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报纸该何去何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报纸该何去何从
摘要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纸质媒体有着很大的冲击,报纸发行量降低,知名报业集团倒闭等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新闻工作者关于报纸未来的不同思考,菲利普·迈耶更是提出了“报纸消亡论”。

对于这一言论,各国学者褒贬不一。

毫无疑问,报业在网络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报纸应该通过自身改革积极谋求发展来适应生存。

与此同时,报纸以其他形式的存在(手机报、云报纸等)将会越来越流行。

关键词:新媒体;报纸消亡论;自身改革;报网互动;新型报纸
ABSTRACT
Network er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media, newspaper circulation is reduced, the well-known newspaper groups collapse phenomenon, caused the journalists about the different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newspaper, Philip Mayer puts forward "disappearance of newspapers". In this speech, scholars have. No doubt, the newspaper is facing the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in the network era. Newspapers should actively seek development through its own reform to adapt to surv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spapers to other forms of existence (mobile phone newspaper, the cloud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newspapers etc.)
Key words:new media ;Disappearance of newspapers;Its reform;
The interaction of newspaper and Internet;The new newspaper
目录
第一章网络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报业的影响···················
1.1网络时代的特点··············································· 1.2网络时代报业的变化。

···········································
第二章对报纸未来的不同预测·····························
2.1“消亡论”···················································
2.2“乐观派”···················································
2.3报纸要生存必须先改革··········································第三章从不同地区的报纸来看报业该如何改革·················
3.1北京报业····················································
3.2上海报业······················································ 3.3广东报业······················································ 3.4地方报业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网络时代报纸的应对措施···························
4.1报纸的自身改革············································· 4.2其他措施················································
第五章报纸的最终归宿···································
5.1免费报纸越来越畅行··········································· 5.2 报纸二维码············································· 5.3云报纸的问世············································· 5.4手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5.5“全真电子版”报纸的诞生······································· 5.6电子阅读器的发展·············································· 5.7纸质报纸的优点················································结束语···················································
致谢······················································参考文献··················································
第一章网络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报业的影响
1.1网络时代的特点
网络时代1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尤为便捷,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速度的大大提高,资源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

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媒体的发展。

所谓新媒体,即应用数字技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更新改造、升级换代而来的媒体形态。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网络互动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移动电视、数字广播、网站(包括网络视频、网络广播)。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新媒体来传播信息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更快、更新。

快与新都是新闻必须要有的要素,而这两个特点在网络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网络固有的特点,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异常迅速。

一个人在接收到了外界消息之后,认为有传播的价值,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它传播到网络上,而网络上的受众就能够即时收到这些新闻。

因而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1.1.2新闻传播者多元化。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传播平台也不再局限于电视、电台、广播,新闻的传播者在向更平民化的方面发展。

任何一个普通的网民都能够通过简单的工具,通过简单的处理手法将新闻运送到网络上进行传播。

即使普通的能拍照能摄影的手机都成为新闻传播的工具。

1.1.3互动性增强。

网络平台让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交流,评论也不再如平面媒体时代,只是单一的由传播者发出,被受众接受。

网络时代的新闻受众能够通
1源自: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声像工作《河北科技图苑》 2002年杨德初,洪燕
过留言讨论等手段互相沟通,使得新闻更具有参与性互动性。

1.2网络时代报业的变化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现代报业的衰微。

在数字媒体发展冲击下,美国报业正在经历最艰难的“寒冬”,危机不断加深。

美国报业近年来的命运,或许是大众媒体实力衰退的缩影和象征。

从发行量上来看,美国报业已经在电视和互联网的先后挑战下,持续了长达40年的下滑趋势。

从报业广告收入上来看,1997年美国报业年度广告收入首度突破400亿美元,并在2000年达到历史顶峰486.7亿美元,此后便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2006年以来持续下滑,2008年印刷版报纸的全年广告收入跌至347.4亿美元,仅相当于1994年的水平。

