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厦门外来员工子弟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厦门外来员工子弟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
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梁代萧统编《文选》。
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恕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节选白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材料二: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史通》。
他很讲究“识”。
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器识,就是心胸开闼,目光远大。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在“器识”上下功夫,
第二条,你要写好小说,必须要有“孤愤”。
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
“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
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
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
其实我们不能固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
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
要讲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
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是非、善恶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
(节选自吴组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材料三: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
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史
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
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
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提出了小说创作“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主张。
B.进入唐代,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
C.话本小说兴起于宋代,由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加工而成,二者风格大致相同。
D.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偏重于以描绘人物为目的,而不再重视情节,用情节来吸引人了。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讲究真实,要真实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就能写出真实的文学作品。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C.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外国小说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注重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井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一书最初同历史归于一类,内容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有地理知识。
B.《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
C.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虽粗糙又不准确,但可以作为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变重要资料。
D.《史通》中“实录”的文学经验与陆机《文赋》中“妍媸毕露”的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4.请以《史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史记》是如何体现“实录”精神的。
5.结合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移的容器
朱以撒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多搬几次家也有好处,它和新鲜的周边环境、人事关联,会生出许多新的念头。
每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包括新空间的各种结构,和自己以前的感觉肯定有差别。
我搬到闽江边正是莺声已老的时节,江面上总是在清晨浮动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很氤氲的情调。
我不善水,却对水有着欣赏的兴致。
每日在水边行走,看白鹭一步一啄的闲适,觉得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
闽江水在流经我住的这一段似乎特别徐缓,使人不复有孔夫子的逝水之叹。
一些人春冬无辍,背着浮桶下水,向江心游去,让自己的体温融在寒冷的水温里。
由于水缓也就不容易获得什么戏剧性——日子平平常常就好了,戏剧性是给外人看的,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上风情万种地演,眉眼都是波澜,待她坐在后台喘气歇息,觉得这下才是真实的。
把楼盘建在江边肯定是开发商蓄谋已久的,而于入住者言,长久地拥有了一条江也是一种快慰。
譬如它的滋润,离江河很远的人是觉察不到的,滋润融在江边的空气里,无声地进入皮肤、器具。
滋润永远看不到,是感觉出来的,或者在抚摸时,指掌间触碰到了。
我往往会把一些宣纸钉在墙上退退火气,要写的时候取下来,抖一抖,它们柔软无骨,声响变得温和柔顺,不像先前哗啦哗啦地急切。
我说,我听到滋润潜入一张纸的每一条纤维里了。
几年后,我又搬了一次家。
那是在夕阳斜晖里,我看到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素心同调,彼此俯仰。
很快地,暮色下来,四处静谧,后来就看到头顶密集的星辰,心中便有一丝暗喜。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座山更显示出它的厚重和威严,尤其是草木朦胧其上,星点秋萤之火掠过,更是疑幻兼有。
