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山东省语文高考试题及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一、社科文阅读 (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文,达成1—3 题。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有交通法例吗?
答案是必定的。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了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仪制令》。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 ?仪制令》,此中有一则为:“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这即是我国
最早的交通规则。

《仪制令》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山西省略阳县灵崖寺内就收藏
着这样一块路碑。

宋廷规定,交管部门一定在京城开封及各州的主
要交通要道悬挂木牌,并在上边刻上《仪制令》,要求人人恪守。

到了南宋期间,这一规定由各州辐射到了各县,悬挂的木牌也换作
了易于保留的永远性石碑。

详细来说,古代的交通法例主要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贱避
贵。

即老百姓要让官员先行。

我们由此能够窥见封建王朝的尊卑观
和威严的等级制度,即使在交通法例中也不会忽视这一点 ; 第二个层面,少避长。

即年青的要主动躲让年长辈,这表现了尊老爱幼的思
想; 第三个层面,轻避重。

即负重轻的车要给负重重的车让行,这不
单表现了“礼让为先”的思想,也能有效防止交通事故,减少交通
损害 ; 第四个层面,去避来。

即出城的要让进城的先行,进城是为
了做事,而出城是为了回家,自然得考虑此中的缓急。

因而可知,
古代的交通法例重在礼让和文明出行。

此外,交通法例对行车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靠右行走,这与
现代交通规则是完整同样的。

听说,这一规则根源于军队的行列。


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是长矛和刀剑,当两队士兵相遇
时,他们肩上的长矛总会误伤他人。

为了防止这种损害,两队人
只能不谋而合地分开,都将左侧让给对方,自己紧靠右侧行走。


此以往,这条不行文的规定就演变为了一项重要的交通规则,时到
现在日,我们依旧恪守这一规则。

不单这样,我国仍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
家。

先秦文件《考工记》记录:“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


意思是说,王城外有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
行,车辆从中间行。

《大唐新语?厘革》亦载:“城门入由左,出由
右。

”意思是说,进城的人一定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一定靠右行
走。

这一规定既方便了守城官兵对行人进行检查,又防止了行人间
的拥堵和碰撞,后代称之为“公私便焉”。

有了交通法例,但假如人们不按照怎么办呢 ?对此,先人自有应付
的方法。

《唐律疏议 ?违令》中记录:“令有禁制,谓《仪制令》
‘行路贱避贵、去避来之类,此是‘令有禁制,律无罪名,违者得笞
五十。

”《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

”因
而可知,古代对交通违纪的办理十分严苛,固然不会被扣分,但屁股
往常会被翻开花。

想一想就让人惧怕,谁还敢去闯事,难怪杜甫会留
下“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的佳句。

1. 以下对于“我国古代的交通法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的《唐律 ?仪制令》是指导交通和礼仪的
文书,里面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B.“凡行路巷街,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些交通法例表示
了古代十分重视礼让和文明出行的礼仪。

C.古代交通法例对行车做了靠右行走的规定,这一规则可能是根
源于军队的行列,今日我们依旧在恪守。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人车分流的国家,先秦文件《考工记》
和《大唐新语 ?厘革》对此均有明确记录。

2.以下理解和剖析,不切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唐律 ?仪制令》在南宋依旧发挥侧重要
的作用,那时的人们一定恪守交管部门刻在木牌上的《仪制令》。

B.贱避贵就是指奴仆及百姓等要给主人、官吏等让路,这是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交通法例,对于今日的我们没有多少借鉴意义。

C.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可能是在冷兵器时代渐渐形成的,为防止士兵肩上的长矛误伤他人,两队人前进时都将左侧让给对方。

D.“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这一诗句从某个角度反应了唐朝社会对交通违纪的办理很严苛,人们不敢任意去闯事。

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中国古代没有汽车,但有表现尊老爱幼和“礼让为先”思想的交通法例,进而能够有效防止交通事故,减少交通损害。

B.所谓“行人分行”在先秦是指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在唐朝是指进城的人一定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一定靠右行走。

C.从《唐律疏议 ?违令》以及《杂律》中记录的“违者得笞五十”和“笞五十”等条令中能够看出唐朝十分完美的处分制度。

D.本文引用了好多古代交通法例的条则,一方面让全文的内容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看法供给了有力的论据。

二、古诗文阅读 (39 分)
( 一) 阅读下边文言文,回答4-7 题(17 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以内 ;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
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况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先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
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因此兴怀,其致一也。


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 (sh āo) 北而东,可是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 ín) 。

其上,为睥 (p ì) 睨(n ì) 梁欐 (l ì) 之;其形旁出堡坞 (wù)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许久
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
数(c ù) 偃(y ǎn) 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认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 (g ēng)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①,神者倘 (t ǎng) 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 ,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两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①“又怪其”四句:又奇异“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摆设在这荒僻的夷狄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能够显示自
己奇异风景,这的确是白费而无功用的。

更,gēng音,经历。

售其伎,显现其技艺。

伎,通“技”。

售,销售,这里是显现的意思。

②“神者”二句:神灵的造物者大体不该当这样做吧,那么造物者就果然没有吧 ?”傥 (t ǎng) ,通“倘”。

也许,大体。

不宜,不该
当。

如是,这样,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果,真
的。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 A. 群贤毕至贤:贤良
B.不可以喻之于怀喻:理解
C.其一西出西:向西
D.许久乃已已:停止
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 A. 亦犹今之视昔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当其欣于所遇其响之激越
C.引认为流觞曲水愈认为诚有
D.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投以小石
6.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有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兼
善隶、草、楷、行各体,影响深远。

书法史上“苏 ( 苏轼 ) 王( 王羲之)
米( 米芾 ) 蔡( 蔡襄 ) ”齐名。

B.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本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
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种文章能够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
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谈论。

