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单元负数
教学内容:例1、例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学法指导:讲授指导、点拨指导、示范指导、交流指导。
教学过程:
一、认。
1、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
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
(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
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1)出示温度计。
首先来看一下现在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
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2)现在的气温:贤昌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
(写在卡片上)
3、听老师说出气温,把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
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
(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三、议。
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小结:(结合图)
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
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
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
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
(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四、练。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____。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法指导:讲授指导、点拨指导、示范指导、交流指导。
教学过程:
一、认。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0 -82 +17.8 -13.5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式度下降了7摄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式度。
4、展示教学目标。
二、学。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
2、
3、
4、
5、
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三、议。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四、练。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
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五、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8-15
教学目标:
1.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具体含义。
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扣、成数、税率、利率问题。
2.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途径,活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
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解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日常生活的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ppt,常规学习用品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悟“折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打折”的含义。
2.明确有关“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ppt、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认。
1.每到节日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手段,你知道那些促销手段。
2.(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打折问题。
二、学。
1.理解“折扣”的意义。
出示情境图。
(教材第8页)
指名说说百货商城推出了什么促销手段。
(电器九折、其他商品八五折)
2.介绍“折扣“的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八五折”?
教师介绍:商店有时降价销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九折就是原价的90%,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
三、议。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1)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大八五折出售,买了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
思考交流。
提问:“商店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呢?
组织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商店打八五折出售”的意思是把原价看作单位“1”,现在售价是原价的85%,也就是“现价=原价×85% 。
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进行板书。
180×85%=180×0.85=153(元)
2.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2)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价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提问:“只花了九折的钱”什么意思?
表示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90%。
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160×(1-90%)解法二:160-160×90% =160×10% =160-144 =16(元) =16(元)
3.让学生说一说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并进行比较。
解法一是先求比原价便宜了百分之几,再求便宜多少钱;解法二是先求了现价是多少钱,再求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4.小组交流,怎样解决有关“折扣”的问题?
学生交流得出:解决有关“折扣”的问题时,可以先弄清折扣表示的意思,再根据分数乘法乘法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四、练。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一说“六五折”、“七折”、“八八折”表示的意思。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交流。
2.教材第13页练习二的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
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说成“半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 教材第13页练习二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讲评。
4.教材第13页练习二的第3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
五、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折扣的知识,大家通过学习在购物时一定变得更精明了吧!在解决折扣问题时,我们要先理解折扣的含义,弄清楚“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再根据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 1. 折扣
八五折=85% 九折=90%
解法一:160×(1-90%)解法二:160-160×90% =160×10% =160-144
=16(元) =16(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成数,理解成数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解决日常生活中和成数有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ppt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认。
1.复习。
把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三折、四六折、九折、七五折、五五折说说下面句子中折扣表示的意思。
(1)新华书店图书搞促销,所有图书一律九折出售。
“九折”表示是的90% 。
(2)国庆节期间,某服装店进行夏季服装促销,所有夏装一律六五折出售。
“六五折”表示是的65% 。
2.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解决了商场商品打折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和百分数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学。
认识成数。
投影出示教材农业生产图。
教师结合教材介绍成数。
1.百分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经常用到,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
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2.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是2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35%。
3.现在,“成数”已经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例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产三成,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三、议。
教学例2
1.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1)学生读题,说一说从题中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2)探讨“节电二五成”的意思。
“二五成”表示什么意思?“节电二五成”又表示什么意思?
“二五成”就是25%,“节电二五成”就是表示今年的用电量比去年减少了25%。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解法一:先求今年的用电量比去年减少了多少万千瓦时,再求今年的用电量。
350-350×2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解法二:先求今年的用电量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今年的用电量。
350×(1-25%)
=350×75%
=262.5(万千瓦时)
3.提问:说一说,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成数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解答成数问题时,现根据题意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再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四、练。
1. 教材第9页做一做。
(1)认真读题,说说从题中了解到那些信息?