山水如此地不同,水以长流为法,山以不动为宗,它们相同的地方只有一点,都是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天物,动者自动,静者自静,于人来说,都可深于托寄情思。
我房舍后边的山算不上奇崛,附和南方的清雅,平缓地隆起,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由于山的不动,四季过往,我看到的都是动的生命,飞动的、跃动的、蠕动的、摇动的,各逞其性。
尤其是草木中亿兆的虫豸,如此细微,也趁着自己适宜的节气,适时生适时长,完成一个短暂的轮回。
蔓草荒烟莫问浅深,自适其适也就最为佳好。
作为不动的山,失去的总是速度——一个人见到山,完全可以慢慢地欣赏的,尽管我相信山的自身每一日都在起着变化,但是面对它时,还真是浑然无觉。
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我对空间的要求大抵如此。
不断搬家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新空间有一种追求感,不会止于一处。
每个人的追求根据有许多差异,参照物更是大相径庭。
记得我买江边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进入杂乱泥泞的工地,我是见到江边的一株榕树,叶片青绿了无尘泥,树冠饱满力蕴其中,风来时,当风有声。
一株树在此时,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搬到山居前,满山的芦苇在风中拂动,优雅中的坚韧,一洗都市素有的凡近之气,也比舌吐莲花的促销介绍要远远胜出。
明代袁宏道曾经说:“物之传者必以质。
”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自然之物往往无声,但物之质的传递,会更真实不虚。
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居住空间成了人们的话题。
一些人对新空间的进入,使以往的住宅成了二手房。
那些祖宗留下来的宅院名曰老房子,住的功能消失了,欣赏的功能滋长了。
房子的种类多了,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有的彻底拆除,再也不见影踪;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
置于异地——每一个宅院都有自己的命运。
在人生的许多忧虑中,空间忧虑是长期存在的。
父亲曾说我们是从中原南迁到此的,这么大的跨度,为什么选择这里,可能是偶然,如我见到榕树或者见到芦苇,而后成了必然。
所谓诗意地栖息,就是不断出现寻觅的过程。
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也许要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停下来,守着不动。
适宜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如同时间没有尽头。
烟水芳草、浓荫匝地的南方啊,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来了,人和万物都在晶莹之中,又一次舒展。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白鹭、江水、芦苇、星辰、山等景物的特点与作者对所居之处的追求格调一致,物我相融。
B. 作者通过自然生命的“动”衬托山的“不动”,突出山的厚重威严、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特点。
C. 文章不吝笔墨地描写新居的环境,尤其是居住体验,这是作者对陌生环境进行意义探索的体现。
D. 末段前的文字对房子功能、种类和命运的分析,反映了城市大兴土木、老房子未得到保护的现实。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几处比喻运用得精巧自然,如“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
B. 文章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对江水的“滋润”特点进行了细腻而传神的描写,给人以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真切感。
C. 尾段说“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强调搬家次数之多,既呼应首段,又说明作者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
D. 文章围绕“搬家”这一生活常事进行描述,语言生动,联想丰富,既抒写了个体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
8. 作者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为什么对闽江边和山前这两处居家环境进行详写?请简要分析。
9. 本文标题“游移的容器”很吸引人,请你从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思
白先勇
华夫人将她那只左手伸了出去,觑起眼睛,自己观赏着,她左手的指甲已经修剔过了,尖尖的,晶莹闪亮,一把春葱似的雪白手指,玲珑地翘了起来,食指上套着一枚绿汪汪的翡翠环子。
“夫人,”女佣阿莲走进来报告道,“万大使夫人又打电话来催。
秦夫人、薛夫人都到了,请夫人马上到
万公馆去。
”
“这几个麻将精!”华夫人摇头笑叹道,款款地立起身,“天天都来捉我,真教她们缠的受不了。
”
华夫人走到花园里,一阵凉风迎面吹过来,把她的大衣都撩开了。
她赶忙将大衣扣子扣上,一面戴上她那副珠灰的丝手套。
园子里一道夕阳,斜铺在草坪上,那些朝鲜草草尖子已经泛着点点的黄斑,通到大门的那条石径上,几片落叶,给风吹得簌簌地在打转子。
华夫人在石径上走了几步,突然一阵冷香,袭到了她面上来,她回头望去,看见墙东一角,那一片“一捧雪”开得翻腾了起来,她不由得停下脚步,若有所思的迟疑了片刻,终于回头踅了过去。
她踱到那畦“一捧雪”眼前,俯下身,深深吸了一口气。
①那几十株齐腰的白菊花,一团团,一簇簇,都吐出拳头大的水晶球子来了,白茸茸的一片,真好像刚落下来的雪花一般,华夫人又凑近一朵大白菊,嗅了一下。
人家都说这就是台湾最上品的白菊花了,在新公园的花展还得过特别奖呢,只是太娇弱了些,去年种下去,差不多都枯死了,她叫花匠敷了一个春天的鸡毛灰,才活过来,倒没料到,一下子,竟开得这般繁盛起来了。
怪道上次万吕如珠来的时候,这些“一捧雪”刚打苞,她已经抱怨她:华夫人,你这些菊花真的那么尊贵吗?也舍不得送我们两枝插插盆。
华夫人掐下一枝并蒂的菊花,一对花苞子颤袅袅的迎风抖着,可是她知道万吕如珠最是个好虚面子,嘴上不饶人的女人,花苞子选小些给她,恐怕都要遭她哂笑一番呢。
华夫人跨进了那片花丛中,巡视了一番,她看到中央有一两棵花朵特别繁盛,她走向前去,用手把一些枝叶拨开,在那一片繁花覆盖着的下面,她赫然看见,②原来许多花苞子,已经腐烂死去,有的枯黑,上面发了白霉,吊在枝丫上,像是一只只烂馒头,有的刚委顿下来,花瓣都生了黄锈一般,一些烂苞子上,斑斑点点,爬满了菊虎,在啃啮着花心,黄浊的浆汁,不断的从花心流淌出来。
一阵风掠过,华夫人嗅到菊花的冷香中夹着一股刺鼻的花草腐烂后的腥臭,她心中微微一震,她仿佛记得,那几天,他房中也一径透着这股奇怪的腥香,她守在他床边,看着医生用条橡皮管子,插在他喉头上那个肿得发亮,乌黑的癌疽里,昼夜不停地在抽着脓水,他床头的几案上,那只白瓷胆瓶里,正插着三枝碗大一般的白菊花,那是她亲自到园里去采来插瓶的。
园里那百多株“一捧雪”都是栖霞山移来的名种,那年秋天,人都这样说,日本鬼子打跑了,阳澄湖的螃蟹也肥了,南京城的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
