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的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
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路径组,传统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脑保护等对症治疗,路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论治后予中药汤剂口服,针灸,穴位敷贴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NIHHS评分及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
结果:路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进入
中医临床路径的脑梗死病人通过增加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汤剂口服、针灸、穴位
敷贴等,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疗效判断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308-02
临床路径是由医院内不同专家,根据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的临床干预需求,制
定的一种大家认可的治疗模式,临床路径在国外医院管理中对医疗费用和住院时
间的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本院从2012年开始实施符合条件的急性脑
梗死病人进入中医临床路径。
本文共总结了2009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丹阳
市中医院脑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
6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与路径组,传统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46~85之间,路径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在47~84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
别等一般资料无比较差异。
在实施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后,对其进行评价,现报告
如下。
1.临床资料
1.1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病期属于急性期。
发病7天以内,住院时
间在14天左右。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
医治疗。
1.2 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
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3 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1.4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
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
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血糖,脑保护、防治并发症等治疗。
路径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1年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中风的临床路径治疗[2],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予口
服中药。
同时给予中医特色疗法:药物敷贴疗法和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材料选用
上海天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红外穴位敷贴。
针灸治疗由针灸科医师治疗,选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太冲等,具体根据患
者病情辩证施治。
3.疗效判断
3.1 治疗前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HS)(主要是患者
意识水平,眼球运动,凝视,视野,面瘫,上肢,下肢肌力,共济,肢体感觉,
语言,构音障碍,忽视)变化进行评定及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3] 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根据中风的临床常见症
状如头晕目眩、头痛、颈项强急、肢体麻木等分为轻、中、重度,分别记为(3分,6分,9分)治疗前后进行累计对比,采用总积分和积分比法来评价疗效。
积分比=(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70%≤积分比
<100%;有效:30%≤积分比<70%;无效:积分比<30%。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x-±s,n=30)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路径组 5.80±4.965 1.97±2.109*#
对照组 6.42±4.109 5.27±3.70*
注:经t检验,与本组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t=6.139,
P=0.000<0.05),(对照组t=6.746,P=0.000<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
组比较,(t=-2.193,P=0.033<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分比较结果(x-±s,n=30)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路径组 13.90±7.535 8.70±5.127*#
对照组 17.20±6.048 7.70±4.9*
注:经t检验,与本组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9.355,
P=0.000<0.05),(对照组t=10.304,P=0.000<0.05);两组间比较,#对照组与
对照组比较,(t=-2.325,P=0.024<0.05)。
表3:治疗后总体疗效评定
分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例) (例) (例) (例) (例) /(%)
路径组 1 6 21 2 28(93.3)#
对照组 0 1 17 12 18(60.0)
注:经Wilcoxon检验,#代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Z=-2.897,P=0.004<0.05)。
4.讨论
中风病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临
床上有不同的证候。
临床常见本病有中经络、中脏腑、脱闭之分、多发于中老年人。
以中经络常见。
中风病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机在心脑,与肝
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痰,气,淤,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中
经络的治疗原则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4]临床路径是医务人员针对某
一病种所制定的最合理、最优质、最高效的诊治计划。
临床路径与传统的医疗模
式相比,具有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的优势。
[5]
本组进入中医临床路径的脑梗死病人通过增加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汤剂口服、针灸、穴位敷贴等,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准
确的辨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型
也不尽相同,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其使用也应以准确辨证为前提。
风痰
阻络为最主要的证型。
中医药治疗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治疗,药以半夏,橘红,
丹参,桃仁,川芎,茯苓,天麻,当归,红花为主,方中半夏,茯苓,橘红健脾
化痰,丹参,桃仁,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天麻平肝潜阳,配以针灸,运用针刺疗法配合方药具有熄风化痰通络之功效,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是出血性
中风只要证属风痰瘀阻者临床上均可使用。
对中风病所见的中医证候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等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能显著加快上述
证候的恢复。
[6]阴虚风动为另一常见证型,治疗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主,药以
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羌活,独活,秦艽,豨莶草,为主。
本临床路径将常用中成药根据功效进行分类,并要求辨证用药,确保药物
疗效。
中医特色疗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及中医穴位敷贴法,具有简单、有效等优势,但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在临床治疗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有很
大的应用及推广价值,但仍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本研究未能进一步完成
比如能否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这关系到以后是否能更好的在临床上进一
步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的问题。
希望我们以后的研究能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2.中华医院管理杂
志,2002IS(9):51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03-09.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06-307.
[5] 陈炜,季国忠,浦福兴,等.临床路径对某医院5个病种住院天数和住院
费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3,14(7):23-25.
[6] 章小平针药配合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2月第2卷第2期·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