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 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同步练习1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癸.(kuí)殊.(shū)峻.(jùn)
B.殇.(shānɡ)稽.(jī)骸.(hái)晤.(wù)
C.悼.(dǎo)禊.(xì)骋.(chěnɡ)契.(qì)
D.嗟.(jiē)觞.(shānɡ)湍.(tuān)曲.水(qǔ)
解析:A.癸(ɡuǐ);C. 悼(dào);D.曲(qū)。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慨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A.修:修长;C.化:自然;D.喻:明白。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A.“趣”通“取”;B.“由”通“犹”;D.“景”通“影”。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
..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
解析:A.以为,以(之)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

其次,水的旁边;今义为“第二”。

所以,……的原因;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答案:D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析:B.“诸”在这两处都相当于“之于”,兼词。

答案:B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解析:B.从词性、内容两方面来考虑。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点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1)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答案:C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美好
答案:C
(3)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答案:A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答案:C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答案:B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解析:C.向之所欣:以前感到欢快的事。

答案:C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答案:C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羲之任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

及长辨赡(说话有条理),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即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

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

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任率如此。

提示:王羲之任率,即不矫揉造作、装模作样,显露真性情。

他心胸豁达,善于言谈,以骨鲠闻名,为时人所敬重。

他的任率,留下了许多佳话。

“坦腹东床”,使女婿有了“东床”“东坦”的雅号,他写经换鹅,使李白写下了“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的佳句。

他撰写的《兰亭集序》,唐太宗爱不释手,以之殉葬。

本文表现了他的政绩,虽着墨不多,但其关心民众、不顾个人利害的形象十分鲜明。

本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王羲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幼讷.于言讷:言语迟钝
B.王氏诸少.并佳少:子弟,年轻人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息
D.当举.群相赠耳举:全、整
解析:C.信:送信的人。

答案:C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为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人未之奇.②察而异.之③尤善.隶书④遂以女妻.之⑤殷浩素雅重.之⑥笼.鹅而归⑦羲之自
为之序.以申其志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②⑤/④⑥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⑤/③④⑥⑦
解析:A.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动词。

答案:A
1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组是()
①及长辨赡,以骨鲠称②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③辄开仓振贷④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⑤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⑥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D
14.下面是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儿子,从小就有很好的声誉,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善隶书,人称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

王家子弟听说太尉挑女婿,咸自矜持,只有羲之在东床坦腹食,就像没有这回事,郗鉴认为这才是好女婿,就以女妻之。

C.朝廷公卿纷纷召羲之去当侍中、尚书,他都不去,殷浩劝他应命,并说他的出处是观政之隆替,他才应允,当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他在任上赈救饥荒,减轻赋役,做了不少好事。

D.王羲之喜欢会稽山水,有终焉之志,曾与同志宴集于兰亭,写了有名的《兰亭集序》。

他又喜欢鹅,有个道士养的鹅好,他很喜欢,便替道士撰写了一部《道德经》,换他的鹅。

答案:C
四、语言综合运用
15.请用一句话概括玛丽·居里1933年在马德里国际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

科学是壮观的美,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不只是技师,而且是面对着神话故事般的自然现象的孩童。

我们不应当允许人们那样想,似乎把科学的进步归结于机械、机器、力的传动装置,尽管在它们之中也有自己的美……我还认为: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正在冒着从我们的世界上消失的危险,如果说我看到自己周围环境里的某种活生生的东西的话,那么,这正好是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根深蒂固的,是同求知欲密切相关的。

我认为
答案:科学是壮观的美,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永不消失。

16.为下面语段补足句子。

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的前进的列车……
看不厌它们奔驰的英姿、疾翔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

它们使我的心不会沉沦,使我意识到真的生命,应当不倦地迅跑着,奋飞着,奔驰着,不要停留……
答案:跑沙跑石在戈壁上奔驰的骏马战风战雨在蓝天中搏击的雄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或者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以前兴盛一时的地方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

C.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可又无法把自己的心事表达出来。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

解析:A项中的“或”在这里应译为“有的人”,故可排除此项。

B项中“向之所欣”应为“以前感到欢快的事”而非某个地方,故B项不对。

C项中“不能喻之于怀”的意思是“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并非将“心事表达出来”,故此项也不对。

只有D项合乎语境。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