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8讲 酶与atp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9/2021
4.(2015黑龙江绥化一模)下列有关酶的特性及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B.在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适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 C.在研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提高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因而酶催化效率 更高
12/9/2021
考点二 ATP的结构、功能和利用
12/9/2021
知识梳理
1.ATP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12/9/2021
【深挖教材】
如图为ATP的结构简图,请思考: (1)图中框内“A”代表“腺苷”吗? (2)图示a处应为“—H”还是“—OH”? (3)图示框c的名称是什么?它与DNA、RNA有何关系? 提示:(1)图中“A”代表腺嘌呤,“腺苷”应为A+a所在的五碳糖。 (2)图示a处应为“—OH”,即该五碳糖为“核糖”。 (3)图示框c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构成RNA的单位之一,当发生转录 或逆转录时,它可与DNA链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配对。
【深化拓展】 反应时间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及反应速率的关系
曲线分析:①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因被消耗而减少,生成物因积累而增 多。 ②t0~t1段,因反应物较充足,所以反应速率较高,反应物消耗较快,生成物 生成速率快。t1~t2段,因反应物含量较少,所以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物消耗 较慢,生成物生成速率较慢。t2时,反应物被消耗干净,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此时反应速率为0。
线粒体
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消耗ATP:自身DNA复制、 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核糖体 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
12/9/2021
2.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1)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 ATP。 (2)AB段表示随O2供给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 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3)BC段表示O2供给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 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12/9/2021
【清错破疑】(1)ATP转化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 消耗水。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2)ATP≠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3)细胞中并非含有大量ATP 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细胞中ATP含量很少且含量较稳定。细胞可以 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断合成ATP,满足生物体的需要。 (4)正确区分ATP、DNA、RNA、 核苷酸结构中“A”的含义 ATP结构中的A为腺苷,DNA结构 中的A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RNA 结构中的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结构中的A为腺嘌呤。 可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腺嘌呤。
12/9/2021
题组三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曲线分析
5.(2015黑龙江大庆模拟)下图甲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 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10 mmol/L)。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C ) A.物质a可能是麦芽糖但不可能是蔗糖 B.在该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 min内可被完全分解 C.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低于曲线②和③ D.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大于曲线② 和③
2.(2015上海虹口区一模)用同一种蛋白酶①处理甲、乙两种酶②,蛋白 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酶已失活 B.甲酶能够抗蛋白酶的降解 C.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解题关键】1.①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 2.②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解析:由图可知,甲酶的活性不变;甲酶用蛋白酶处理后,酶的活性不变,说明 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乙酶用蛋白酶处理后,随时间推移酶的活性降 低,说明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使乙酶分子结构改变,从而降低 了乙酶的活性。
12/9/2021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与有活性时相比 结构发生了变化,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酶1只催化两种 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B错误;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 同,所以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C正 确;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 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D正确。
12/9/2021
解析:由图甲可知,物质a水解为两个相同的物质c;由图乙可知,曲线④表示 物质a的水解情况;由于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降低,所以曲线② ③温度高于或低于曲线①的温度,即曲线①温度可能低于或高于曲线②和 ③;由于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正相关,所以曲线①酶浓度高于曲线②和 ③。
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8讲 酶与ATP
12/9/2021
考情分析 备考导航
考纲解读
最新考纲
核心内容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1.酶的本质及作用 2.酶的特性
2013全国Ⅱ卷T6、T29; 2011全国卷T2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 1.ATP的结构和功能
用(Ⅱ)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2/9/2021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 提炼方法
题组一 酶本质与作用的判定
1.(2015安徽淮北二模)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
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不
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调
12/9/2021
2.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1)进行②过程的生理过程和场所
①生理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 动物: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②场所: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
(2)进行②过程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①来源: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②去向:用于形成ATP中的 高能磷酸键 。
12/9/2021
6.(2016湖南株洲月考)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 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B ) 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12/9/2021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温度和pH
a.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 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b.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 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c.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12/9/2021
题组二 酶作用原理的考查及作用特性的实验分析 3.(2015河北保定月考)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C.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12/9/2021
重点透析
1.与酶相关的曲线解读 (1)酶的高效性曲线
剖析考点 拓展深化
①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②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12/9/2021
(2)酶专一性的曲线
①加入酶B的反应速率和无酶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 该反应。 ②而加入酶A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 该反应。
实 验 组 : 底 物 + 相 应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被 分 解 对 照 组 : 相 同 底 物 + 另 一 种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不 被 分 解
12/9/2021
(3)酶的高效性实验设计思路 实 验 组 : 反 应 物 + 等 量 酶 溶 液 检 测 底 物 分 解 速 率 对 照 组 : 反 应 物 + 无 机 催 化 剂 检 测 底 物 分 解 速 率 【深化拓展】 “实验设计思路”与“实验步骤”的区别 实验设计思路字面上理解就是做实验的大致想法。其与传统的实验步骤 的主要区别是实验设计思路不需要写出细致而具体的可供直接实验操作 的步骤,而只要有一个大致的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设计思路的要点是答 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对象,而不是具体可操作性的设计。并且不同的 人也许实验思路大致相同,但是实验步骤可能是不相同的。
2015全国Ⅰ卷T1; 2015全国Ⅱ卷T1; 2014全国Ⅱ卷T1、T4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 的因素
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 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12/9/2021
考点一 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12/9/2021
知识梳理
1.酶的概念及作用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12/9/2021
2.酶的特性
12/9/2021
【深挖教材】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下图为酶降低化学反 应活化能图解,AC和BC段的含义是什么?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 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如何移动?
