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思考.docx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问题,如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在实验室和试验田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却难以得到落地推广。
这主要是因为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研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与合作,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开展科技成果的实地验证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二、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一些地方的农业科技水平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人员和科技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科技力量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
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部分科技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这主要是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诸多障碍和瓶颈,如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缺乏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乏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估和产业化引导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加强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docx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我国农业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这其中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则是由于受到了农业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是一种科技方面的创新类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得以被创造出来。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真正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的成果却相对较少,对于农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帮助。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1.1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根据相关人员所进行的调查显示,科研阶段、成果转化中间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资金投入比大约为1:10:100。
因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
但是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进行了科技资源配置改革方面的工作,并且为了促进科技资源配置质量的提升,从而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致使各类科技计划在投入资金的过程中对于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有着足够的重视,相反对于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中间试验等方面资金投入缺乏足够的重视。
最终导致我国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条件平台支撑,难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对于农业生产理论或生产技术研究拥有了更高的重视,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理论或生产技术研究。
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研究人员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仅是基于学术研究和实验室、小地块试验。
虽然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取得某些进展和突破,但这些成果的研发与生产并不符合实际的市场,而且难以与已有的成果综合配套,致使研究人员所研究的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缺乏足够的推动作用。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2.1加大农业研发投入为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国家在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以政F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金融为支持,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进行分析,如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等。
同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
通过这些对策探讨,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可以为科技成果提供更好的转化环境,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从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更好转化和应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对策探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 引言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将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损耗,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和引导,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支撑。
2. 正文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1. 技术推广渠道不畅: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导致农民不容易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技术支持,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 技术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通常较长,涉及到技术验证、示范推广等多个环节,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3. 技术应用难度大:一些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在实验室中取得了成功,但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改进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工作心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工作心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一直以来,农业都倍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之需。
加快农业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这为国内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科研资金也被无端消耗和浪费。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1科技成果质量低科技成果质量普遍较低,是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研的目的在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加速产业发展。
但是,由于当前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对市场不够重视、市场意识淡薄,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多数科研成果转化成本较高,其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也非常有限。
其次,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但是,农业科研机构所获得的研发经费却依旧非常有限、农业科技队伍也非常不稳定。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项目普遍停留在低水平层面,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高技术含量和高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发难度非常大。
1.2市场需求度低目前,经过国内科研专家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部分农业科研成果具有了较高市场价值。
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受益者——农民群体,对于科研成果的接受程度不足,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
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科学知识匮乏、技术素质较低的问题,多数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加上农村科普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先进农业科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足,最终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3成果转化速度慢客观而言,目前国内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农民自身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应用,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目前,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扶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孤岛化、市场需求不明确、产学研合作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市场调研、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等。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现状、问题、对策分析、建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策略、创新、推广、落地、市场化、农民、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模式。
1. 引言1.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成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加快农业生产的节奏,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果不及时转化应用,将无法发挥其最大价值。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高转化效率,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几个主要现状:一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的问题1.1人才力量薄弱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少、意识差,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果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研究与推广脱节,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难以满足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综合实力的需要。
1.2我国的农业科研基础薄弱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数产生于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
但由于现存体制和机制的影响,条块分割,力量难聚,形不成强大的科研基础优势,造成后续开发、融资能力、市场开拓、生产配套与适应性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软弱无力。
在信息流通方面,科研机构之间、国内和国际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农民之间则更是缺乏沟通。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只是科研机构一头热,而市场需求方都较冷淡,最终难以实现良好的转化[1]。
1.3农业科技成果中间试验环节薄弱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长时间进行,因为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所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一定时间内不受控制,我们需要大规模的试验来证明,但是现在的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环节比较薄弱,不能够进行试验,也就意味着农民不能够信任这项科技成果,造成科技发明无用,制约了转化的速度,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1.4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缺乏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问题,现有的体制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
