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三全育人”途径探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过程存在间 断。劳动教育是一项持久性教育,可以说,从启蒙 教育开始,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劳动教育的沁润。 但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却存在着育人过程的间 断。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中仅仅被理解为一门理 论课程或是实践体验,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或是 劳动实践来完成劳动教育任务。这样一种短暂性 的劳动育人过程显然偏离了劳动教育所要求的持 久性和全过程的育人方向。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育 人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全 过程,沁润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 高等教育阶段从进入校门到毕业,能够全程受到 劳动教育的感知、感化和感动。
第三,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方位尚不全 面。“三全育 人 ”中 的 全 方 位 育 人 是 指 通 过 综 合 各方面的教育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马克思主 义认为,劳动创造人,劳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 面面。对于劳动教育来讲,承载劳动教育的载体 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高校劳动教育应该综合思想 政治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社会实践与实 习平台、学校服务与管理平台等多种教育载体,进 行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但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 大多采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教 学,对于利用其他平台和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还缺 乏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这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 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三全育人”途径探索
崔增辉
(四川大学 马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摘要]高校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一环,“三全育人”又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理念指导,二者同向 共融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还存在育人主体缺失、育人过程间断以及育人方位不健全等现实 困境,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高校劳动教育思路的固化、地位的矮化和成效的隐性化。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 要推进全员育人,充实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队伍;落实全过程育人,整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过程体系;深化全方位育 人,盘活高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资源,进而构建起高校劳动教育“三全育人”的新格局,为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劲动力。
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及实践当中。但是,就当前 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 更多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身上。思政课教师对于劳 动教育的培育集中体现在对劳动理念和劳动价值 的 传 授 上,缺 乏 对 劳 动 实 践 及 劳 动 技 能 的 培 养。 因此,对于具有综合属性的劳动教育来讲,仅仅依 靠高校思政教师来承担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 多的育人主体参与进来,例如各类专业课程教师、 辅导员队伍、行政管理岗位教师等等。吸收更多 育人主体,按照各自学科及其岗位属性,将劳动教 育贯穿其中,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
(二)高校劳 动 教 育 是 “三 全 育 人 ”的 关 键 一 环
“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个教
育体系。它涵盖了教育教学行为的全方面,需要 贯 彻 到 高 等 教 育 体 系 之 中 开 展 实 践、发 挥 效 用。 同时,其自身内涵中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 指向也必然要求其以高等教育体系为载体,充分 施展这一理念及体系的伟力。高校劳动教育作为 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在落实“三全育人”理 念、推进其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汲 取 “三 全 育 人”理 念 的 整 体 性 特 质。“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全”,它涵盖了教育教 学中的主体客体、前后环节以及方位体系,形成了 有机统一的育人整体,进而达到育人的整体功能 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目的。在高校劳动教育中, 劳动观念与理想的树立、劳动理论与实践的培养、 劳动素养与技能的锻造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 标,必须统筹推进。缺失其中任何一环,高校劳动 教育的成效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劳动教育 应当将“三 全 育 人 ”理 念 的 整 体 性 特 质 厚 植 到 教 育教学之中,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整体育人 方略出发,擘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蓝图。
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 在 全 国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会 议 上 强
调,高校必须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 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 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 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 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是贯彻 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同时,“三全育人” 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理念指导。二者共 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培育 时代新人中双向互动、交相辉映,共同推进新时代 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劳动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1)03-0152-05
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 育人”)作为 新 时 代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重 要 指 针,贯穿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高校 劳动教育更是其中的 关 键 一 环。习 近 平 指 出: “我们要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进 而 建 成 富 强 民 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 靠广大青年。”[1]“三个必须”充分指明了高校劳 动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整体 现状,亟待将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厚 植到高校劳 动 教 育 体 系 之 中。 以 “三 全 育 人 ”的 教育 理 念 剖 视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问 题 与 不 足,用 “三全育人 ”的 育 人 方 式 开 创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新 局面,有利于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德智体