提示: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C段表示酶降低 的活化能。B点将向上移动。
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①④⑧
C.③⑤⑧
D.①⑥⑦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①②错误;凡是活细胞都进行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离不开酶,所以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③正确;少数酶
是RNA,④错误、⑤正确;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一种功能,没有调控作用,⑥
⑦错误,⑧正确。
12/9/2021
解析: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都能使酶变性失活,但温度过低时,酶不 会失活;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适 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在研 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不宜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应该用碘液 检测实验结果;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 因而酶催化效率更高。
3.ATP的利用
主动运输、发光发电、肌肉收缩、物质合成、大脑思考等。
12/9/2021
重点透析
剖析考点 拓展深化
1.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归纳
转化场所
常见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细胞质基质
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消耗ATP:一些吸能反应
叶绿体
产生ATP:光反应 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12/9/2021
2.与酶的作用及特性相关的实验设计思路 (1)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设计思路 实 验 组 : 底 物 + 相 应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被 分 解 对 照 组 : 底 物 + 等 量 蒸 馏 水 检 测 底 物 不 被 分 解 (2)酶的专一性实验设计思路 实 验 组 : 底 物 + 相 应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被 分 解 对 照 组 : 另 一 底 物 + 与 实 验 相 同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不 被 分 解 或者
12/9/2021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a.甲图: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 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 应速率不再增加。 b.乙图: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 正比。
12/9/2021
解析: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限制因素是反应物的浓 度,A项错误;酶量减少,在反应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 线a表示,B项正确;图中曲线b是最适温度、最适pH下的曲线,因此,升高温 度,减小pH,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C、D项错误。
12/9/2021
方法突破 “四看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4.(2015黑龙江绥化一模)下列有关酶的特性及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B.在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适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 C.在研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D.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提高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因而酶催化效率 更高
12/9/2021
考点二 ATP的结构、功能和利用
12/9/2021
知识梳理
1.ATP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12/9/2021
【深挖教材】
如图为ATP的结构简图,请思考: (1)图中框内“A”代表“腺苷”吗? (2)图示a处应为“—H”还是“—OH”? (3)图示框c的名称是什么?它与DNA、RNA有何关系? 提示:(1)图中“A”代表腺嘌呤,“腺苷”应为A+a所在的五碳糖。 (2)图示a处应为“—OH”,即该五碳糖为“核糖”。 (3)图示框c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构成RNA的单位之一,当发生转录 或逆转录时,它可与DNA链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配对。
【深化拓展】 反应时间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及反应速率的关系
曲线分析:①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因被消耗而减少,生成物因积累而增 多。 ②t0~t1段,因反应物较充足,所以反应速率较高,反应物消耗较快,生成物 生成速率快。t1~t2段,因反应物含量较少,所以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物消耗 较慢,生成物生成速率较慢。t2时,反应物被消耗干净,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此时反应速率为0。
线粒体
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消耗ATP:自身DNA复制、 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核糖体 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
12/9/2021
2.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1)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 ATP。 (2)AB段表示随O2供给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 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3)BC段表示O2供给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 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12/9/2021
【清错破疑】(1)ATP转化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 消耗水。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2)ATP≠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3)细胞中并非含有大量ATP 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细胞中ATP含量很少且含量较稳定。细胞可以 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断合成ATP,满足生物体的需要。 (4)正确区分ATP、DNA、RNA、 核苷酸结构中“A”的含义 ATP结构中的A为腺苷,DNA结构 中的A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RNA 结构中的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结构中的A为腺嘌呤。 可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腺嘌呤。
12/9/2021
题组三 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曲线分析
5.(2015黑龙江大庆模拟)下图甲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 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10 mmol/L)。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C ) A.物质a可能是麦芽糖但不可能是蔗糖 B.在该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 min内可被完全分解 C.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低于曲线②和③ D.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大于曲线② 和③