现在科研院所过于注重研究成果,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知道现在农民需要什么造成了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进行转化。
因为研究成果并没有用处,所以与市场脱节。
1.5体制的管理不够完善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一般都是从上往下进行管理,所以一旦出现变动,必须要经过各个相关部门配合,才能够实现对农业科技的变动。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思考

CATALOGUE 目录•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背景与意义•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现状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对策与建议•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成功案例分享•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背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
同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还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意义转换模式030201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换需要具备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转换困难分析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试验、推广等环节,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有些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
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需要整个农业产业链的配合,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产业链的不完善和缺乏协同效应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应用。
政策支持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在各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进行应用和推广。
建立示范基地加强人才培养推广先进技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应注重选择那些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
加强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增加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为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强技术培训针对农民和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技术创新1市场引导23应完善农业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平竞争和合理定价。
完善市场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市场的引导,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加强市场引导应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信息平台,提供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信息共享等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结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的重要过程。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方法以及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土地、水资源等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其次,改善农产品质量。
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再者,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可以节约水资源,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促进农民增收。
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优质的农产品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成果转化的政策。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对积极参与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也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成果推广。
同时,一些农业企业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推广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一些问题。
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存在脱节。
部分科研项目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视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农民的需求,导致成果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但目前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难以满足需求。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现实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科研机构、农民和政府三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方面,科研机构过于注重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关注不够。
许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实验室中,无法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科研机构独立性较强,与农业生产现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科研成果缺乏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转化效果不佳。
针对这些问题,科研机构可以采取一些对策。
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建立起科研与生产的良好沟通机制。
科研机构应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科技成果。
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转移力量,培养一支专业的技术转移队伍,将科研成果及时、准确地推广给广大农民。
农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方面,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理解。
一方面,由于缺乏知识和技术培训,农民无法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部分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和效果存在质疑,对新技术持有观望态度。
为解决这些问题,农民需要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和宣传。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接受度。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向农民展示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增强农民对科技成果的信心。
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也存在问题。
一方面,政府在科技政策制定和资源投入方面存在不足。
过去,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科研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和服务不够到位,缺乏对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引导和监督。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转移工作。
政府可以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农村工作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农村工作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在农村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提升农村工作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农村工作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
一、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的科技系统相对薄弱,缺乏科研力量和研发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其次,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积极性。
再次,市场化运作和商业化转化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有效应用。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障碍,亟待解决。
二、政府支持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提高科研力量和研发经费,通过加强科技人员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
此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鼓励科技企业与农业生产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链的延伸,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科研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同时,农业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生产场地和资源,将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最直接的受益者和应用主体,因此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农技培训、技术示范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五、产业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链的推进和扶持政策的出台,引导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农业企业要积极投入,将科技成果引进到自己的生产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

试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技术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足、转化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技术不适应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应用环境和技术要求的差异,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技术上的不适应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科技成果适应性研究,开展技术改进和优化,提高科技成果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在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验证,确保科技成果能够真正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受阻。
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上的成本压力、技术培训和宣传不到位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展示和演示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培养农民对新技术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农民的技术接受度。
市场需求不足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如果市场需求不足,科技成果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和推广。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调研,了解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针对市场需求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还可以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产地和市场环节的协同发展,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供市场支持和保障。
