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理论中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管镇中心小学陶静
摘要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指导人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那么和根本途径构成的完好的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理论教育教学心得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那么,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进步、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群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展“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
为民族、为群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开展为根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开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详细培养目的,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群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理论创造才能,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根本原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根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认为:“教
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理论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理论,学而后能教人。

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那么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群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络的。

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那么:1.理论性原那么;2.科学性原那么;3.前进性原那么;4.全民性原那么;5.终生性原那么;6.创造性原那么;7.全面性原那么。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施行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

并躬行理论,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详细措施有: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到达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创造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究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老师队伍,这一老师应该是“敢探未创造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合适国情,合适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表达。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理论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老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力,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根本信念。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成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我们不能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创造力。

而“创造的教育就是以生活为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辅之教与学,必须为中心〞。

学习才能创造。

学习的欲望和才能,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是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重要根底之一。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

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老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

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才能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照顾和温暖。

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淘气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场,进展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挖苦挖苦。

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进步了。

默默从事教学多
年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老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进步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还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由此可见,教育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沟通的过程。

教育者要擅长以自己的感化力到达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有情感。

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擅长通过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理解学生想获得什么需求,对他来说什么最重要,假如教育工作者能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使之能触动其要害,他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响。

同时老师应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将对学生的爱浸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平安感与信赖感。

因此老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变化,既做老师又做朋友,积极架设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首先,老师老师要做学生心灵倾述的忠实听众。

师生之间,由于个性特点、知识才能、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等不同,必然存在着思想的差异。

两者有很大的互补性。

良好、持续的沟通,能使彼此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使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活泼、智慧得到开启。

因此,老师不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学生也因为老师不能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对老师总存在心灵上的隔膜。

老师不妨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间隔,少一点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姿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赢得其信任,学生才
会积极主动地把心里话说出来。

让学生真正以自己为知心朋友,对学生进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从而进步工作效率。

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婉转地进展说服教育。

老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相信他的开展潜力。

学生受到尊重,才能积极主动地无掩饰地袒露襟怀。

为了理解学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进展交流。

老师看后再适时给予恰当的评语,让日记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

其次,用宽容、尊重之心感悟学生。

新课改特别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

尊重学生,就要求我们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

宽容意味着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及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要用心来教育孩子,即:用爱来关心学生。

将“不图私报的圣洁的爱〞、“爱满天下〞爱学生的“师爱〞落实到详细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天性,在行动言语中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老师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客观地去处理学生问题,去帮助学生进步,要时时处处做学生们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一分尊重和宽容。

接着,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作为教育者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自信心,享受生活中的欢乐。

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今在相当一局部老师的心目中,民主意识是比拟冷淡的。

因此在师生关系、学生教育、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处理老师和家长关系等等方面,有的老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

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老师的学科知识、专业才能、认识程度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应具有天然的平等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对“差生〞应多
一些“顺耳忠言〞,要擅长用放大镜去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寄以厚爱,拔动他们的心弦,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班级中最容易被无视的是中等生。

这些学生默默无闻但而假如教育得当,这局部学生很可能跃居尖子生的行列。

中国有句流传至今的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书育人,我们老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多投去几分发自内心的关爱的目光,不带偏见地关心、鼓励、接纳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这样学生们才能安康成长。

最后,时时多表扬,处处少批评。

我们知道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校长在校园内看到一男生用砖块欲砸另一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当陶行知走到办公室时,该生已早早来到校长室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了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

〞该生惊疑的接过糖。

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

〞学生更惊疑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

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砖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那么,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仁慈,敢跟坏人作斗争,应该奖励你啊!〞这名男生听到这里感动极了,流着泪说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的笑了,他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毕了。

〞几十年前感人的一幕至今影响着我们新一代教育工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

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开掘了学生的四个优
点:守时、尊人、正义和勇于认错。

我们在感慨陶校长高超的批评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考虑: 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防止的,主要是首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

任何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不愿被伤害自尊心的,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且他们自尊心更感性更直接。

因此,育人是讲“技巧〞的,讲教育艺术的。

陶行知先生的高明就高明在“不教而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将他们逼上没有退路的绝境。

从许多教育案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不容无视的潜能,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种无形的潜能又恰恰容易被我们无视乃至扼杀。

只要老师爱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就是能点燃他们进步的火焰。

如假设每个老师在教育中都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漠,那么从我们的教鞭下、冷眼里、嘲笑中挽救的又何只是一个两个“瓦特〞、“牛顿〞和“爱迪生〞呢。

这就是我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珍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的,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理论经历、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究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

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微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结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那么影响教育改革深化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群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

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

“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联络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化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作为老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应该学习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陶行知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老师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陶行知论师德建立?吴江市陶行知研究会
3.?陶行知教育学?何国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海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