2009年更是可以用史无前例的惨淡来形容,印刷版报纸的全年广告收入仅248亿美元。

而全美的报业广告收入在过去的三年内共下滑了41%。

广告收入下滑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裁员。

在2008年前10个月里美国报业共裁员22400人。

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挽救得了一些报纸的命运。

2009年2月,主流报纸《落基山新闻报》未能支撑到一个月后的150周年创刊纪念日,就宣告停产。

而在此前的三个月内,共经营着33份日报的4家报业巨头已相继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的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公司。

论坛公司旗下包括大名鼎鼎的《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以及23家广播电视台。

不久,芝加哥太阳时报集团宣告破产。

2009年3月,堪称是美国报业旗帜的纽约时报社同意以2.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总部写字楼的一部分,以支付其长期债务。

随后该报社宣布把多数员工的薪水降低5%,减薪期限为9个月,并裁员100名。

该报社甚至对外宣布,除非工会让步,同意削减2000万美元的成本,否则它将关闭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

而《波士顿环球报》已经创刊137年,共获得过20次普利策新闻奖。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统计的相关数据2显示,美国报业2011年第一季度广告收入再跌7%;上半年各大报业集团股票价格普遍继续下跌,如李氏企业集团股票同比跌幅达63.8%,传媒通用公司下跌51.3%,纽约时报公司下跌11%。

美国报业面临发行量不断下滑和全新媒体竞争环境,正在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与此同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持续16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报纸的印刷广告亏损和数字广告盈利之间的比例为7比1。

尽管数字广告利润在调查期间平均增长19%,但仍无法弥补印刷广告业绩下滑带来的损失。

调查报告写道:“普遍而言,用数字广告弥补印刷广告亏损,所花时间比报业高级管理人员预期得更长,难度也更大。

按照现在的速度,大多数报纸继续以令人担忧的速度萎缩。


尽管中国的报业还没有严重到美国报业危机的程度,但是中国报业在2005年出现“拐点”,进入发展低谷,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也同时面对缩水。

中国报协对全国35家重点报社统计的数据分析表明,2009年一季度中央各报和各地中央党报发行相对平稳,都市类和行业报发行普遍下降,个别地区报纸下降幅度达30%。

最直观的从用纸需求看,一季度同比下降20%左右。

从全年新闻纸用量分析预计,2009年报业用纸需求总量将比2008年实际需求总量358万吨下降10%,保持在322.2万吨左右。

在中国报业协会报业经济委员会2009年年会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对外公布,2009年前11个月集团报纸发行增加1%。

国内经济实力最强的报业集团的情况尚且如此,国内其它报业集团的情况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报纸受众老年化、单一化也是报业日益突出的一个问题。

2美国报业于2012年4月发布的美国报业现状调查的数据。

二对报纸未来的不同预测
2.1“消亡论”
2004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提出了“报纸消亡论”这一观点。

书中他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即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

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

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

菲利普·迈耶的预测一经报道就对世界报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报业不少专家学者对于这一理论表示认同,对于报业未来的发展他们持悲观态度。

2.1.1报纸在2043年消失。

200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在英国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今后10年报纸将失去原来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

届时,人类将全天24个小时接入互联网。

还有一些学者甚至列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

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耶出版了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在读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最后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消失了。


2.1.2网络报纸不是报纸。

中国学者刘建明认为,“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这些预言似乎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新的一轮报业的调整期已经到来。

在刘建明看来,媒介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报纸也不例外,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支持这一判断的是传媒发展的“质媒移动灭失规律”:负载信息的介质经过移动才能传播信息,这种媒介会在更便捷的媒介出现后逐渐大宗消亡。

竹简代替结绳记事,手抄书代替竹简,报纸代替手抄书,都是这一规律在其作用。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是先进的移动质媒存在的时间越短。

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需要发行投递的移动质媒报纸正在走向消亡的道路。

与报纸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属于非负载信息又非移动的媒体,他们将会与网络融合而不会绝迹。

美国学者托马斯·鲍温德等人所说的媒体“大汇流”正是指电子媒介的汇流,不包括报纸。

网络报纸的出现,难道不是报纸存活的另一种形态?刘建明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网络报纸并不是报纸,把它叫做报纸是一种习惯称呼。

网络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两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2.1.3网络媒体将一统天下。