转化机制不完善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之一。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完善的机制和体系来支撑,包括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和推广等方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和经济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加强技术转让和推广机制的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渠道,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和应用。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0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尽管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不变。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大国,存在着农业人口多、自然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不高三大特点。
我国现有人口13亿人,农村人口近6成。
土地情况是山地、丘陵占主体,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地,地少水缺是我国自然资源贫乏的主要特征。
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能力而言,我国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化学肥料当季吸收率和灌溉水的保蓄率均在30%~40%之间,而发达国家这三方面指标均高于我国1倍左右。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业技术为主,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亟需提高。
据调查,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30%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6.87年,拥有技术技能的农民不到5%。
农业人才的数量比较少,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技术人员约4人,666.7hm 2耕地约5人,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6.7hm 2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劳动力接受农业教育或培养达50%以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农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集体部分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辅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摆脱贫穷落后局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水稻、小麦、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已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民经济其他部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要很好地避免社会、自然等方面诸多农业发展的障碍,仍要从政策与科技两方面来抓,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陈旧、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健全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率,把我国农业生产推向新台阶。
1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主要由国家、省、地市3个层面构成。
关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必须在管理机制、成果质量、产学研结合、推广服务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创新,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关键词:农业高校;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成果质量Refle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bstract: Though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innovation i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quality of achiev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 the extension services, and the financial input et al were put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findings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 rural economy.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quality of achievement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现代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6 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产生,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1]。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部门,又是农业科研主体之一,不仅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责,更重要的还要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如何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社会问题,更是摆在农业高校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 当前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1 高校科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是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很多专业教师更注重个人发展,如一心搞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开展科研活动,而忽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达到评职称条件就是最大愿望,而不重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这种“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知识创新”现象,一直困扰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1]。二是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农业高校没有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农业推广、服务、转化工作的科技服务队伍,科研成果转化人才严重缺乏。三是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当前,多数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农业高校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小试”和“展示”阶段,中试、推广应用或新产品产业化试验都无法进行。1.2 科研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工作非常重视,投入农业的科研资金比较多,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阶段投入资金比例较高。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投入成果转化资金多,并逐年增加。而且投资渠道多样,除政府投入之外,更多的还有农业企业和个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投入资金少,投入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投入,政府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比较小。发达国家1项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其研发、中试、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是1∶10∶100,而我国则是1∶1∶10的比例[2]。高校经费安排上只重视成果研发,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方面几乎没有预算资金,有的高校即使做了安排,数额也极少,无济于事。科研成果转化缺乏资金保障,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1.3 科研项目市场针对性较差首先,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评职称或提升个人知名度,评上教授就成为高层次人才,功利意识比较重。在科研项目课题的选择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选题研究,缺乏市场的针对性。其次,农业高校教师取得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纵向项目,即政府安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研究的基金项目。教师很少争取横向科研项目,即企业或个人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的基金项目。所以,教师有部分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针对性,科研成果本身存在缺陷,成果整体质量不高,实际提供有效需求量少。1.4 区域农业发展有效需求局限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三农”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存在差异和局限。在农业中小企业方面,经营者缺乏研究开发的基础和能力,对科研成果吸收能力低,承担投资风险意识差。实际上,企业多注重眼前效益,经济策略多是短期性的。在农民方面,由于我国受传统的小农计划经济影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科学发展农业经济意识淡薄,运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在农村经济政策方面,我国当前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成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专业合作化程度不高,容易造成小规模重复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利于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1.5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人才短缺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农业高校不重视培养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人才,没有建立农业推广与服务体系,更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专业队伍,缺乏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线人才,导致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生产力。2 加快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2.1 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高校要设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科研成果获得管理,而且要重视成果转化环节工作,组织一支专门负责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队伍,聘用一批具有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专门从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二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高校要成立农业专家、教授、研究员组成的农业产业化技术领导小组,开展农业科技研究活动,从选题、立项、科研、成果、中试、推广、转化、产权等方面强化管理,加强监督,提供服务,建立科技管理工作长效机制[3]。三是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激励制度。高校要推进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实行成果转化率与效益挂钩制度,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动作用。同时,切实做好科研成果和推广转化工作的评价,实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标准,细化量化考核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1]。2.2 拓展成果中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技术含量的农业科研成果是形成有效转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必须重视科研成果质量。因此,农业高校必须要处理好选题立项和中试等环节工作。首先,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按市场需求选题,重点突出3个“需求”: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要以“三高”农业为基本方向和前提条件,体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高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如广东珠三角地区必须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研究区域农业经济,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观察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动态,了解国际农业科技情报,明确国外农业科研发展方向,突出关注农业科研的前沿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占领未来市场。在国内也要重视原创,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成果,如当前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作物,要突出创新性,提高科研成果的高科技含量[4]。其次,突出重大项目研究。