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摘要]:在我国⼩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育信息化⼯作进⾏深⼊的研究与总结。

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作能健康发展。

[关健词]:中⼩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新课程的不断深⼊,使⼩学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重要。

作为⼀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常强的课程,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很⼤的不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培养学⽣⾃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使其能⾯对⾼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掌握和运⽤信息技术的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在⼤⼒推进新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些问题和不⾜。

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接下来我就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常⾃⾝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近⼏年,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改⾰起到了极⼤的推动作⽤。

然⽽,⽬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上仍是考试成绩,推动和左右学校及教师⾏动的还是考试指挥棒,以⾄许多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校及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重视不够,且仍以传统教育观念⾯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作,制约了许多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作的积极性和⽔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的传统教学模式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除“⼈灌”外,还要加“机落”和“⽹灌”,学⽣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和实践,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板⼀样来⽤,效益⽋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作产⽣负⾯作⽤。

对策⼀: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最⼤制约因素。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信息化的核⼼问题和⾸要任务。

全球知识化、信息化、⽹络化和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段和⽅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式、教学⽅式、学⽣的学习⽅式、师⽣互动⽅式的变⾰,为学⽣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具。

因此,要通过⼴泛的宣传和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和完善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激励评价机制,使教职⼯都认识到信息素养是当今⼈们⽣存和发展的必备能⼒,不具备⾼⽔平信息素养的教职⼯从事教育教学⼯作将⼨步难⾏,会被社会所有淘汰,加强信息素养,树⽴信息化观念,让每个⼈投⾝于教育信息化⼯作中。

问题⼆:软件环境建设滞后,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软件和教育资源。

与硬件环境建设相⽐,软件环境建设更是⼀个艰难复杂的长期⼯作。

⽬前,从各校情况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作的深⼊开展,硬件设施逐步完善,软件环境建设滞后⽇显突出,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不配套,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软件和教育资源是普遍问题。

⼀是缺乏适⽤的⽹络化的教育信息管理与应⽤平台、课堂教学软件、电⼦备课系统等应⽤软件;⼆是缺乏符合新课程改⾰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三是没有建⽴完善的⽇常能正常更新维护的包括学校、教师、学⽣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库;四是校际间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难以互相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充分利⽤。

由此造成已建成的校园⽹和多媒体设施难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佳,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作深⼊开展。

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注重软件的开发与应⽤,丰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应⽤软件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问题,没有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应⽤软件和教育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作就是⽆⽶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加强领导,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保证应⽤软件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

⼀、提⾼认识,加强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偏废。

⼆、建⽴由市(县)教育教育信息中⼼、教研室、责任学校、责任教师组成的软件和资源建设⼩组,负责本地区软件和资源建设及推⼴应⽤⼯作。

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号召和政策引导,采取校企合作等⽅式,
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线教师共同研发应⽤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

四、以课题研究促进应⽤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

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机制,建⽴学科群⽹站,吸收与整合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所积累的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问题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

教育信息化的⽴⾜点是课堂教学信息化。

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多媒化,也就是通过多媒体设施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级阶段是开展基于多媒体⽹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认知⼯具,进⾏
⾃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师指导下⾃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

⽬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型教学模式,⽽⾼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由于受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师⽣信息素养、多媒体⽹络设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教学⽔平不⾼,效果也不理想。

对策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从⽬前的情况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

1、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
式和评价体系。

2 、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批学科⾻⼲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带领全体⽼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3、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案。

4、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开放所有多媒体⽹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便利。

问题四:⼤部分学⽣的信息素养偏低,影响教育信息化⼯作的开
展。

⽬前,信息技术还不是中考、⾼考考试科⽬,学校及部分师⽣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普遍不⾼,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以致教学效果不尽⼈意,学⽣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只重视学⽣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与学,忽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和培养学⽣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具的教学。

这样,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社会和家长都不满意,降低了社会对教育信息化⼯作⽀持的⼒度,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对策七: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提⾼学⽣的信息素养。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以提⾼学⽣信息素养为⽬标,采⽤灵活多样的评价⽅式,激发学⽣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要加强对学⽣进⾏信息伦理道理教育和培养学⽣获取、分析、加⼯和应⽤信息的能⼒,使学⽣有全⾯的扎实的阅读、写作、计算和信息的⽂化基础和能⼒。

教育信息化是⼀个全新的系统⼯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个⽅⾯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敢于⾯对,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教育信息化⼯作推向前进。

参考⽂献:
1、朝永奇、姚春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展望及应对策略》,《中⼩学电教》,2003年8⽉。

2、⽩梅《关于⽹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2⽉。

3、《校园⽹建设进⾏时——中⼩学校园⽹建设及应⽤状况问卷调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