其实,受影响的不只是报业。

2007年8月27日,英国《卫报》网站发表题目为《互联网权威语言将出现下载革命》的文章,互联网教父文特·瑟夫预言到时候我们能在数秒内下载整部电视连续剧,甚至还能在火星上进行网络冲浪,电视因此走向末路。

2.1.4伊瑞克·威尔伯格是挪威的媒体顾问,他从报纸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角度,指出目前的报业正在走向衰落期。

像任何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3。

这个周期包括五个阶段,即发育期,成熟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3来自百度百科“报纸消亡论”。

欧洲报纸,特别是北欧报纸目前处于这个周期的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

与伊瑞克·威尔伯格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英国的罗伯特·皮卡德教=授,他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

2.2“乐观派”
“报纸消亡论”提出后,反对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这类学者对于报纸的未来发展持乐观的态度。

2.2.1鲁伯特·默多克是对报纸消亡预言持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6年3月在就“报纸产业的未来”发表的演讲时,他讲道: “我一直认为杰出的内容,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媒体王国里的国王。

报纸的强项是信息、内容,以传统和信用为基础竭尽全力收集的信息才是报纸最大的财富……在未来媒介的发展中,报纸以其便于携带、阅读、新闻信息内容深刻等突出特性,相当长时间拥有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2008年11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的演讲中又说道:“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

”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死亡的新闻工作者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

2.2.2日本新闻协会制定新的《新闻伦理性纲领》,其中写道:“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于什么是事实,应选择什么,准确、迅速的判断至关重,而且目前能担负起如此重任的只能是‘报纸’。

报纸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报纸不会消亡。


2.2.3 早在2005年,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对报纸灭亡的预言进行了反驳。

他说:“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报纸消亡论”表示了异议。

瑞典地铁报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恩伯格认为:“报业生机勃勃并且活得很好,这足以证明关于报纸即将消亡的报道被极度夸大了。


2.2.4中国业界和学界对“报纸消亡论”大多持反对的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在与张朝阳的对话中就提出:“今天又出现了网络,这也是一种新媒体,而且是更先进的媒体。

但即使再先进,也不会把报纸完全吞掉。


来自2010年10月,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4次发布的全球所有出版报纸国家的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报纸2009年仍然保持着一派繁荣!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报业处于增长之中:61%的国家过去1年中报纸发行量保持稳定乃至增长的趋势;而68%的国家过去5年中报纸发行量保持了稳定乃至增长的趋势。

2.3报业要生存必须先改革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时代报纸的未来走向,无非是“灭亡”与“发展”两种不同观点。

本人认为不管网络时代如何发展,报纸依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报纸轻便、易携带,更能带给人们美好的阅读感受,甚至具有收藏功能,这些都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

当然报纸现在面临不少问题,就外部环境来看,各种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导致报纸发行量、广告收入骤减,从而导致大量裁员。

从报业内部来看,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报纸越来越成为高投人才能高回报的行业。

报纸也像企业竞争一样, 只有不断地扩大势力范围, 形成规模优势,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新时
期报业可谓内忧外患,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改革。

三从不同地区的报纸来看报业该如何改革
3.1北京报业:纵观北京的《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竞报》很容易就可观察出其独特的地方。

首先,报纸呈现杂志化、网络化,更加生动,更加吸引读者。

报纸具网络特点集中体现在头版中。

报纸头版网页页面化,即简短的大标题+联接按钮。

以上报纸中,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是图片为主,采用了大图片配少量文字的形式,有的图片甚至占了整个头版,剩下的大多是大字号标题加一个连接按钮;另外“精彩推荐”“重点推荐”等小栏目的推出,使头版相当清楚明了,报纸的主要内容、精彩部分相当醒目,让人一下子看到想看的内容。

这样不光是在头版,就是在报纸的中间版面,末版都可以看到高质量信息。

单从这个形式上看,报纸就提高了一个档次。

其次,北京报业也跟随时代的脚步,实行报网融合。

再者,报纸的服务化集中体现在广告上。

在北京,《新京报》被叫卖为“没有广告的报纸”,是不是说《新京报》就真的没有广告呢?所谓广告是报纸的生命线,没有广告《新京报》靠什么生存呢?事实上,至今为止,广告仍然是报纸的生命线,只是放广告的位置更加巧妙合理,形式有所变化,如媒体推荐、服务平台甚至报纸外的实物等,此外,还有的栏目服务与广告结合起来,甚至有的栏目就是广告者做出的,相当于提供一种需求服务。