另一方面,吸收“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合性特 质。“三全育人 ”的 关 键 在 “融 ”,它 将 培 育 者、培 育过程和培育方位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衔接 有序、机理顺畅、协调融洽的培育体系。高校劳动 教育同样离不开对育人者、育人过程以及育人方 位的正确把握与高度融合。培育者与被培育者之 间、培育内容与培育形式之间、培育方位与培育体 系之间等涉及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必须高 度融合。任何要素同整体之间存在隔阂或间隙, 都将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效果。因此,高校 劳动教育应 当 将 “三 全 育 人 ”理 念 的 融 合 性 特 质 培植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使要素与要素之 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协调融洽,进而形成系统 完备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一)“三全育人”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指 导理念
[收稿日期]2021-03-14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2021年度四川大学青年研究课题(青马专项)“‘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研究”(项目编号:2020QNKT(QM)03)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崔增辉(1996-),男,河南博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全育人”的 本 质 在 于 培 养 德 智 体 美 劳 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劳动 教育发挥 着 “以 劳 树 德,以 劳 增 智,以 劳 强 体,以 劳育美,以劳创新”[3]的关键作用。以劳树德,彰 显育人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明晰人之为人 的根本意义,而人的根本又在于劳动创造。因此, 通过劳动教育使人达到知其根、固其本的德化作 用,能够充分彰显育人的本质。以劳增智,展现育 人价值。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增长智慧,而 智慧的增长又必须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因此,通 过劳动教 育 使 人 增 智 明 智,使 人 通 晓 “一 勤 天 下 无难事”的 道 理,能 够 充 分 展 现 育 人 的 价 值。 以 劳强体,凸显育人效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前提和保障是教育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 质,而劳动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受教育 者从事体力劳动的意愿,在劳动中增强体质、磨炼 意志。以劳育美,体现育人情怀。教育的终极关 怀体现在人能够用美学伦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使整个社会充满爱。劳动教育内容中不乏美丽劳 动说、幸福劳动说等理念,不断以这些理念沁润人 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才能充分体现以劳育美 的人文情怀。总体而言,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 发挥着至 关 重 要 的 串 联 作 用,是 创 新 构 建 “三 全 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及原因
以“三全 育 人 ”理 念 来 透 视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是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提 质 增 效、推 进 德 智 体 美 劳 五 育 并 举 的 有 利 方 式。 通过精准把握和分析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中全员、 全过程和全方位要素,查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短 板,才能够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同向互融 “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同向同行,互融 共生。“三全 育 人 ”与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在 目 标 和 宗 旨上具有高度的同向性。二者的共同目标就是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育人形态上,二 者可谓是 互 融 共 生。 “三 全 育 人 ”从 宏 观 上 为 高 校劳动教育指明前进方向,高校劳动教育从微观 上为“三全育人”积淀发展力量。
另一方 面,以 育 人 形 态 为 基 础,互 融 共 生。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属于宏观 育 人 形 态 的 一 种,贯 穿 于 高 等 教 育 的 方 方 面 面。 在高等教 育 体 系 中,劳 动 教 育 自 觉 贯 彻 落 实 “三 全育人”的 理 念 是 推 进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应 有 之 义。同时,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微观育 人形态,以其具体的育人方式体现了“三全育人” 的理念要求,为“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提供重要 支撑。因此,“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以育人 形态为基础,通过宏微结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的方式,在互融共生中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54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
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同向同行。习近 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 “贯穿基 础 教 育、职 业 教 育、高 等 教 育 各 领 域,学 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 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 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由此可见,无论是“三全 育人”的 根 本 出 发 点,抑 或 是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源 头开拔点,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 标。以此为共 同 航 标 的 “三 全 育 人 ”与 高 校 劳 动 教育具有同向同行的本质,共同承载着培育能够 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
第 3期 崔增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三全育人”途径探索
15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世界及其历 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所在。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凝聚“劳动 最光荣、劳 动 最 崇 高、劳 动 最 伟 大、劳 动 最 美 丽 ” 的理念,对于处在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来说尤为重 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 感化青年学子践行“四最”劳动理念,是新时代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劳动教育应 该承担起 主 体 责 任。 “三 全 育 人 ”作 为 新 时 代 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抓手,以其特有的整体性和 融合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时代新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 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三全育人”理 念来透视和剖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发现仍 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一,当 前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育 人 主 体 缺 失。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教育体系 中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形态。形成合力育人的关 键在于各类学科的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将劳动
