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想象:激活古诗词教学“一池春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春芳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所涉及的景色风物、人情世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差距,学生在理解上便存在很多障碍,难以体会感知,古诗词教学很多时候都成了教师的“一家言”,“满堂灌”,显得枯燥而乏味。
其实,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跳跃性强,若有若无的形象与富有哲理的意蕴尤其适合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再造想象,从而感受其艺术的生命力。
这里的再造想象,具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象)和感受,并根据作者的言语描述,通过重组这些表象,把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再现出来。
这个画面越清晰,读者的领悟就越深入。
教师若能通过以下或更多策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就能够重构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激活古诗词教学的“一池春水”。
一、对话文本语言,在诵读中营造想象空间
阅读中的再造想象是由文本语言的描述引起的,它引领学生主动走入文本,充分自主地读,品味语言,真情对话,把文本语言材料还原成灵动的生命,创造出新的形象。
如被誉为“‘花间’第一流”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句话连用七个叠音词,且以齿音为主,节奏密集,抑扬婉转,情感步步深沉,通过反复诵读,词人凄清苦楚的情感变得清晰,词人寂寞凄凉、孤独无依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头脑中想象开来。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直接碰撞,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穿插其中,齐读、散读、个别吟诵、音乐配诵、朗读比赛等方式都能让学生读出趣味,而要让学生在每一遍读书过程中都有所“得”,必须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同时教给读书的方法,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字里行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一次想象再造的过程。
重视诵读,就不会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生命的张力也会变得厚实许多。
二、丰富学生表象,为再造想象提供物质基础
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教师平时就应引导学生关心热爱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为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创设良好的条件。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引入其他诗词来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从而引导学生去再造想象,比如,教李煜的《相见欢》一词,要求学生朗读体会时,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学生总是读得很平,无法深入读出那份沉重,笔者便引导学生说,这个“在心头”是什么滋味呢?学生说是愁绪,很沉痛、很郁闷、很压抑。
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象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分量,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于是就在“在心头”三个字上重起来,对这首词的理解也不再是割裂和抽象的了。
对于这首《相见欢》中“月”和“梧桐”两个意象,笔者还引入了一些其他的诗,它们运用了和这首词同样的意象,这便让学生在阅读当中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些意象对于李煜词的情意是如何浸润的。
因而在古诗词阅读中,学生储备的表象越丰富,生活的积累越鲜活,已有的认知经验越厚实,学生的再造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同文本语言材料碰撞后的画面就越精彩,认识的形象就越饱满而个性,语言外化的物象就越生动,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也会更深广,从而课堂教学的生命张力就越强大,学生阅读欣赏的智慧也会更激活。
三、借助适宜媒介,使再造想象深入开展
品味语言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方法,但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描述对象或表象经验完全陌生时,就不能单凭语言刺激去调动思维,而需要借助相宜的辅助手段。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多媒体引入画面、乐曲,补充语言符号刺激的不足,扩大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再造想象力的开展。
在教学李白《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时,笔者选用了与该
诗诗意相符的古筝音乐《送别》,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
这样的例子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相当多见,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运用比较勾连,令再造想象贯通神韵
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从内容或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量的阅读、比较,也会让古诗词教学洋溢出鲜活的魅力。
对古诗词进行重新组合,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找出所比较文章的异同,可以从思想感情、写作内容、结构层次、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如杜甫的《春望》和《望岳>两首诗,同是用了寓情与景的写法,且都有对偶的修辞,但在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再造想象的积极性,希望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从而使诗歌知识得到引申与拓宽。
这样的阅读、比较,把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情思和想象,贯通神韵。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力能走多远,他的鉴赏疆域就有多大,教师应善于根据所授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再造想象,并使之贯穿于整个课堂,这样,中学古诗词的教学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活力,学生语文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