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的冬夏两栖居住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中国古代社会的冬夏两栖居住模式1
张玉坤1 ,李贺楠2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300072) 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300072)
Email: Tianjin-lihenan@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冬夏两栖居住模式的起源以及历史演变过程,并揭示出冬夏两栖居住模式是为了协调居住与农耕季节性、耕作距离,以及社会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冬夏两栖居住模式的探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聚落形态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冬夏两栖居住模式;里坊制度;聚落形态
1.1.引言引言
《易·系辞》中的“上古穴居而野处”和《礼记·礼运》中的“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在建筑历史研究中常被引用,以此来作为考证史前人类居住状况的历史文献。

建筑史学家刘致平先生解释为:“‘巢居’与‘穴居’并非因地域而分开的,正如《易·系辞》中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礼记》上所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大体是寒冷干燥地带适于穴居,温热潮湿地带宜巢居,适中地带则随气候条件而采取穴居或巢居”2。

刘致平先生认为“巢居和穴居并不是因地域而分开”是真知灼见,但后面的话则有些暧昧不明,尤其是“地带”一词含义模糊,用来解释“冬居营窟,夏居橧巢”,“冬夏两栖”居住模式的成因不够明确。

《易·系辞》和《礼记·礼运》中都提到“穴居”和“营窟”,但从词义上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其一,“上古”与“昔者先王”时限不同。

“先王”之称始见于《诗·周南·关睢序》,若指周之始祖后稷(弃),亦不过“在陶唐、虞,夏之际”(《史记·周本记》),但“上古”之时限则极难确定;其二,“穴居”与“营窟”不同,前者可泛指天然和人工两种形式,后者则专指人造穴居;其三,也是最为明显的区别,《礼记》中的“营窟”和“橧巢”分别与冬、夏相对应,没有说明与地域或地带有关。

传说尧时有位“高士”名许由,号“巢父”,尧曾欲授天下于他。

许由不从,“遂遁耕于颍川之滨”,而其所以称“巢父”,乃因“夏常巢居”(《书·禹贡》)。

“夏常巢居”说明冬季另有所居。

产生的时限、天然与人工以及季节的有无,此三点说明“穴居”与“营窟”所指各异,“上古穴居而野处”可能在时间上更为久远,而“冬居营窟,夏居橧巢”则比较晚些。

那么,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居住和生产空间的分离,进而又出现随季节变化的“冬夏两栖”居住模式呢?
1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40056059)资助。

2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月,1页。

- 2 -
- 3 -
- 4 -
- 5 -
-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