第三,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方位尚不全 面。“三全育 人 ”中 的 全 方 位 育 人 是 指 通 过 综 合 各方面的教育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马克思主 义认为,劳动创造人,劳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 面面。对于劳动教育来讲,承载劳动教育的载体 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高校劳动教育应该综合思想 政治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社会实践与实 习平台、学校服务与管理平台等多种教育载体,进 行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但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 大多采用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教 学,对于利用其他平台和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还缺 乏深层次的探索和尝试。这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 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三全育人”途径探索
崔增辉
(四川大学 马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摘要]高校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一环,“三全育人”又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理念指导,二者同向 共融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还存在育人主体缺失、育人过程间断以及育人方位不健全等现实 困境,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高校劳动教育思路的固化、地位的矮化和成效的隐性化。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 要推进全员育人,充实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队伍;落实全过程育人,整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过程体系;深化全方位育 人,盘活高校劳动教育的综合资源,进而构建起高校劳动教育“三全育人”的新格局,为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劲动力。
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及实践当中。但是,就当前 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 更多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身上。思政课教师对于劳 动教育的培育集中体现在对劳动理念和劳动价值 的 传 授 上,缺 乏 对 劳 动 实 践 及 劳 动 技 能 的 培 养。 因此,对于具有综合属性的劳动教育来讲,仅仅依 靠高校思政教师来承担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 多的育人主体参与进来,例如各类专业课程教师、 辅导员队伍、行政管理岗位教师等等。吸收更多 育人主体,按照各自学科及其岗位属性,将劳动教 育贯穿其中,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全员育人。
(二)高校劳 动 教 育 是 “三 全 育 人 ”的 关 键 一 环
“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个教
育体系。它涵盖了教育教学行为的全方面,需要 贯 彻 到 高 等 教 育 体 系 之 中 开 展 实 践、发 挥 效 用。 同时,其自身内涵中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 指向也必然要求其以高等教育体系为载体,充分 施展这一理念及体系的伟力。高校劳动教育作为 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在落实“三全育人”理 念、推进其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汲 取 “三 全 育 人”理 念 的 整 体 性 特 质。“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全”,它涵盖了教育教 学中的主体客体、前后环节以及方位体系,形成了 有机统一的育人整体,进而达到育人的整体功能 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目的。在高校劳动教育中, 劳动观念与理想的树立、劳动理论与实践的培养、 劳动素养与技能的锻造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 标,必须统筹推进。缺失其中任何一环,高校劳动 教育的成效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高校劳动教育 应当将“三 全 育 人 ”理 念 的 整 体 性 特 质 厚 植 到 教 育教学之中,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整体育人 方略出发,擘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蓝图。
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 在 全 国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会 议 上 强
调,高校必须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 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 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 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 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是贯彻 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同时,“三全育人” 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理念指导。二者共 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培育 时代新人中双向互动、交相辉映,共同推进新时代 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劳动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21)03-0152-05
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 育人”)作为 新 时 代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重 要 指 针,贯穿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高校 劳动教育更是其中的 关 键 一 环。习 近 平 指 出: “我们要 全 面 建 成 小 康 社 会,进 而 建 成 富 强 民 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 靠广大青年。”[1]“三个必须”充分指明了高校劳 动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整体 现状,亟待将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厚 植到高校劳 动 教 育 体 系 之 中。 以 “三 全 育 人 ”的 教育 理 念 剖 视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问 题 与 不 足,用 “三全育人 ”的 育 人 方 式 开 创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新 局面,有利于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德智体
