相背而舞,姿态舒展飞扬。
北魏第251、254窟可以看到两种风格特征的忍冬纹饰,一种是北凉时期叶片肥短的造型,典型的如第254窟南壁单叶忍冬纹,造型饱满圆润、活泼可爱,一种则呈现出叶片轻盈细长的造型特征,两种造型风格同时并存。
另外这时还出现了第一期所没有的龟背忍冬纹、双叶桃形连续忍冬纹、叶形同向回卷的藤蔓分枝单叶忍冬纹、藤蔓分枝双叶忍冬纹、菱格几何纹、散点花叶等新纹样,反映出纹样的时代变化性以及古代敦煌艺术家的创造性。
2 莲花纹
莲花纹是敦煌壁画应用最广的纹样之一。
从写生到各种装饰变化,莫高窟洞窟中的莲花纹样是中国图案艺术史上保存最为系统的纹样。
莲花在古印度被视为神的象征,是印度的国花,象征女性的生殖能力,代表多产、力量及生命的创造,同时也是神圣、不死
的象征。
佛教视莲花净洁溢香、至圣庄严,佛经称之为“法华”,是佛国净土的象征。
古老的桑奇佛塔建筑上,即可见到浮雕莲花图案。
在我国莲花俗名荷花,古称芙蓉、芙蕖、茄密等。
春秋时用于青铜器物装饰。
如有名的春秋莲鹤立方壶,壶盖就铸作成莲花形,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k,并有一只伫立于莲芯上展翅欲飞状的轻盈立鹤。
秦汉时期,莲花被装饰于建筑,东汉墓葬和祠堂中是藻井常用的装饰母题。
佛爷庙湾西晋壁画墓出土的壁画亦有莲花藻井的内容。
因此,莲花被用于装饰石窟人字披、藻井在一定意义上亦是对传统题材的沿袭。
三国魏时玄学家何晏在描写宫殿建筑的《景福殿赋》中就有“茄密倒植,吐被芙蕖,缭以藻井,编以?\缢疏”的描述。
佛教从印度传至西域,再人中原,象征佛教的莲花,应用更加广泛。
敦煌莫高窟,从北凉至元朝,窟窟都有莲花,莲花主要装饰于人字披、平棋、藻井,是装饰石窟的主要纹样素材。
敦煌石窟中各个时代的莲花造型皆有不同,北凉、北魏石窟的莲花,造型朴拙、简练,规则如轮状。
如莫高窟北魏第257窟壁画中的莲花,以互不相连的五六个圆点或瓜子点代表花?k,虽不具莲花的基本形态特征,但神态兼备,具有一种稚拙、单纯的意趣。
至隋代花型多为八裂?k,与自然形态相近。
盛唐花型层次繁密,庄严堂皇富丽。
莲花的造型样式成为判断敦煌艺术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3 莲花摩尼宝纹
莲花中央置一光芒四射的摩尼宝珠纹样,以象征佛的光明与智慧。
北魏人字披图案中多有此纹饰。
如北魏一西魏莫高窟第431窟人字披。
莲花中摩尼宝呈四棱晶体状,放射出尖拱形光芒,两侧各有一荷叶形大莲花。
摩尼宝向上又伸出一枝莲花,花叶摇摆荡漾,婀娜多姿,生机盎然。
纹样勾线流畅,简洁明快,显示出绘者熟稔的造型能力和卓越的想象力(图版17)。
第431窟纹样造型表现出由早期北凉粗略简放、生硬向后期轻盈华丽过渡的造型特征,它既不失早期的单纯朴实,又具有了一种中原魏晋潇洒、华丽风格特征。
相似的还有莲花忍冬纹,即在莲花两侧再连接卷曲忍冬叶装饰,人字披、藻井图案皆可见到此种装饰。
4 化生纹
化生是佛教常用术语。
佛教宣扬人有四生:“一日胎生,二日卵生,三日湿生,四日化生。
”化生是指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
佛教所指的化生就是从莲花中所生,意指信奉佛教的人,来世将在净土世界化生于莲花中,北魏人字披图案中多有此纹饰。
北魏第251窟窟顶前部人字披东西披,画莲花化生童子纹。
莲花作椭圆形,化生童子从莲花上探出上半身,多合掌状。
早期的化生中还有影塑化生。
北魏第260窟中心塔柱东向面阙形龛上存影塑化生五身,南向面龛上存四身,西向面存二身,北向面存四身。
它们在开放的莲花中露出头部,与影塑供养菩萨为伍,形象与同窟人字披上的化生相同。