C.《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从理论上求情了因此要编《兰亭集》的
原由。

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惹起后代的感怀。

文字收束
得斩钉截铁,此中的情思却绵绵不停。

D.《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述了旅途见闻和山川
光景,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游览自然时心中的感触,
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谈论两段。

7.把文言文阅读资猜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之娱,信可乐也。

(4 分)
译文: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4 分)
译文:
( 二) 文言文断句 (4 分)
8.用(/) 给下边的文言文断句 , 限断 8 处(4 分)
秦以攻取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苏洵《六国论》
( 三) 阅读下边这首古诗,达成9~10 题(10 分)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悲凉。

旧山山下还这样,回顾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讽刺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更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 ?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店东之子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到现在未许也。

9.以下对诗句的剖析和鉴赏,最适合的两项是 (5 分)()()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单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暖和。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照手法,以梅、柳烘托桃花的琳琅满目。

C.颔联虚实联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
人的联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狐疑怅恨,倍感悲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残害而生的无尽伤心。

10.这首诗一、二两联的光景描绘有什么特色 ?对诗人的感情表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剖析。

(5 分)
( 四) 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1.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 分 )
(1)浩大离愁白天斜,。

( 龚自珍《己亥杂诗》 )
(2)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愁闷失落、穷途末路的心情
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两句写苏子与客在浩大无涯的茫茫江面上,乘着一叶扁舟,随波任意飘扬的情况。

(4),夜吟应觉月光寒。

( 李商隐《无题》 )
(5)《归园田居》中“,”两句,显露了作者高傲孤独,与世俗
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根源因。

三、散文阅读 (22 分)
阅读下边的文章,达成12—15 题。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土
王开岭
假如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收藏一个故土,且故
土的信息又是各自独立、不行混杂的,那么,面对一模一样、形同
神似的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土”一词的勇气和依照吗 ?我们还有抒怀的心灵基础吗 ?
故土,不不过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貌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
光阴故事的 ; 它需要视觉凭据,需要光阴依照,需要细节支撑,哪怕
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不然,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
的情景相认 ?何以必定此即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地方?假如眼前的
事物与记忆完整不符,旧事的青苔被抹洁净,没有同样东西提示自
己以前与之朝夕相处它还可以让你激动吗 ?还有人生地址的意义吗 ? 那可是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语言花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也许和地址重合,比方“前门大街”,但它自己不等同于地
址,只象征方向、坐标和地理路线。

而地址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
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生殖记忆与感情,承载着
人生活动和光阴的内容。

比方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旧居,
即活生生的地址,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地址是死的,地址是活的,地址不过被用以指示,地址则用来生
活。

其实,故土的所有定义,都将落实在地址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而言之,故土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
即研究一个人的出身和成长,即追忆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色和精神
基因之根源,若抛开此任务,故土将虚脱成一个空间。

当一位尊长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脑海中涌现的必定是由老胡同、
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臭豆腐等组合成
的整套记忆,或许说是京城饲养出的那套热火朝天的生活系统和价值观。

现在天,当一个青年自称是北京人时,他指的多数是户籍,联想
到的也不外乎房子、产权、地址等信息。

空间的本能是变化和扩充,它有厌旧喜新的偏向 ; 地址的天性是宁
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守旧与稳固。

两者的遭受折射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

而熟习的地址和传统街区,正
遭到垃圾一般的命运。

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界限的事物,都是
可怕的,都有失掉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址的损害。

像今日的北京、
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土,唯恐已有开口之羞。

一方面,大城市的欲念一望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花费其极小的部分,没人再能从整体上掌握和参加它,没人再能了如指掌地描
绘和清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其货真价实的“老人”和“地主”。

另一方面,因为它极不稳固,容貌不时被更新,构造任意被涂改,无相对坚固和永远的元素供人体会,全部皆是临时、有时的,积淀不下故事。

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信任和深沉的感情。

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出身的功能。

吹灯拔蜡式的扫荡、删除,一望无际的大城宏图,一模一样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址在失陷,被改弦更张。

无数故土在陷落,被连根拔起。

不不过城市,中国的农村也在陷落,且以更惊人的速度,因为它
更弱,更没有重心和屏障,更缺少自持力和防备力。

我甚至思疑:
中国还有真实的农村和农村精神吗 ?央视“魅力小镇”的评比,可是是一台走秀,是在给“遗墟”颁奖。

那些古村名镇不过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里头早已经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

在它们那边,我仿佛没觉出小镇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种与城市截然相反的生活美学和心灵次序
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假装。

真实的农村精神——那种骨子里的安宁和安静,是装不出来的。

没有故土,没有出身,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址,没有路标,人如何再称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脚迹、农村、影子,早已消逝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12. 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剖析和归纳,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在作者看来,故土所包蕴和传达的信息应是各自独立、不行混杂的,故土负载着生活的记忆,为人们供给了抒怀的基础。

B.作者阐释地址和地址的差别,旨在重申故土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区空间,而是一个负载着生活系统和价值观的鲜活生活空间。

C.故土是永久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一直没法忘掉的所在。

只管时空变换,人间沧桑,任何时候人们的故土情结都不会消逝。

D.城镇化进度的大幅发展,拆旧建新,一模一样,让中国的城市
和农村丧失了相对坚固和永远的元素,“故土”渐行渐远。

E.文章在写法上融情于议,作者愤慨地训斥了目前形同神似且缺少稳固性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罪恶,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
之情。

13. 在作者看来,“故土”应当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明。

(6 分)
14.作者为何认为故土“因整容而毁容” ?致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由有哪些 ?(6 分)
1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看法态度 ?请联合文本做简要剖析。

(6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