提问:“比上一年增长两成”是什么意思?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道题的单位“1”是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假设单位“1”为x,列方程解答。
(3)学生独立解答。
(4)集体讲评,组织订正。
解:设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x人次。
X×(1+20%)=15000
X=15000÷120%
X=12500
答: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2500人次。
2.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这道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先将“增产三成”转化成“多30%”然后按照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2.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的单位“1”是未知的,先将“增产三成”转化成“多30%”然后按照百分数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成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前面学习的百分数问题一样,所不同的是题中的百分数用成数表示,解题时要先将成数转化成百分数。
板书: 2. 成数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一成:10% 二成:20% 三成五 35%
350-350×25% 350×(1-25%) =35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税收的意义,了解主要的税收的种类。
2.理解应纳税额的意义,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应纳税和税率的含义,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各种税收的应纳税额。
教学方法:谈话交流、引导发现
教具学具:ppt、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认。
1.教师投影出示美丽的城市景点图。
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的城市美不美?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卫生城市,花园式城市……市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投入需要很多钱,可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2.小结:这些钱主要靠财政部门的拨款,财政部门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纳税的知识。
二、学。
1.税收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税收?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投影出示教材第10页第一段话。
学生阅读并讨论:如果没有税收,国家能发展吗?
教师小结: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税收的种类,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
(1)学生交流课前分组深入社区,家庭了解到的有关税收情况。
(2)小结。
税收主要分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三、议。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10月份营业额30万,营业税税率是5%。
所求问题:10月份因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3.分析:营业税税率5%是什么意思?怎么求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占营业额的5%。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4.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交流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5.说一说:求应纳税额要知道哪些条件?
要知道各种收入的总额和税率。
四、练。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这道题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个人所得税的理解。
教师加以补充。
(2)指名说说“扣除3500元个人稅免征额”是什么意思?
“扣除3500元个人稅免征额”是指工资中超出3500元的部分才需要纳税,也就是李阿姨的月工资中需要纳税的金额是(5000-3500)=1500(元)。
(3)学生列式解答后组织交流。
(4)学生烈士解答后组织交流。
2.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
这三道题涉及到的是三种同的知识,第6题是个人所得税,第7题是消费税,
第8题是会费。
这三题的解题丝素都是相同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联系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五、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那谁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税收主要分为,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税率=应缴纳税额÷各种收入×100%,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偷税漏税就会触犯法律,
最终受到惩罚。
板书: 3. 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3.培养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ppt 常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认。
1.老师有生活结余5万元,放在家里不安全,那位同学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全班学生交流,自由发表意见。
(部分同学建议存入银行)
提问: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学生自由表达)
师生共同总结: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刻印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交流反馈调查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预习及调查情况。
3.探索和利率的相关知识。
阅读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两段话和利率表。
了解存款的方式有哪些?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率?什么是理利息?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教师巡视,辅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4.反馈交流。
在银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种,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单位时间内的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二、学。
1.交流利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2.投影出示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
学生观察表格,说说从表格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3.小丽2013年1月1日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14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1000元钱,还可以安但是的一年存期的利率3.00%得到银行多付给的30元,实际共得1030元。
1000元是()。
3%是()。
1030元是()。
存款方式是()。
30元是()。
存期是()。
6.指导教师。
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三、议。
1.教学例4.
(投影出示)2012年8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多少钱?
2.学生读题,说说从题目中获得那些信息?
本金:5000元利率:3.75% 存期:两年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解法:
小明的解法;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小丽的解法:5000×(1+3.75%×2)
=5000×(1+0.075)
=5000×1.075
=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3.在利用公式计算利息时,利率和时间要相对应,用年利率时,时间要以年为单位,用月利率时,时间就以月为单位。
四、练。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学生集体读题,自主分析题目。
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利息以及利息的计算公式。
(2)找解题关键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先求出利息:8000×4.75%×5=1900(元);在求一共取回的钱:8000=1900=9900(元)
2.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九题。
先让学生观察存款凭证,从中获取本金、利率、时间的信息,再根据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 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1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讲评。
五、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储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我们还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板书: 4、利率
利息 = 本金×利率×存期。
小明的解法: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小丽的解法: 5000×(1+3.75%×2)
=5000×(1+0.075)
=5000×1.075
=5375(元)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
1.复习.
(1)一本书,原价15元,现在打八折出售,现在买多少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万佳商场某款牙刷满10元减2元,妈妈买了6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