北魏窟中心塔柱东向面圆券龛楣
两侧,西向面、北向面上层龛楣侧均存影塑化生,与龛中的壁画化生形象相类,因影塑化生为立体形象而独具特色。
5 云气纹
云气纹是我国传统纹样,战国漆器、汉代织锦上的应用已至纯熟,建筑上也多有应用。
《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图以云气,画彩仙灵。
绮钱青锁,辉赫丽华。
”其中“图以云气”即指在寺中墙壁上绘画云气纹。
受中原影响,云气纹成为北朝石窟中的主要纹饰不足为奇。
其造型上以一斜线弯曲折回成连续短小S形曲线构成基本单元形,运用于图案上时再多以连续单元形重复排列而构成。
敦煌石窟主要绘于北凉、北魏中心柱窟的平棋、人字披顶,土红地白纹,形象简练,朴实鲜明,以其连续蜿蜒造型表现变化莫测的流动气势。
云气纹不拘于严格的规律限制,构成上相对自由随意。
北凉第272窟窟顶绘云气纹。
构图规整、严谨,以二方连续排列作为边饰图案。
北魏第257窟窟顶藻井边饰、北魏第25l窟南壁也绘有云气纹。
云气纹呈波浪形,连续的“S”形呈现出一种流动变幻之美,云气纹间随意点画圆点象征星辰。
相对于北凉第272窟,此时云气纹更加自由、随意、饱满,不强调构图上的对称,只追求形式上的相对均衡。
6 火焰纹
以光焰形象绘制的图案,在佛教装饰艺术中象征佛身灵光。
火焰纹一般多用于佛像背光、窟顶平棋、人字披装饰上,北魏石窟最为常见。
北魏第251窟中心柱东向龛内,佛的背光图案由多种火焰纹组成,身光中为波状单线火焰纹,头光中为波状四色火焰纹,敦煌石窟中极为少见。
第251窟佛的身光和头光图案均由三重不同造型的火焰纹
构成,外层由土红、土黄、石青、白色波状的四色火焰纹重复排列而构成,较为少见,
北魏第254窟中心柱东向龛内佛的背光图案以火焰纹为主。
火焰纹形式有单头、三头、多头等几种形式,色彩以蓝色系为主调,和谐中呈现出一种弱对比的形式,富于微妙变化。
7 几何纹
几何纹在我国彩陶上早已普遍应用,汉代织物上已织成色线彩锦。
其他地方石窟艺术中较为少见。
敦煌石窟则极为丰富,有方格纹、斜方格纹、菱形纹、金?G纹、星云纹、螺旋纹等多种。
利用“数”的变化规律,相间填色,使简单的网状变现得丰富多彩,形如织锦般的华丽。
北凉第272窟龛顶华盖边缘绘三角形垂帐,藻井边缘绘三角形纹样。
北凉第275窟南壁的汉阙式佛龛,阙壁绘蓝色方格纹和鳞甲纹,蓝色方格纹四条直线为一组,大格内绘“十”字花;鳞甲纹为土红地,以白点蓝色绘成。
北魏第248窟影塑龙头龛梁,龙身
绘鳞纹。
北魏第263窟前披,泥塑椽上绘金?G纹、星云纹。
北魏第254窟南壁绘双线斜方格连续纹,单色平涂。
第254窟绘黑绿色网状菱形纹。
北魏一西魏莫高窟第435窟窟顶绘点线菱形连续纹,即以点构成连续的菱形纹,菱形中间点缀一蓝色圆点。
北魏第257窟、北魏一西魏第435窟绘小花斜方格连续纹,斜方格内饰一小花。
北魏莫高窟第431窟人字披顶椽木装饰,土红色椽木上绘“M”型纹饰,如商周木结构宫殿椽上的青铜金?G花纹,装饰趣味浓厚。
北魏第254窟窟顶藻井边缘绘自由连续的螺旋式纹样。
8 祥禽瑞兽纹
有龙、虎、玄武、朱雀、猴、长尾鸟等,多与忍冬纹组合画于人字披的椽间。
莫高窟北魏的龙或凤的图像多见于背屏、中心柱、佛坛、龛座、冠服、华盖、颈间诸处。
龙、凤、虎、玄武、朱雀等祥禽瑞兽完全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纹样素材,将其应用于方井图案,显示出中国民族文化对外来佛教的渗入、改造,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一种必然趋势。