农业高校要积极承担一些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充分运用学校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重点研究,突出农业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解决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性问题。再次,扩展中试规模。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必须加强中试这个环节工作。农业高校要不断加强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进行孵化和产业化中试提供资源和工作环境,解决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中间环节问题。在科技成果中试中,高校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放大试验,扩大规模,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成熟的、风险小的科技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农业高校“拳头产品”[1]。2.3 加强校企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很多著名农业高校实行校企协作,开发科研新产品,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运用这一模式,可对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起到重大作用,农业高校要全面实施这一模式,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3-5]。建立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集成果示范、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实体,具有无偿服务和有偿经营的“双重”性质,能发挥高校人才的技能、企业的资金以及政府的资源等优势。高校应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大学科技园,将其作为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农业高校要在地方政府组织引导下,以高校为主,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投资,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在示范基地创办开发实体。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利益互补,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新产品创造,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3]。组建股份公司。农业高校以入股形式与农业企业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农业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推进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高校提供高新技术、科研人才,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经营资金。经营操作方式以企业为主,高校参与,根据市场需求,实行产业化经营。经营运作由“企业—高校”双方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项目,企业投资,企业运作,高校研究开发,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整个过程,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保证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6]。2.4 强化成果推广服务,培养科研成果推广人才设置农业信息网站。利用信息平台,积极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产业化和农业财税政策等,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递,让农民和企业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以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科学素质,提高其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宣传。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鼓励农民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根据区域自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进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扩大农民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农业高校还应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沟通,鼓励企业投资利用科研成果,提升农业产业化运作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培养科技推广人才。农业高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人才,支持教师开展技术交流、参加专业研修、观摩展示和中试基地调研等活动,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科技推广能力;积极做好高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教师到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科研、技术指导、经营管理,进一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企业以及市场信息情况,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开展科技知识应用培训。注重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科技致富意识,提高其接受和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科技入村”、“专家大院”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当代农民也很希望自己有机会“充电”,提高农业科学知识,实现科学种田[3]。农业高校要采取各种方式,如高校专家现场讲座、网络信息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科学的素质。2.5 采取多种渠道筹资,加大推广经费投入农业高校要采取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一是争取政府对农业科研的经费投入,取得更多的科研资金。二是要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足够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专项基金。此外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环节,争取他们的资金投入。通过多方筹资,从而保障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农业高校的科技资金运用在以下3个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加大中试经费的投入。高校一般重视项目的前期试验、研究,但缺少必要的中试、推广资金,从而限制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和速度。因此,要增加中试经费,支持科研成果中试,特别要支持重大科研项目的中试,以保证重点项目成功;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基金。农业高校在年度财务预算时,应安排一定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作为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的风险补偿,保证农业推广人员的经费投入,增强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降低新技术应用和转化的风险。另外,要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资助,保证重点科研项目研发、推广、转化等关键环节有资金支持,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政府应该设立推广专项资金,将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高校科研部门对农业技术创新应用和转化工作。在政府年度预算中要增加科研经费,适当向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倾斜,提高转化经费的比重,保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有足够的经费支撑[7],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参考文献:[1] 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2] 丘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成果纵横,2007(1):19-20.[3] 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4.[4] 孙大为,王岩, 张淼,等.浅谈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J].杂粮作物,2010,30(4):314-316.[5] 苏婵.浅议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之选择[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165-166.[6] 吴大勇,王铁军, 陈江春.新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239-241.[7] 吴秋璟,方晓军,顾保国.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4(3):22-23.。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思考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思考1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成果。
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影响。
科技成果研究的周期长,而应用的周期短。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周期一般在6~13年,而在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的使用周期为5~8年,一些物化性的成果在使用8~10年以后,其使用价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更有甚者,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产出后还未得到推广就已经过时。
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化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做中试实验或实验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
据统计,由于技术不配套,我国未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约占12.4%。
1.1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制约成果转化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转化。
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为39.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
到目前为止,小学以下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依然只有12.4%。
其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少,2008年,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数占20.0%,参加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参加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既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1.2转化资金不足据科技部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我国应用型技术成果未得到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
尽管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各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从而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建设论文-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建设论文-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建设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高风险性、公益性强以及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性等特性,并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从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等3 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以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问题;对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农业科技工作服务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1-2]。
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 30%~40%,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以上,与其相比差距还很大[3-5]。