再如《新京报》的“健康生活”中的支持医院。

这样的广告不像硬性广告容易让人产生逆反情绪,相反给读者的自主选择性增强,让人乐意接收,并将其看成是服务项目,而不是广告。

《新京报》发行时还带有实物,也是一种广告,而且不占版面空间,更让人没有理由去讨厌。

像这样的广告,广告费用相对较高。

其它报纸也是如此,广告形式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革。

因此只要找好广告与服务的结合点,报纸广告同样存在很大的市场。

3.2上海报业:上海报业同样面临着报业内的激烈竞争和新媒体的挑战,如此种类繁多的报纸是如何在繁衍生存的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海报业市场渐趋开放,报业市场定位分化。

而所谓报业市场定位分化,是指根据报纸的目标读者特点、投放市场情况,对报纸报道的内容、风格、指导思想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从而区别与其它报纸,使其整个报业市场下具备各自的领域。

如今上海报业市场定位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以都市报为例:《新闻晨报》版面有新闻;国际、都市.教育、中国.关注、广告;娱乐副刊;财经.证券;汽车。

综合性强,看点多。

《新民晚报》版面有新闻;文娱新闻;生活之友;上海地产。

版面精专独到,适用性强。

《新闻晚报》版面有新闻;今日现场;今日沟通、今日民生;东方地产;专版广告。

与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且极具时效性。

《东方早报》版面有新闻;国际;财经;体育。

国际特色明显。

《青年报》版面有新闻;财经证券;文娱副刊;广告专版;旅游;前程金刊,针对高校的较多。

由此可见,上海各报纸间多或少地存在相同栏目,但主体却是很明显的差异性,各报纸特色鲜明,栏目集中,各自都有自己的读者群。

正因为如此,上海的报纸很多,竞争很大,但报业市场却并不那么拥挤。

3.3 广东报业:广东报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像表面那样繁荣,第一,报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媒体环境中新市场开拓是广东报业的主旋律。

报业内部资源整合的集中体现是关于报业的垄断设想。

面对互联网的廉价转载,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建议,“多次经营新闻内容,实现增值,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网络转
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应对报业集团的危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筑共享资源平台时要保护自身的版权利益,2006年应该是深耕我们自身所在的区域市场,一个是服务全国的品牌,还有一个为区域的产业服务,培育区域品牌。

”深圳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湛江、汕头等珠三角经济区域12城市19主流结成珠三角广告联盟;《南京宣言》呼吁全国报纸联合处理网络的“拿来主义”;还有的报纸独立办自己的网站……如今报业不停有言论说要报业联合起来向网络说不。

此外报业内部的发行大战也暂时告终,并发布了一系列的制约协议与条文来规范报业操作。

第二,走全面开发市场的道路是广东报业改革的又一路线。

报业与各大传统媒体联姻。

如佛山日报传媒集团、佛山电视台、佛山电台合并为佛山传媒集团,这种跨媒体经营,可增强媒体的集体力量,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声势。

除此之外还有新型市场的尝试。

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省政府侨办主办“全球华文传媒峰会”,手机报纸、网络杂志、免费报纸等新业务的开创,新闻之外的业务进行公司化操作(如房产经营等)……这样看来,报业已向综合企业方向发展。

3.4地方报业的发展状况: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与省会等发达城市报业相比,二线城市报业、地方化的报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发展相当冷清。

《经济日报(农村版)》的总编许宝健在创办经济日报农村版的时候,做过比较详细的调查,农民不仅需要信息,而且非常渴望信息。

而据调查所知,在高考时期,一份都市报可买到市场价两到三倍的价钱。

根据2005《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

在涉农报纸方面:“全国的省级及省级以上农民报目前仅有17家,同时,这些省级农民报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屈指可数。

”由此可见,农村需要媒体,更需要报业。

而报业,在都市报渐趋饱和的状态下,也很有必要打开农村市场。

当前地市级媒体发展的主要做法有①省级党报和地市级报纸进行深度合作。

如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吸纳了《宿迁日报》的加盟,《江西日报》加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②地级市报刊和当地广电媒体合作。

