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策纵:五四的意义
但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并未能实现所提出的法律 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只是部分 地实现了这些变革。民国成立之后,军阀统治再度出现, 而两次复辟帝制的企图说明,没有其他变革的伴随,只 是移植法律和政治制度,是不能奏效的。这样便到了第 三个阶段——五四运动时代。这个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声 称,不但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法律和政治制度,对 中国的哲学、伦理、自然科学、社会理论和制度也要彻 底重新审查、模仿西方同类的东西。所提倡的不是半新 半旧的改革或部分地革新,而是一个大规模的激烈的企 图,要彻底推翻陈腐的旧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
《新潮· 西潮》(“民国初年”)
我在民国六年即一九一七年离美返国· · · · · · 离开九年,上 海已经变了。许多街道比以前宽阔,也比以前平坦。租 界范围之外也已经铺筑了许多新路。百货公司、高等旅 馆、屋顶花园、游乐场、跳舞场比以前多了好多倍。上 海已经追上了纽约的风气了· · · · · · 年轻女孩子已剪了短头 发,而且穿起了齐膝盖的短裙,哦!对不起,我说错了, 我的意思是指她们穿了仅到膝盖的旗袍,当时流行的式 样就是如此· · · · · · 到处可以看到穿着高跟鞋的青年妇女。 当你听到人行道上高跟皮鞋的急骤的笃笃声时,你就知 道年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与她们的母亲已经大不相同了。过去的羞怯 之态已不复存在。也许是穿着新式鞋子的结果,她们的 身体发扬于也比以前健美了。以前女人是缠足的。(蒋
周策纵《五四运动》
中国的出版和新闻舆论界在“五四事件”后也 有了较大进步。如果把“五四”前后出版的报 纸和杂志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五四”以后的 报刊杂志在技术和内容上都有很大提高。这类 出版物数量的迅速增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所拥有的读者大众比以前大为增加,政府和公 众对之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视。 总之,经过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 会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并进入现代化的发展 阶段。
五四时期大变革
政治上,旧的王朝体制已经崩溃,新的民族国家体 制正在黑暗之中摸索。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越 来越面临现代工商业的冲击,与此同时,共产党的 阶级基础即产业工人日益壮大(1919年超过百万)。 至于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汇成一浪又一浪的新文化 运动,形成以五四为标志的高潮。 另外,社会生活也发生许多剧烈的变化,如女人放 足男人剪辫说起来都是前所未有的骇人听闻之举。 总之,这是个除旧布新的时期。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
洋务运动——器物 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生产力 戊戌变法——变法 上层建筑:政治制度以旧容新(渐进改良) 辛亥革命——革命 上层建筑:政治制度以新替旧(翻天覆地) 五四运动——启蒙 意识形态:文化改造、德先生、赛先生
周策纵:五四的意义
自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不可抗拒的 威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导人物开始意识到,中国 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虽然他们仍认为中国传统 的制度和传统的思想优于西方而无需改革。中国对西 方文明反应的第一个阶段到1894-1895年“甲午战争” 中国被日本战败时便结束了。自那以后,中国年轻的 知识分子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就,认为除了学 习科学技术以外,中国还应在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学 习西方。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那些在他们看来比法律 和制度更根本更实质的中国的哲学、伦理和社会基本 准则,不应改变。张之洞1898年用一句口号简明地概 括了这种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周策纵的批评:三
这个时期的中国改革者另一缺陷也许是过于自信地 认为,凡是他们以为正确的和好的东西都可以在一 个短时期内在中国实现。他们在处理许多困难和复 杂的问题时表现出的特点是缺乏耐心和持久性。一 个涉及国家众多方面的状况的如此广大的文化和社 会变革,需要长期和耐心的工作。企图在几年时间 里取得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而仍没有完全实 现的事情当然是一种幻想。然而,“五四”时期的 中国青年人中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过,这种 缺乏耐心并非运动中的改革者所独有,那些后来批 评和反对他们的人也有这些特点。
周策纵的批评:二
另一方面,“五四”时期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 国输入的新思想又过于轻信。虽然他们也声言 要进行批判的研究,但在实践中却做得很不够。 他们往往大谈空泛的“主义”,而对其内容却 没有作认真细致的考察。结果,尽管有一些要 防止不清晰的思想的告诫,但他们对于西方思 想仍是常常含混不清地要么大力提倡,要么全 盘否定。这或许是任何一个群众性思想转变过 程初期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四时期大事记
1913,“癸丑报灾”——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 1915,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青年杂志》创刊/教育 部在册的各类学校12万所,学生约4百万。 1916,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 · · · · ) 1918,《新青年》全部文章开始以白话文发表/毛泽东创 办新民学会 1919,“五四事件”/长沙学联创办《湘江评论》 1920,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党人》 1921,法捕房强行封闭《新青年》/共产党成立
文体变革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雕琢的阿 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 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 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 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我们青年要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 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 高尚优美的生活。”
周策纵的批评:一
改革者们在对中国旧传统进行批判时,很少 有人对之作过公平的或怀有同情心的考察。 他们认为几千年的社会停滞不前,给进步和 改革之途留下无数障碍,为了清除这些障碍, 对于整个传统过火的的攻击和对其价值的低 估是难免的。这使得儒家学说和民族遗产中 的许多精华遭到忽视或避而不提。从长远观 点来看,改革者们的批判在一些方面是肤浅 的、缺乏分辨的和过于简单化的。但这在当 时整个民族充满惰性的状况下也许是必要的。
