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问诊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
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
发有 定时
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 多汗等症 意义:常见于疟疾
病机:由于疟 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
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
争则热。
第十六页,共35页。
(四)问寒热的意义 1.辨别疾病的性质 2.辩疾病的外感、内伤
寒热骤作或齐作、手足背热甚于手足 心热.背部热甚于腹部热---外感 寒热慢作或不齐作、手足心热甚于手 足背热、腹部热甚于背部热---内伤 3.辨邪正的消长 寒热皆重---邪正俱盛 寒热皆轻---邪轻正不足 寒重热轻---邪重正衰
证型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气血亏虚,
痰湿内阻
肾虚精亏
瘀血阻滞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三)心悸
【概念】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心悸包括怔忡与惊
悸,多是心与心神病变的反映。因受惊而致心悸,或 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 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怔忡
多由心悸发展而来,病情较心悸为重。
第二十七页,共35页。
各类头晕归类分析表
临床表现 头晕而胀,口苦, 易怒、脉弦数 头晕面白,神疲乏 力,舌淡脉弱者 头晕而重,如物缠 裹,痰多苔腻者 头晕耳鸣,腰酸遗 精者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
病因病机
肝火上炎,肝阳 上亢,脑神被扰
气血亏虚脑失充 养
痰湿内阻,清阳 不升
肾虚精亏,髓海 失养
瘀血阻滞,脑络 不通
疼痛的性质【表2 】
性质 酸痛
绞痛
空痛 隐痛 走窜痛 固定痛 掣痛
特点 疼痛兼有酸软 感
痛势剧烈,如 刀绞割
疼痛兼有空虚 感 疼痛可忍,但 绵绵不休 疼痛部位游走 不定 疼痛部位固定 不移 抽掣牵引作痛
临床意义 湿邪侵袭肌肉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有形实邪阻闭或寒邪 凝滞气机
气血精髓亏虚
多属虚证
气滞或风湿痹痛
愈。
。
第十五页,共35页。
概念: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
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
特征。
寒
热
意义:见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往 来
发无
病机: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 邪正相争,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
定时 正 胜 则 发 热 , 所 以 恶 寒 与 发 热
分
交替发作。
第三章 问诊
第一页,共35页。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问诊的概念: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 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问诊的意义:
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 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张景岳 以问诊为 “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第二页,共35页。
问诊方法:
1.重视主诉,善于围绕主诉内容进行询问。
(麻黄、羌活)
头 阳明经:前额头痛,常连及眉棱骨(葛根、白芷) 痛 少阳经:太阳穴周围疼痛或偏头痛(柴胡、黄芩)
厥 阴肝经:头顶痛常连及头角(川芎、吴茱萸)
胸 心的病变
痛 肺的病变
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痰湿阻滞,闭阻胸阳 气阴两虚,心脉失养 肺阴虚、肺热、肺痈 风热犯肺等
病理机制
头为诸阳 之会,三 阳经直接 上行头面 足厥阴肝 经亦上通 巅顶
【问心悸的要点】心悸的轻重、特点及兼证。 【临床意义】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心胆气虚,突受惊吓; ➢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 心气、心阳亏虚,鼓动乏力;
➢ 心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 心脉痹阻,血行不畅; ➢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等。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三)心悸
【惊悸与怔忡的比较鉴别】:见表
一、问寒热
(二)寒热形成的机理
感受寒邪 寒为阴邪 阴盛则寒 寒
阳虚生外寒
畏寒
恶寒
热为阳邪
感受热邪 热
阴虚生内热
阳盛则热
发热
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胜衰的重要依据
第八页,共35页。
如 张景岳所云:“阴阳不 可见,寒热见之。”
第九页,共35页。
(三)问寒热的内容 恶寒发热
临床常见 寒热症状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
第十四页,共35页。
常见有气虚发热---- 长期微热,劳累更甚 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
言、自汗等气虚症状。
血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 晕,舌淡脉细等血虚症状。
阴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 热等阴虚症状。
气阴两虚----- 小儿夏季热,兼烦渴、多 尿、无汗等症状。至秋凉自
周身 头身、腰背、四肢均觉 痛 疼痛,虚实均可导致
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
久病周身疼痛,多属虚症,由气血亏虚, 经脉失养而致
第二十四页,共35页。
(五)问疼痛的意义
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疼痛发作的久暂.休止 时间及喜恶.可以明确: 1. 病变所在脏腑经络.