如北魏一西魏莫高窟第431窟中心柱南平棋绘莲花飞天龙
凤虎纹,方井中心为莲花,边饰绘龙、凤、虎纹等,龙、凤、虎纹设计巧妙,虽束缚于窄长边饰,但其展翅腾跃的姿态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图版18)。
莫高窟第257、431等窟中的龙、凤造型相似于中原民间和墓葬中的龙凤。
我国隋以前的与其后的龙凤造型多有不同。
如中原地区的江苏镇江东晋隆安二年(398)墓砖中的龙为有翼、鹰爪、兽足似虎的形象;而西北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须摩提女缘品》里的优毗迦叶化乘五百龙飞来的图像与经中“七头龙”的图像不同,其造型介于犬、马之间,这与闻一多先生《伏羲考》引文献证明早期龙像马、又像犬正相符合。
9 天人持莲纹
多绘于人字披中的天人手持莲花的装饰纹样。
如北魏第254窟人字披后披绘天人持莲花供养,纹样简洁单纯、朴实,色彩用单色平涂手法,不加修饰晕染,具有汉代装饰风格。
北魏第248窟人字披东披绘持莲花供养菩萨,裸上身,着披巾长裙,足踏莲花,侧身向内行进状,描绘手法简略粗放。
北魏第263窟人字披中绘天人持莲纹图案。
天人形象清晰,莲花色彩良好。
天人裸上身或袒右肩,侧身立于莲花上,姿态各异,上绘莲花、忍冬,极富装饰意趣。
北魏一西魏莫高窟第431窟人字披,椽间各绘一身胡跪式天人持莲枝供养,莲枝造型相同,莲纹细节相异,花?k尖长下垂,莲蓬凸起,莲纹纤秀,是内地传人的新花型。
天人及莲枝形象皆不同于第248窟简略粗放的画法。
红椽、白地上绘黑、青绿莲枝,清新华丽。
10 天宫平台栏墙纹
天宫平台栏墙纹是模仿建筑绘于窟内四壁上部的一种边饰,多见于北朝窟内四壁上部天宫伎乐楼阁的平台装饰。
北朝凹凸状栏墙纹与新疆库车地区诸石窟壁画中建筑相似,下部挑梁、蓝花、牙子仿真实建筑雕刻。
其方砖纹饰和条砖纹饰与酒泉地区魏晋墓室出土的方砖花纹极为相似。
北周以后,天宫楼阁建筑消失了,平台装饰变成了一道由方块连续而成的凹凸结构边饰(图版19)。
此外,还有散点花草纹、莲池游水纹等。
二北凉、北魏图案造型的装饰规律
1 造型简洁、概括
纹样造型简洁、单纯、朴实是北凉、北魏时期石窟图案装饰的基本特征。
简洁因其有序构成而饱满丰富,单纯因其宗教虔诚而变得厚重,朴实因其精神意趣多元而日益自由飞扬,这就是早期北凉、北魏时期图案装饰的基本风格。
北魏时期的图案描绘方法受印度佛像人物画的晕染影响或变晕染为粗细线的,或根据明暗作凹凸表现的“天竺遗法”,有强烈的立体感。
线为铁线描,遒劲有力,纹样造型轮廓简洁、概括,明确清晰,呈现出此期精神大于装饰形式的早期纹样特征。
此期忍冬纹的造型简练朴拙,形体肥大。
它以单叶忍冬纹作为基本造型元素而构成波状、双叶藤蔓分枝的四叶连锁式样,忍冬叶正、反、俯、仰,变化多姿,自由活泼,朴拙而生动。
它既不同于云冈石窟造型纤长、华丽的三?k忍冬纹,也不同于新疆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构图较为紧密、不露空地、强调凹凸变化的四?k或多?k忍冬纹式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装饰构成特征。
2 均衡统一中求变化
窟内图案构成的审美是遵从对称均衡的原则,纹样组合有序,造型色彩统一。
但在有序的呼应统一中,以纹样的差异求得变化,以避免单调死板。
典型的如平棋方井图案,多由三重方井套叠构成,每一层方井角度各异,静中有动。
纹样多呈连续、对称排列,所绘多为忍冬纹、云气纹、几何纹等,整体呈现出高度统一、有序、严谨的装饰风格。