章依萍《枕上随笔》(1929)
中国青年思想,以五四运动前后变动得最利害。 那时的青年,大家嚷着反对家庭,反对宗教, 反对旧道德,旧习惯,打破一切的旧制度。我 在南京暑期学校读书,曾看见一个青年,把自 己的名字取消了,唤做“他你我”。后来到北 京,在北大第一院门口碰见一个朋友偕了一个 剪发女青年,我问她:“你贵姓?”她瞪着眼 看了我一会,嚷着说:“我是没有姓的!”还 有写信否认自己的父亲的,说“从某月某日起, 我不认你是父亲了,大家都是朋友,是平等 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 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 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 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 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 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 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 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反对党八股》
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 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 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 的方法。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 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 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 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 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与陈独秀
1945年4月21日, 毛泽东在七大作报告时说道: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是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 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 那个时候学习做白话文,听他说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 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 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时候有《新青 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 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 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 党。……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新闻与专业主义
五四时期,随着文化革命与启蒙精神的高涨, 新闻事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除了行业规模 与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从其自身变革的方 面看,最突出、最具历史辐射力的当属“专 业主义”或专业意识(professionalism) 的萌发与扩散。 无论如何,这种意识的形成都标志着新闻事 业开始走向独立与成熟。
所谓“高潮”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里写道: “我本人估计,“五四”时期,即1917到1921年 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即年均200 种。 蒋梦麟在1919年写道:“自从5月以后,大约有 350种周报出版,都是学生和同情学生的人士主编 的。” 胡适1922年断言,1919年至少创办了400种白话文 期刊。 其中最重要的标志,还是报刊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 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 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 营,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 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 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 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了一步的地方。
新旧文化
温儒敏认为,五四时期以及后来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 独特,传统的文化体制一下子全面崩溃了,新的又还没有建立, 是新旧交接的时期,等于有一个“空挡”,加上各种外来新思 潮的进入,极大地刺激了思想文化界,因而社会思潮非常活跃。 “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各派政治力量没有很多精力和能 力顾及文化管理,客观上也为思想自由提供了空间。” 此外,当时离晚清相去不远,多数知识分子都还受过“旧学” 的影响,有传统文化的根底,也熟悉传统文化的得失,他们同 时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西方文化,对中外文化都往往有深刻体悟。 这种文化背景下熏陶习染的一代学者文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 很独特的,可以说,他们是有本土文化根底而又富有世界眼光 的一代。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工作是门职业(occupation), 其内容就是新闻信息的 采集、整理、加工和扩散。说它是专业(profession)是指 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 又必须通 过专门的训练而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享。因 此,业界的人士常以“专业”或“业余”(amateur)来评 判新闻产品,并赋予前者以褒义。“专业主义” (professionalism)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职业的基本社会学 特征。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 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 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 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专业主义”是一种模式,即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 它也是一 种意识形态,即不同于政治权力和自由市场的一套 理念和信念; 它还是一套话语,阐述的是媒体的社会功能、 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及专业操守。 ——陆烨 潘忠党
《青年杂志》(1915)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文体变革
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