2. 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如果
疼痛发作快.来势急.持续时间长.拒按.喜凉---实
第十七页,共35页。
二问疼痛
(一)疼痛的含义 疼痛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所引起
的一种病理反应.产生了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 叫“痛”.同时伴有一种酸感叫“疼”. (二)问疼痛 的要点:
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
第十八页,共35页。
(三)疼痛形成的机理
感受外邪
阻滞脏腑经络
因实致痛 气滞血瘀
痰浊凝滞
更甚
分型 潮热
日晡潮热: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 甚,又称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 稍久 即感灼手),午后热甚(见于湿温病)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 觉(见于阴虚证或瘀血久积,郁而发热);
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之间
第六页,共35页。
一、 问寒热
(一)寒热的含义:
寒 恶风:病人遇风则冷,避之可缓者
病人自觉 怕冷感觉
恶寒:病人有怕冷的感觉,虽复衣 加被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战:恶寒而战栗
畏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但复加
衣被近火取暖能解其寒
发热感觉
病人体温升高
体温正常,病人自觉全身 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第七页,共35页。
第三页,共35页。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婚姻、通讯 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 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述者不是本 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家族史
第四页,共35页。
主诉: 1.主诉的概念
主诉为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 征,及其持续时间。主诉应用一、二句话 加以概括,并同时注明主诉自发生到就诊 的时间,如“咽痛、高热2天”,“恶寒、 发热、咳嗽、右胸痛3天","活动后心慌气 短2年,下肢水肿2周余"。
《伤寒论》第3条说: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 恶寒……”,指恶寒是发热的前奏,外邪侵袭肌表,无论自
觉发热与否,恶寒为必有之症 “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 证” 。但是有的里热证也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如:疮疡、
瘟疫等。
第十二页,共35页。
【概念】病人只感觉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
但 寒
病人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 以缓解。
闪瘀血等
背部有足太阳膀胱经、 背痛 督脉所过,背痛常与上
述经脉有关
腰为肾之府
背痛不可俯者,多因督脉损伤 背痛连项,常为风寒客于太阳经脉
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常见于痹症,多由风
四肢 痛
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 因湿热蕴结,阻滞气血, 或脾胃虚损所致。
寒湿邪所致 四肢酸软乏力,多为脾胃虚损
独见足跟或膝疼痛者,多为肾虚
闭塞气机使气血
食滞虫积
运行不畅
气虚不足
因虚致痛 阴精亏损
脏腑经络失养
不通 则痛
不荣则痛
第十九页,共35页。
(四)问疼痛的内容 1.疼痛的性质【表1 】
性 质
特
点
临床意义
病变部位
胀 痛
疼痛兼有胀感
气滞
胸胁脘腹
刺 痛
疼痛如针刺
瘀血
胸胁脘腹 部位刺痛
冷 痛
疼痛有冷感喜 暖
寒凝(实)或阳虚
腰脊脘腹 四肢关节
第三十页,共35页。
五. 问睡 眠
【概述】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 律性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 生理活动。睡眠的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
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
不 【形成机理】:
热 感受寒邪较 重,阳气被遏,
皮毛失煦(新病恶寒)
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 (久病畏寒)
里实寒证 里寒证
里虚寒证
第十三页,共35页。
概念: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
壮热:概念: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
但
恶 寒反恶热 意义: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
热
病气分阶段