但是细看会发现纹样多有变化,单就忍冬纹就有单叶连续忍冬纹、双叶连续忍冬纹、四叶套联忍冬纹等,显示出当时画者匠心独运以及追求丰富变化的审美趣味。
北魏-西魏莫高窟第248窟中心柱东,以火焰纹为基本型组合而构成龛楣图案,求其统一。
而以赭灰、绿、蓝、黑色依次平涂装饰,以色彩对比求其变化,最后再以白线勾描,在变化中又得到了统一。
北魏第251窟平棋图案中,方井四角飞天造型统一,但四个飞天所着长裙的色彩各异,和谐中又有了变化。
3 构图严谨规整
敦煌早期图案构成形式多为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严谨而规整有序,富于装饰性。
适合纹样就是把图案纹样组织在一定的外形轮廓中的一种
装饰效果纹样,如窟顶平棋中的方井图案。
方井中心一般绘轮形大莲花纹样,四角多绘飞天。
如北凉第268窟平棋方井图案中,飞天绘制利用三角形空间,上身袒裸,双臂平伸,手执巾带,双腿裹长裙向后伸展,三角形两角各画单叶忍冬纹,以增强装饰性。
连续纹样构成形式多以基本形为单位,按照一定的骨骼重复排列即形成连续纹样。
早期龛楣图案、边饰图案、人字披图案等皆是以一种基本纹样如云气纹、忍冬纹、火焰纹等为单位,反复排列构成有序图案。
长方适合形的人字披图案,构图规整有序,纹样大方活泼,线描清晰流畅。
背光图案中的坐佛,造型统一,每行八个一组如第251、257等窟,或四个一组如第254等窟,横向构成二方连续图案形式,背光外轮廓上加勾白线,上下各行以一色相错,横看四、八一组,斜看同色相连。
构图、色彩均衡、有序富于变化,使宗教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而统一,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三北凉、北魏图案装饰的风格特征
1 建筑性
北凉、北魏图案装饰依据建筑形制大都分布在:窟顶前部起脊人字披的椽、枋、斗拱、望板,窟顶后部的平棋,四壁上部的平台与下部的壁带,以及中心塔柱的塔基枋沿、龛楣、佛像背光等处。
西魏以后的窟形多为方形覆斗顶,图案装饰主要在窟顶的藻井以及壁带、龛楣、龛沿、佛背光等处。
由此可以看到北凉、北魏石窟图案装饰和石窟的仿木构塔庙形制是密切相关的,是殿
堂塔庙建筑彩绘装饰在石窟的反映。
实物已无从见到,文字记述而详实具体的,如《洛阳伽蓝记》说永宁寺的佛殿“形似太
极”(皇宫正殿):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
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织成五躯。
作功奇巧,冠子当世。
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而言。
栝柏松椿扶疏拂檐,丛竹香草布护阶墀。
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
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装严焕炳,世所未闻。
敦煌石窟虽然不能与这皇家的寺院相比,但是石窟顶部彩绘的平棋、模塑的枋木屋架等仿殿堂建筑性却是明显的。
平棋套叠方井中置莲花,与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说的“尔乃悬栋结阿,天窗绮疏。
圜渊方井,反植荷蕖”的藻井装饰是一致的。
平棋边饰中的龙、凤、虎纹,人字披椽间的孔雀、猴子等祥禽瑞兽纹,与鲁灵光殿天花上雕刻的“奔虎”、“虬龙”、“朱雀”等飞禽走兽装饰也是一脉相承的。
人字披椽子上彩绘的锯齿垂角纹,也是模拟秦汉宫殿建筑部件的纹饰。
