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视野下的新闻伦理——以姚贝娜遗体偷拍事件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也就是说并非 《 深圳晚报 》一家曾这么做 , 而是所有媒 体都会这么操作 。另外 , 有人指责媒体在姚贝娜死后一天 内就放 出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 的长篇报道 , 这些 准备好的 报道也成为大众 口中的 “ 等待死亡”的例证 , 再次引起人
的反 感 。 实质 上 , 这 也是 媒体 常 见操 作手 法 , 在 某些 可 以 预测 的
媒体闻风而至, 纷纷守在医院门 口等待消息 ,1 月1 6 日, 各 媒体分别发布 了跟姚贝娜死亡相关的消息 , 尤其是深圳本 地媒体 《 深圳晚报》1 6 日1 6: 5 6 时最早刊发 了姚 贝娜病逝
消息 , 使 歌 手 姚 贝 娜 死 亡这 一 新 闻 报道 推 到 了高 潮 。在 这 个节点上 , 新 闻舆情正常, 公众获知消息后反应正常, 这都 体现 了媒体价值 。 第 三阶段 , 报道过程曝光后 的争议期。其 中, 以记者
“ 秃鹫论 ”影响最大。继 《 深圳 晚报 》成为唯一进入临时
手术 室的媒体之后 , 一篇 由所谓新闻学学生撰写的 《 记者 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 》文章在微信被传阅 , 读量超 过了1 0 万。这篇文章的出现 , 大大刺激 了人们不满 情绪 。文 中提到1 9 9 4 年摄影师凯文 ・ 卡特拍摄 《 饥饿的苏 丹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后 自责 自杀的例子 , 由此批判媒体 记者是 “ 秃鹫” 。文中称 , 新闻记 者可不就是秃 鹫么 , 一只 只盯着普罗大众苦难 的 、 欢乐 的 、 生 老 病 死 的 掠 食 者 。 随 后, 《 南方娱乐周刊 》某记者在 自己私人微信 圈里公开指 责《 深圳晚报 》三名记者进入太平间且使用 “ 伪装”等词 语, 刻意表达深圳 晚报记者不人道进入太平间拍尸体 。该 消息被各大媒体转载后引起 了激烈争论。 在公众情绪最 为直接的新媒体上 , 以 “ 偷拍姚 贝娜 ” 为话题的新浪微博消息中, 其阅读量达到2 0 4 6 . 3 万, 话题的 核 心 为 批 判 记 者 的职 业 操 守 , 用 词 多 带 有 强 烈 情 绪 ,“ 底 线” 、“ 龌龊” 、“ 滚出来”等字眼充斥屏幕 。 梳理姚 贝娜事件的发展逻辑 , 在该 事件所呈现的新闻 场域中 , 以多种媒体为形态形成了事件的争辩结构 , 在争辩 结构 中网民 、 媒体从业者 、 网络名人 、 自媒体上 营销号集体 炒作为参与主体 , 通过各 自的立场和 目的对事件进行布局 和传播 。
一
、
姚贝娜偷拍事件的场域充满力量 , 每个个体在场域 中 展 开竞 争 , 每 一个 场域 中都有 统治 者 和被 统治 者 , 而 任何 统 治都隐含着对抗 。彼此都试 图说服对方 。媒体力图阐述偷 拍合理性 , 公众指责媒体道德丧失 。并且 , 媒体内部场域又
在互相作用 , 不 同媒体之间基于 自己利益互相指责, 交叉传
第6 卷第 8 期
2 0 1 5年 4月
新 闻研 究导 刊
J o u r n a l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0 1 . 6 No . 8
Ap r i l 2 0 1 5
场 域 视 野 下 的新 闻伦 理
一
以姚贝娜遗体偷 拍事件为例 朱 青