另一方面,吸收“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合性特 质。“三全育人 ”的 关 键 在 “融 ”,它 将 培 育 者、培 育过程和培育方位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衔接 有序、机理顺畅、协调融洽的培育体系。高校劳动 教育同样离不开对育人者、育人过程以及育人方 位的正确把握与高度融合。培育者与被培育者之 间、培育内容与培育形式之间、培育方位与培育体 系之间等涉及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必须高 度融合。任何要素同整体之间存在隔阂或间隙, 都将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总体效果。因此,高校 劳动教育应 当 将 “三 全 育 人 ”理 念 的 融 合 性 特 质 培植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使要素与要素之 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协调融洽,进而形成系统 完备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一)“三全育人”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指 导理念
[收稿日期]2021-03-14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2021年度四川大学青年研究课题(青马专项)“‘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研究”(项目编号:2020QNKT(QM)03)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崔增辉(1996-),男,河南博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全育人”的 本 质 在 于 培 养 德 智 体 美 劳 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劳动 教育发挥 着 “以 劳 树 德,以 劳 增 智,以 劳 强 体,以 劳育美,以劳创新”[3]的关键作用。以劳树德,彰 显育人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明晰人之为人 的根本意义,而人的根本又在于劳动创造。因此, 通过劳动教育使人达到知其根、固其本的德化作 用,能够充分彰显育人的本质。以劳增智,展现育 人价值。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增长智慧,而 智慧的增长又必须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因此,通 过劳动教 育 使 人 增 智 明 智,使 人 通 晓 “一 勤 天 下 无难事”的 道 理,能 够 充 分 展 现 育 人 的 价 值。 以 劳强体,凸显育人效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前提和保障是教育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 质,而劳动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受教育 者从事体力劳动的意愿,在劳动中增强体质、磨炼 意志。以劳育美,体现育人情怀。教育的终极关 怀体现在人能够用美学伦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使整个社会充满爱。劳动教育内容中不乏美丽劳 动说、幸福劳动说等理念,不断以这些理念沁润人 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才能充分体现以劳育美 的人文情怀。总体而言,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 发挥着至 关 重 要 的 串 联 作 用,是 创 新 构 建 “三 全 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及原因
以“三全 育 人 ”理 念 来 透 视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是促进高校劳动教育提 质 增 效、推 进 德 智 体 美 劳 五 育 并 举 的 有 利 方 式。 通过精准把握和分析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中全员、 全过程和全方位要素,查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短 板,才能够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三)“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同向互融 “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同向同行,互融 共生。“三全 育 人 ”与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在 目 标 和 宗 旨上具有高度的同向性。二者的共同目标就是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育人形态上,二 者可谓是 互 融 共 生。 “三 全 育 人 ”从 宏 观 上 为 高 校劳动教育指明前进方向,高校劳动教育从微观 上为“三全育人”积淀发展力量。
另一方 面,以 育 人 形 态 为 基 础,互 融 共 生。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属于宏观 育 人 形 态 的 一 种,贯 穿 于 高 等 教 育 的 方 方 面 面。 在高等教 育 体 系 中,劳 动 教 育 自 觉 贯 彻 落 实 “三 全育人”的 理 念 是 推 进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应 有 之 义。同时,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微观育 人形态,以其具体的育人方式体现了“三全育人” 的理念要求,为“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提供重要 支撑。因此,“三全育人”与高校劳动教育以育人 形态为基础,通过宏微结合、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的方式,在互融共生中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54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
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同向同行。习近 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 “贯穿基 础 教 育、职 业 教 育、高 等 教 育 各 领 域,学 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 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 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由此可见,无论是“三全 育人”的 根 本 出 发 点,抑 或 是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源 头开拔点,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 标。以此为共 同 航 标 的 “三 全 育 人 ”与 高 校 劳 动 教育具有同向同行的本质,共同承载着培育能够 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
第 3期 崔增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三全育人”途径探索
15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世界及其历 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所在。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凝聚“劳动 最光荣、劳 动 最 崇 高、劳 动 最 伟 大、劳 动 最 美 丽 ” 的理念,对于处在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来说尤为重 要。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 感化青年学子践行“四最”劳动理念,是新时代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劳动教育应 该承担起 主 体 责 任。 “三 全 育 人 ”作 为 新 时 代 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抓手,以其特有的整体性和 融合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时代新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 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三全育人”理 念来透视和剖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发现仍 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一,当 前 高 校 劳 动 教 育 的 育 人 主 体 缺 失。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教育体系 中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形态。形成合力育人的关 键在于各类学科的育人主体的共同参与,将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