由云气纹、忍冬纹、几何纹连接成的边饰,其形象与永宁寺门楼“图以云气,彩画仙灵”的建筑装饰极相似。
随着中心塔柱仿木构建筑窟形的消失,此种形式的边饰纹样亦被别的纹样所取
代。
石窟图案用色与木构殿堂建筑装饰也很相似,如斗拱和立柱边饰、藻井边饰均为土红色底,平棋外围的边饰、壁带边饰则以朱、绿、白三色相间作底色,表现了传统殿堂建筑的“朱柱”等格式和用朱绣、绿玉、白银、黄金等做装饰的色调。
如北凉第275窟南北壁上部阙形龛,作庑殿形制,檐下用土红色绘出椽、枋、斗拱等建筑构件和墙上的壁带装饰。
这种庑殿形制在东汉墓葬壁画和画像砖上较为多见,是中原流行的礼制建筑。
北魏莫高窟第251窟窟形及图案均仿木构殿堂建筑形式,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形,泥塑脊檩、圆椽、檐枋,枋两端有斗拱。
窟顶后部为平顶,绘平棋图案。
四壁上部为天宫伎乐平台栏墙,竖条边饰示意立柱,横条边饰示意横枋,中心柱示意塔,四面各有佛龛。
总观北朝石窟图案装饰大致都在模仿着木构殿堂建筑,它同中原寺院佛殿在外观及其内部装饰上模拟宫室建筑一样,以其雄伟、壮丽的外观与奇花异草、珍禽怪兽的装饰衬托佛陀的尊严。
2 古典的单纯
单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北凉、北魏石窟简练、明朗、拙朴的图案纹样、色彩构成形式以及其本身呈现出的战国、汉晋艺术特征;二是指与隋唐相比此期纯朴的精神意趣大于装饰的特征。
单就色彩而言,北凉至北魏时期的石窟壁画色彩用色以土红、石绿、白、黑为最多。
如北魏时期的图案色彩多以土红涂,
用色较少,上面纹样多用红、绿、白、蓝、红等色,如赭红底绘白色纹样,蓝底上绘赭红色纹样,或赭红底绘黑、白绿等色配置的纹样,色调温暖,风格单纯、明快、淳厚、浓丽。
例如敦煌北魏第257窟壁画用土红色线描起稿,这种画法在嘉峪关新城、酒泉下河清和崔家南湾魏晋壁画墓中早已出现。
西魏、北周时期壁画以粉壁为底施以青绿朱紫,色彩较北凉、北魏更加绚丽丰富起来了。
究其原因,史苇湘先生这样解释:敦煌佛教艺术是东传的佛教在一个具有成熟封建文化的地方特有的产物,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下出现的新形态。
这个形态是随着我国古代历史衍变、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但由于地理政治上的原因,它形式上所表现的古老、保守的成分要比中原地区浓厚得多,同时中原地区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式又总是以迟缓、渐进的步伐促使敦煌佛教艺术发生变化。
一种内在的强固势力,影响着古代敦煌地方的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个势力就是古老的汉晋传统。
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石窟多用赭红作底色,它使我们容易联想起战国、秦汉漆画的手法。
3 以西域样式为主的文化多元性风格
赵声良先生指出,在莫高窟艺术的初创阶段,尽管敦煌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基础,但由于它直接受到西域佛教文化艺术的冲击,使莫高窟佛教艺术一开始就大胆的接受了西域、印度等外来的艺术样式。
这与内地石窟不太一样。
在莫高窟早期艺术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