关键 词 : 姚 贝娜 ; 场域 ; 新 闻伦 理 ; 布迪 厄 ; 美国职 业记 者协 会 中 图 分 类 号 :G 2 0 6 . 3 文 献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 0 8 — 0 0 7 3 — 0 2 变化 的场域 : 参 与者试 图统治 对 方 法 国思 想 家 皮埃 尔 ・ 布迪厄 ( P i e r r e B o u r d i e u )提 出 了 场域 , 一 个 场就 是一 个 有 结构 的社 会 空 间 , 一个 实力 场 有统 治 者 和被 统 治者 , 有 在 此 空 间起作 用 的恒 定 、 持 久 的不 平 等 的关系 , 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 行斗 争的战场 。可以看出, 布迪厄认 为场域是个变化的存在 , 并 且场域有实体 的可能性。 2 0 1 5 年初 , 中国歌星姚贝娜 临终前遗体被深圳某媒体 偷拍事件爆发 , 根据时间发生过程来分析 , 该事件可以分为 三个 阶段 : 首 先是事件发酵期 ,2 0 1 4 年1 l Y ]  ̄ 1 1 2 0 1 5 年1 月在歌手
( 武汉 电视 台 ,湖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武汉 4 3 0 0 2 2)
摘 要: 年初 , 中国歌 星姚 贝娜遗体被媒体偷拍事件经过发酵后 , 当事者很快被推到风 口浪 尖上。作为媒体 工作实际参与者 , 个人认为比判断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事件本身, 用经典理论范式, 如新 闻场域等剖析 事件 背后的文化潜意识是理解事件的途径之一。此外 , 包括借鉴世界各 国的新闻伦理对中国新 闻报道进行反思 和净化也是新闻伦理建设的题 中之意。
播后 形成 了一个 典型 的公 共 事件 。 二、 新 闻操 作 过程 : 真实 和虚 幻 之 间 以笔者的实际操作 经验而论 , 拍摄遗体是新 闻媒体惯
姚贝娜生病之前 ,“ 被去世 、 暴瘦 、 头发掉光”等传 言在新 媒体上被广泛传播 , 作为娱乐人物的炒作行 为, 这还属于新
闻 常态 。 第二阶段 , 事件发展期 。姚 贝娜入驻深圳医院后 , 全国
事件 中, 提前准备资料是新 闻媒体为了新 闻 “ 及 时”性这 基本 原 则做 出的让 步 , 如 名人 突 发状 况前 , 在选 题 申报 中 会提及收集资料 以及时发出报道 , 这构不成媒体可 以被指 责的原因。 不 可 否认 , 在 新闻操作过程 中, 可 能 会 拍 摄 到 死 者 遗 体, 但是 在 最终 处理 上 , 一 般新 闻媒体 的 审查 机制 都会 按 照 各自 原则对某些敏感性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媒体拍摄整个 过程 , 如医生鞠躬 、 献花等远景照片 , 取出眼角膜的场景 , 这 种做法此前普遍是用来鼓励公众遗体捐献。当然 , 在这个 过程 中, 稍有不慎 , 大众就会站在道德 的立场上进行指责 , 媒体也会显尴尬 , 给外界 留下 “ 等着小孩死亡 的秃鹫”之 类 的 观感 。 理论上 , 大众在饥渴的阅读消息时 , 也是场域参与者 , 他们也推动 了事件发展 。不管是否基于 同情或者其他 因 素, 死亡本身 已经被大众过度消费了。 国外 的 A B C和 《 华尔街 日报 》等老牌媒体也 曾因为 把握不好 尺度而发生擦枪走火的事情 。去年, 好莱坞明星 罗宾・ 威廉姆斯 自杀后 , 美国广播公司 ( A B C) 是花费巨资, 出动直升机对罗宾 ・ 威廉姆斯 的家进行航拍直播 , 消息曝光 后媒体缺乏伦理道德 的行为遭到大众一致指责。 三、 大众情 绪 : 被放 大 的疼痛 感 布迪厄认为场域为其中的社会成员标 出了待选项 目, 但没有给定最终选项 , 个人可进行竞争策 略的多种搭配选 择, 不同人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在姚贝娜遗体偷拍事件中, 舆论场力量 的变化可 以解释为大众疼痛情绪 的传染性 , 这 种传染带有多种搭配 , 包括传播 内容 , 传播方式等 。 总体来说 , 指责和愤怒 的文化机制 , 有它复杂而蹊跷和 运作方式 。大面积的公共疼痛有着某种 “ 传递”的力量 , 在道德的结构下 , 并让人一再 回想起疼痛。例如 , 姚贝娜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