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儿童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儿童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棵银杏树》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作者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同时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
张学青老师执教《三棵银杏树》一课,整堂课洋溢的浓浓的语文味使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一些思考。
什么是语文味?我想,就是摒弃那些非语文的东西,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指出:“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
(《人民教育》2012,6,p33)张学青老师的课堂就是很好地践行了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一、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
且看课文第二段的教学:
师:文中有说它生长缓慢吗?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请读出来。
生: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
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大。
师:这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是说银杏树什么呀?
生:古老
师:下句你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它是缓慢?
生: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大。
师:说它高大呀,怎么说缓慢?
生:小的时候,这么大,长大了还
是这么高大。
所以能表明生长慢。
师:你再注意看。
在这个句子里说,他小时候,这么高大,长大了还这么高大吗?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
这个词能漏吗?
生:不能,似乎就是好像的意思,好像这么高大。
师:银杏树在长,但是让人看不出来。
不易察觉,在长,看不出来。
所以用“似乎”,这就是语言准确,要把文章写好,首先表达要准确,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在这段文字的学习中,学生不难发现这段话是写银杏树生长缓慢的,但是发现这一点,仅仅关注到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银杏生长缓慢的,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就需要教师引导发现的。
学生在复述这句时很自然就将“似乎”一词给丢了,也说明学生对该词的表达作用忽视,教师顺势而导,帮助学生认识此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本课当中,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
比较“吸一管烟”、“煮一锅饭”品读出摇船的人虽然时间紧,但是生活的悠闲也从中体现出来。
这样的品读丰富着这两个词的语法现象表现出来的意义,那种与语言的共鸣,带给人的语言的画面感、美感以及情感都从学生心中流淌出来。
长此的语言训练,必将丰富学生的语言敏感性,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二、整体阅读,学习表达的方法
“阅读本位”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说的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张老师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意义,在本文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之妙。
1、有人说,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季节里的银杏树,有人说是写了四个季节里的银杏树,你同意那个观点?为什么?
夏季未着一字,而在叶老的文章中尽显风流。
这是一个隐藏的季节,张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发现。
2、按照我们的经验,写树都是什么顺序?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
的?试着在讲义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并和同桌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看看能说了几点理由?
学生最初的认识是:由冬到春到夏到秋单向发展,通过教师引导环形板书,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布局总是有内在的巧思的。
3、叶先生很谦虚,但他曾说:“我对于写文章的结尾还是有些把握的。
”读读文章的结尾,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吗?
教者引领学生认识结尾的美,体会呼应的写法
崔峦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大会上指出:要让语文课有一个华丽的转身,那就是要关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张老师充分发掘出此文本中表达上的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一一得到了落实,是一堂溢满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在受益的同时也引起我对小学语文课堂儿童
主体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忽略了儿童
《三棵银杏树》是一篇儿童文学体课文,儿童文字理论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本位、儿童中心、儿童视角、儿童情结、这些都是铸就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
”可以说在《三棵银杏树》一文中,我们处处可以找到儿童的足迹:全文用儿童化的语言表现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和心灵世界。
文章中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充满儿童的趣味。
如“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这个比喻看出作者多么喜欢这些银杏树啊,仿佛他们彼此爱恋一般。
“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
”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比喻很贴切,的确如此,冬天了,光秃秃的银杏树枝头上突出一个个像牛奶头一样的东西,如果不注意,是不会看到这些的。
所以,由此看出儿童的细心、儿童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这
是一个拟人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兴奋,一个“又”字看出作者一直在等待银杏叶长出的这一天,等了很久了,原因是银杏叶只要长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
“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把落叶比作蝴蝶,没有丝毫凋零的悲伤,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孩子独有的快乐。
“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苍鹰立于银杏枝上,背景为天空,在作者眼里,就是一幅古画。
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同时,我们看出冬天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同样是美的。
我们是否可以将写银杏树带给我们欢乐的部分很好地纳入课堂中来,通过良朗读、联想、体验那份快乐与作者共情。
而非出示:“不光光写了树,还写到了人们,哪些句段,老师打出来,你们看一看。
找到人们感情的词,你发现了吗?你一定要发现?”当孩子用严肃的表情来表达一句句想法时,我觉得孩子
们离文本很远、离童真很远。
二、学生主体的课堂,忽略了儿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周一贯老师曾撰文说:“无论是‘怎么教’,还是‘教什么’,确实都十分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为谁教’。
小学生是儿童,他们与青少年,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然而在课堂实践层面往往容易被已成人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所忽视。
纵观本课的教学流程,教者用如下的问题展开了课堂学习:
问题1:银杏树又名公孙树,说明它生长缓慢,有没有写生长缓慢的自然段?学习第二自然段,重点感悟“似乎”一词的准确性。
问题2:这一篇文章写到了银杏树的哪些部分?
问题3: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个比喻好在哪儿呢?重点感悟比作奶头的妙
处,好的比喻,有味道。
问题4:文中写叶的句子有哪些? 春叶,秋叶
问题5:文中哪些写花的句子?
问题6:哪些写果的句子,果子好吃吗?
问题7:有人说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季节,有人说写了四个季节,你认为呢/ 问题8:先写冬季,有几个理由?一篇文章是有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多想为什么这么写,就会收获很多。
问题9:我写结尾是比较有把握的。
你认为这个结尾好在哪里?
问题10:古画,除了结尾有,还有哪里有?找到呼应句
问题11:课文不光光写了树,还写到了人们,哪些句段,老师打出来,你们看一看。
找到人们感情的词,你发现了吗?你一定要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整堂课,一群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行走在叶圣陶的文本中,所有问题教由老师发起,如何体现“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被冷处理了。
三、教学深度的确定,忽略了儿童
沈大安说:“自己读得深,教小朋友要读得浅,必须时刻注意我们的教学对象。
”
《三棵银杏树》一课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本年段的年段目标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我们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发展到哪个程度,教师需要关注。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在这篇课文里要学什么?我想教学目标的一条为: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写景时注意人物的活动。
这样的目标更贴近学生。
教学时,给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间,谈一谈感受,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
这也符合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再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学习“每年冬天,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
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这一段时,师生共同探究这个比喻句写得好在哪里?
张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留意过银杏树赤裸枝干上的小粒,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张老师说:“所以作者告诉你就像牛羊的奶头。
”当问学生牛羊的奶头看到过吗?学生说,也没有。
张老师补充了一句,在电视上看到过吧。
说明,对于这个班的学生,这个比喻等于将未知的东西与未知的东西作比,此时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好处,学生说到很生动形象,很像这些概念性的说法,教者又问了一句:“这个奶头的比喻不仅仅好在很像,还好在哪里?”在教师的奶头里有什么的启发下,孩子们的回答为:“牛羊的奶头哺育着新的生命,而银杏树上的小粒也将哺育新的生命。
” 教师总结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细想起来,就叶圣陶先生而言,我觉得这个比喻是比得极好的,叶圣陶先生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牛羊的奶头是再熟悉不过
了,从孩子的眼里看到,银杏的新芽与牛羊的奶头外形像极了。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可以说,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来作比,使事物生动形象?那样才是真正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原有准备。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语文味而放逐儿童味,牵着儿童的思维奔向教师心中的高地。
“为谁教”是“怎么教”“教什么“的根据和依归。
为了儿童,这是我们一切教学理念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心中有了儿童,那样语文味的课堂会走得更远。
通师二附顾祝群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