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认识并说明历史事物,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时空观念: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时期,培养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对历史进行详细审视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了解。
3.史料实证:鼓励学生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重现历史真实。
教学中应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4.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教师应通过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张。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科技的成就。
(二)教学难点
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评价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史料分析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明清时期的图片,如故宫、苏州园林、青花瓷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明清时期哪些方面的成就?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二)讲授新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教师展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史料,如《农政全书》的记载、地方志中的农业生产情况等,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②学生讨论并总结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新农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等);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③教师讲解新农作物引进的影响:丰富了农作物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的种植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
(2)手工业的发展
①教师展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史料,如《天工开物》的记载、各地的手工业生产情况等,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②学生讨论并总结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教师讲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表现: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佣关系。
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等。
(3)商业的发展
①教师展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史料,如《清明上河图》(明清版)、各地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等,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②学生讨论并总结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商业市镇的兴起;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等);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③教师讲解商帮的特点和影响:商帮具有地域性、家族性和行业性的特点。
商帮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商业文化的传播。
明至清中叶的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1)背景
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分析思想领域新变化的背景。
②学生讨论并总结思想领域新变化的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上,市民阶层的壮大。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黄宗羲
教师介绍黄宗羲的生平及著作《明夷待访录》,引导学生分析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学生讨论并总结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 取代“一家之法”;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教师讲解黄宗羲思想主张的影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顾炎武
教师介绍顾炎武的生平及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引导学生分析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学生讨论并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教师讲解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影响: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对后世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王夫之
教师介绍王夫之的生平及著作《船山遗书》,引导学生分析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学生讨论并总结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教师讲解王夫之思想主张的影响: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明至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科技
(1)小说
①教师介绍明清时期小说发展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印刷术的进步等。
②教师展示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和成就。
学生讨论并总结明清小说的特点和成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③教师讲解《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戏曲
①教师介绍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等。
②教师展示明清时期的著名戏曲,如昆曲、京剧等,引导学生分析明清戏曲的特点和成就。
学生讨论并总结明清戏曲的特点和成就:表演形式多样,唱腔优美;剧本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演员。
③教师讲解昆曲和京剧的艺术特色: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被称为“百戏之祖”,其唱腔婉转细腻,表演优美典雅。
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而形成的,具有唱腔优美、表演精湛、行当齐全等特点。
(3)科技
①教师介绍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背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扩大等。
②教师展示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引导学生分析明清科技的特点和成就。
学生讨论并总结明清科技的特点和成就:总结性强,注重实用;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整体上与西方科技相比逐渐落后。
③教师讲解《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百科全书,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特点。
教师强调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以“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