③省级报刊收购地市级报刊和县级报刊。

④地市级报刊和县级报刊合作。

⑤不断创新发展策略,积极进入多种媒介形式,成为全媒体信息服务商。

⑥不断拓展相关文化产业,拓展产业链条。

⑦通过产权合作等各种形式,拓展异地市场。

四网络时代报纸的应对措施
4.1报纸的自身改革
4.1.1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和报纸品牌影响力,为报纸“变身”做准备。

“快”,报纸能否赢得读者、做大做强,时效并不是唯一的觉得决定因素。

但是,时效性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

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新闻的时效性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实”,网络世界中各种消息鱼龙混杂,有真有假,报纸上的新闻更是要严加把关,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的真实性上胜于网络,为报纸争取更多的读者。

4.1.2读者精细化。

现在有些报纸的定位非常宽泛模糊,机关干部可以随便看看,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买来瞧瞧,既有学生习作欣赏,也有女性情感话题的专栏。

这种报纸受众太广泛也不是一种好事。

针对性太差,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强。

也许这张报纸里只有一小块的版块你喜欢看,所以对于这种可买可不买的报纸,你很有可能最终就不看了也不买了。

所以,办报纸必须要读者精细化。

在欧洲,
在一般的报纸面临困境的时候,免费报纸却发行量很大。

单是巴黎一地,就先后新办了“地铁报”等六份免费报纸。

报纸发送地点,大都集中在地铁站口。

这些地铁报专门为上班族所定制,针对性强,内容短小,版面生动,很受读者喜欢。

所以广告收入也颇丰,报纸的发展就不成问题了。

4.1.3精简人员,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新闻内容有所要求,对办报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员精简,既是办精致化高质量报纸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人力成本以应付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那些滥竽充数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4.1.4打造人性化报纸。

传统报纸色彩单调、版块死板,今后的报纸应该在版面空间的运用上更加不拘一格,图片的运用上更加活泼,开张小型化,扩大广告版面空间。

这样的报纸更加能够吸引人的眼球。

并且小型化的报纸携带更加便捷,广告版面的扩大也能够吸收更多的广告费来使报纸越办越好。

4.2其他措施
4.2.1报网互动、报网融合。

“报网融合”是“融合新闻”的一种形式。

“融合新闻”在21实际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

如美国最早尝试“融合新闻”的媒介集团之一——媒介综合集团在2000年投资4000万美金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楼,取名为“坦帕新闻中心”。

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

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使三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这一集团的成功经验表明,大众传媒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够最大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并且能够使三者更好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媒介同样开始了组织重构与资源重整的探索。

1997年元旦,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推出电子版,当年底全国上网报刊达60家。

其间,虽然报网并存,但电子内容大多是报纸内容的翻版,“报网同质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2005年,中国报业进入“报网融合”阶段。

比如人民网跟人民日报的相互融合。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

人民日报巨大的品牌优势带来丰富的新闻资源,为人民网业务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人民网多档节目有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参与,既延续了报社的品牌和人才优势,又体现了网络的快速整合能力。

再如《上海证券报》提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进报网融合,推进形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等工作。

把“中国证券网”和《上海证券报》全面融合,实行一个班子,一套架构。

不设立重叠机构,对报网统一业务生产流程,统一考核。

把报社的盈利模式从比较单一的信息披露收入转变为内容产品收入、活动产品收入和互动产品收入。

4.2.2报纸外观上的变化。

4.2.2.1香味报纸的问世。

早在2001年3月6日,广东就推出了中国第一份带香味的报纸。

《舞台与银幕》是一份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娱乐周报,深受女性读者喜爱。

该报近年来锐意改革,版面不断创新,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更将一份带着诱人香味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上,不但让女性读者感到惊奇和温馨,同时也为所有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觉。

该报今日在广州的销量比平时多了一万多份。

2011年4月14、15日,贵阳市民惊奇的发现手中报纸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柠檬香味。

各个报摊点前挤满了抢购报纸的人群,许多读者在拿到报纸时都情不自禁地享受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