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找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1.1 显著的地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具体的农业生产,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基于特定的地域条件而形成,因而基于地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相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对水文、光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地域不同,适宜主栽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另外,相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域的栽培方式也差别较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6]。
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地域性特征最为特殊和显著。
陈雪瑞[7]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越先进,对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也越多,地域性也越显著。
另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人口规模、土地的分配方式、劳动者科技素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较大的影响。
1.2 高风险性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时效性短、转化过程相对复杂以及自然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高。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5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5第一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5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李春红(菏泽市委党校2008年秋季县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菏泽274000)[摘要]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推动力,农业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之一。
要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原因;对策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内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它以多种形式渗透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既服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农业增产增收、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
从转化的范畴来讲,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转化是把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而广义的转化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部门内部、科技部门之间、科技领域到生产领域的运动过程。
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1、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农业科技成果6000-7000项,但转化率只有40%左右,[1](P112-114)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
其中真正得到推广普及的又不足1/3,大部分成果被滞留在实验室或档案室里,有些以样品、展品、专利及论文的形式被束之高阁,游离于农业生产之外,难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3%,而发展中国家印尼为0.7%,发达国家为2%-3%。
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思考

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思考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以多种形式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业生產、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需求,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思考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主要分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两大类;二是金融政策,为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包括设立科研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提供融资支持等;三是知识产权政策,推进农业科技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允许产学研各合作方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并通过专利手段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四是市场政策,按照“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引导成果转化;五是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奖励和收益分配机制;六是土地政策,减免土地使用税费,为成果转化创造条件;七是管理体制政策,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八是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研究重点,引导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向。
二、新形势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1.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环境是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当前存在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各主体参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的思考
1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成果。
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影响。
科技成果研究的周期长,而应用的周期短。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周期一般在6~13年,而在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的使用周期为5~8年,一些物化性的成果在使用8~10年以后,其使用价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更有甚者,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产出后还未得到推广就已经过时。
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化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做中试实验或实验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
据统计,由于技术不配套,我国未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约占12.4%。
1.1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制约成果转化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转化。
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XX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为39.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
到目前为止,小学以下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依然只有12.4%。
其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少,20XX年,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数占20.0%,参加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 3.4%,参加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
由于农民文
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既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1.2转化资金不足
据科技部统计,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应用型技术成果未得到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
尽管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各种国家和地方政F的项目支持从而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
以XX省为例,该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有5000万元,但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仅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产研合作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
但是,由于农业成果转化的高风险低回报,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另外,越是高的科技成果,投入也会越高,同时风险也会越高,因此选择高技术成果进行投资的企业也会越少。
1.3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连接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
比如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对成果的评价还停留在对成果本身的评价上,缺乏对成果转化的评价,也就是说对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缺乏评价。
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从
成果的研制者到最终的需求者,还有政F部门和中介机构等。
因此,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和规范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
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不显著,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选题、立项多数产生于科技系统内部。
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因此首先存在自然风险,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技术投资风险等,同时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在这些方面建立起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
1.4政策与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目前,国家关于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成果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容易产生一些因成果使用而引发的纠纷。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科技成果得不到切实保护,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技术外流、假冒现象严重,也大大挫伤了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正常的市场运作,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清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
转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
首先,政F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制定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大环境。
积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科技成果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保驾护航。
其次,鼓励和推进产研合作,政F应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积极的产研的资助机制,建立产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对科技型企业承担的农业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试验和示范园区建设等,给予优惠和鼓励。
建立风险投资保障机制,帮助企业降低进行技术创新所承担的风险。
另外,将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2.2供给有效的成果
首先,把好立项源头关,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在立项时就选准选好科研项目。
在科研立项阶段,可以邀请熟悉市场的相关企业人员参与,使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能符合市场需求。
其次,积极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选题时,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未来的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地选好科研项目。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