不
寒
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
胸在上焦, 内藏心肺
第二十二页,共35页。
疼痛的部位【表2 】
部 位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病理机制
胁 痛
肝胆经病变:肝气郁结 、肝胆湿热、 肝 郁 化 火 、 气 滞 血 瘀 、 饮 停 胁 肝胆居胁下 下等
胃 脘 痛
胃的病变:胃瘀血、胃热、胃寒、食 滞胃脘、肝气犯胃均可引发胃脘 疼痛
胃居中焦、肝 气横逆犯胃
寒热往来
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轻而恶风 发热重恶寒轻 新病恶寒 久病恶寒
壮热 潮热 微热 寒热往来无定时
寒热往来有定时
第十页,共35页。
【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体温升高
【意义】见于外感表证。
【形成机理】卫阳被遏恶 寒外邪 侵袭 肌表 肌表失煦
腠理闭塞卫
恶寒
发
阳不得宣泄
热 正气
邪正抗争
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感寒)
多因血瘀、寒湿阻滞 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常见病变部位 鉴别
“真心痛”,结 石引起的上腹 痛,胃脘痛 常见于头部或 小腹部等 常见于头、胸、 脘、腹等 胸胁脘腹或四 肢关节疼痛 胸胁脘腹四肢 关节 多与肝病有关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2.疼痛的部位【表1 】
部 位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太阳经:头项强痛、头痛连及项背、颈项不利
临床特征 持续时间 病情轻重 联系
心悸: 病人自 觉心跳 不安,不 能自主
惊 心悸而惊, 悸 恐惧不安
心跳剧烈, 怔 自觉上至 忡 心胸,下至 脐腹悸动 (chong)
不安
多时发时 止
持续时间 较长
全身情况 较好,病情 较轻
全身情况 较差
心悸包括 怔忡与惊 悸,怔忡 多由心悸 发展而来, 病情较心 悸为重
2.主诉三要素 疾病部位、病变性质 与自发病至就诊的时间(部位、性质、时 间)称为主诉三要素。
第五页,共35页。
第三节 问现在症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经验基 础上,编写了<<十问篇>>,清代医家陈修 园将其修改成<<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 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 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 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分型】 发热轻而恶风---太阳中风证(感风邪) 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 )
第十一页,共35页。
决定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的因素 1.感受病邪的性质 2.感邪的轻重 3.邪正的盛衰 一般情况,感邪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 则寒热俱重;邪正俱盛,则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 恶寒重而发热轻。
恶寒与发热并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恶寒一症, 尤为诊断表证所必须
灼 疼痛有灼热感 多属于热证:火邪窜
痛 而喜凉
络,阴虚阳庀
重 痛
疼痛兼有沉重 感
湿盛(湿邪阻滞经脉, 气机不畅)
头部四肢 腰部以及 全身
酸 疼痛兼有酸软 湿邪侵袭肌肉关节,
痛感
气血运行不畅
相关鉴别 头目胀痛,多因 肝火上炎或肝阳 上亢
头重痛亦可因肝 阳上亢,气血上 壅所致 腰膝酸痛多属肾 虚
第二十页,共35页。
2.环境要安静适宜、态度既要严肃又要和蔼可亲、
3.不用医学术语询问、避免资料片面失真、 4.绝不可凭个人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人,以免影 响正确的诊断。
5.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6.若遇疑难病证,切忌在病人面前有惊讶、焦虑、悲观 的表情或语言,以免给病人带来不良剌激,加重病情。
,
证.热证.
疼痛发作幔.来势缓.痛有休止.喜按.喜热--- 虚证
寒证.
3. 有助于分辨疾病的原因.
头紧痛---外感寒邪
头重痛---外感湿邪
第二十五页,共35页。
四 问头身胸腹 主要内容:
头晕 胸闷
心悸 其他:脘痞(pi)、腹胀、身重、麻木
第二十六页,共35页。
(一 )头晕 【概念】病人自觉头脑晕转,轻者闭目 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 不能站立的症状。 【问头晕的要点】:注意询问引发或加重 头晕的因素及兼证。 【各类“头晕”的临床意义】:详见下页
大腹痛:脾胃病变
腹 痛
小腹痛:大肠、膀胱、胞宫等病, 寒、热、气、
如湿热下注、瘀血阻滞等
血、食、石、
少腹痛:多指小腹两侧之疼痛,多 虫阻滞气机
属肝经病变 ,如寒滞肝脉
第二十三页,共35页。
疼痛的部位【表3 】
疼痛 部位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病理机制
肾的病变:如肾阴虚,
腰痛
肾阳虚;或肾虚,复受 风、寒、湿热之邪及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