他带着他的军队,开进南京城的当天,街上那些老头子老太婆们又哭又笑,都在揩眼泪,一个城的爆竹声,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
她也笑得弯下了身去,对他说道:“欢迎将军,班师回朝——”他挽着她,他的披风吹得飘了起来,他的指挥刀,挂在他腰际,铮铮锵锵,闪亮的,一双带白铜刺的马靴踏得混响,挽着她,一同走进了园子里,他擎着一杯烧酒,敬到她唇边,满面笑容地低声唤道:“芸香——”③满园子里那百多株盛开的“一捧雪”,都在他身后招翻得像一顷白浪奔腾的雪海一般。
那年秋天,人人都说:连菊花也开得分外茂盛起来——“夫人,车子已经开出来了。
”
华夫人抬起头来,她看见老花匠黄有信正站在石径上,白眉白鬓,抖瑟的佝着背,手里执着一柄扫落叶的竹扫帚。
华夫人迟疑了一下,又随手掐下一枝菊花,才从花丛里跨了出来,往大门走去,一束白簇簇
的“一捧雪”拥在她胸前。
“黄有信——”华夫人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
“是,夫人。
”黄有信停下扫帚应道。
“你去把那些菊花修剪一下,有好些已经残掉了。
”
(有删改)
10.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一开始描写华夫人在家里修剔指甲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富家太太悠闲懒散而又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B. 女佣阿莲报告万大使夫人相邀打麻将的事情,在情节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为下文剪花时发现凋残腐败的菊花做铺垫。
C. 小说中的老花匠白眉白鬓,与雪白的菊花相互映衬,既写出自然界秋天的凄美景象,更暗示了人生秋天的悲凉。
D. 小说描写将军的形象,虽寥寥数笔,却非常生动,这主要得益于对肖像、神态、语言、景物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11. 华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 小说画线处三次细致地描写了菊花,每次的景象都不相同。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究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13. 对于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一项是()
A. 御,驾车的人。
B. 轻,轻视。
C. 避,逃避。
D. 归,归顺。
14. 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一项是()
A.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B.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C.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D. 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
饮酒(其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①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 ①班荆:在地上铺开荆条。
②行次:次序,辈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友携酒而来,宾主铺荆于地,欢饮松下,自然而又亲切,颇有隐逸的恬淡之趣。
B.父老也一同饮酒,既醉之后,大家更是随意言笑,忘乎所以,以至场面混乱失控。
C.全诗围绕“饮酒”二字展开,叙事中融情寓理,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浑然成篇。
D.诗歌语言自然而醇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有真趣,与《归园田居》风格类似。
16.作者说“酒中有深味”,他体会到了哪些“深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两句,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上翔,晚霞绚烂的秋日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
”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进亦忧”是指“:____________”,“退亦忧”是说“_________________。
”(4)《前赤壁赋》中洞箫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伤感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字是一则倡议书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够准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全体市民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野生动物,尽量拒绝食用野味,不近距离摸野生动物,不干扰野生动物休息。
万一发现非法捕猎、售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应立即向执法部门通报。
(1)把________________。
(2)把________________。
(3)把________________。
(4)把________________。
(5)把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②在提高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③但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出生普遍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
⑤厉行勤俭必须在青少年抓起。
⑥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活的感受、缺少节约观念,⑦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进劳动教育中,⑧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⑩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小说创作”错。
材料一说“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由此可知,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C项,“风格大致相同”错。
材料一说“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可见是“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
D项,“不再重视情节”错。
原文中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可见是“重视情节的特点保留了下来”。
故选B。
【2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