2.(2015上海虹口区一模)用同一种蛋白酶①处理甲、乙两种酶②,蛋白 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酶已失活 B.甲酶能够抗蛋白酶的降解 C.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解题关键】1.①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 2.②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解析:由图可知,甲酶的活性不变;甲酶用蛋白酶处理后,酶的活性不变,说明 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乙酶用蛋白酶处理后,随时间推移酶的活性降 低,说明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使乙酶分子结构改变,从而降低 了乙酶的活性。
12/9/2021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与有活性时相比 结构发生了变化,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酶1只催化两种 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B错误;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 同,所以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C正 确;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 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D正确。
12/9/2021
解析:由图甲可知,物质a水解为两个相同的物质c;由图乙可知,曲线④表示 物质a的水解情况;由于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降低,所以曲线② ③温度高于或低于曲线①的温度,即曲线①温度可能低于或高于曲线②和 ③;由于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正相关,所以曲线①酶浓度高于曲线②和 ③。
第三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8讲 酶与ATP
12/9/2021
考情分析 备考导航
考纲解读
最新考纲
核心内容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1.酶的本质及作用 2.酶的特性
2013全国Ⅱ卷T6、T29; 2011全国卷T2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 1.ATP的结构和功能
用(Ⅱ)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2/9/2021
题组例练
分类例练 提炼方法
题组一 酶本质与作用的判定
1.(2015安徽淮北二模)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
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不
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起调
12/9/2021
2.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1)进行②过程的生理过程和场所
①生理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 动物: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②场所: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
(2)进行②过程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①来源: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②去向:用于形成ATP中的 高能磷酸键 。
12/9/2021
6.(2016湖南株洲月考)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 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B ) 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12/9/2021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温度和pH
a.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 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b.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 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c.从丙图可以看出: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12/9/2021
题组二 酶作用原理的考查及作用特性的实验分析 3.(2015河北保定月考)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C.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12/9/2021
重点透析
1.与酶相关的曲线解读 (1)酶的高效性曲线
剖析考点 拓展深化
①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②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12/9/2021
(2)酶专一性的曲线
①加入酶B的反应速率和无酶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 该反应。 ②而加入酶A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 该反应。
实 验 组 : 底 物 + 相 应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被 分 解 对 照 组 : 相 同 底 物 + 另 一 种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不 被 分 解
12/9/2021
(3)酶的高效性实验设计思路 实 验 组 : 反 应 物 + 等 量 酶 溶 液 检 测 底 物 分 解 速 率 对 照 组 : 反 应 物 + 无 机 催 化 剂 检 测 底 物 分 解 速 率 【深化拓展】 “实验设计思路”与“实验步骤”的区别 实验设计思路字面上理解就是做实验的大致想法。其与传统的实验步骤 的主要区别是实验设计思路不需要写出细致而具体的可供直接实验操作 的步骤,而只要有一个大致的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设计思路的要点是答 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对象,而不是具体可操作性的设计。并且不同的 人也许实验思路大致相同,但是实验步骤可能是不相同的。
2015全国Ⅰ卷T1; 2015全国Ⅱ卷T1; 2014全国Ⅱ卷T1、T4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 的因素
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 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12/9/2021
考点一 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12/9/2021
知识梳理
1.酶的概念及作用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12/9/2021
2.酶的特性
12/9/2021
【深挖教材】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下图为酶降低化学反 应活化能图解,AC和BC段的含义是什么?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 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如何移动?
提示: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C段表示酶降低 的活化能。B点将向上移动。
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①④⑧
C.③⑤⑧
D.①⑥⑦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①②错误;凡是活细胞都进行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离不开酶,所以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③正确;少数酶
是RNA,④错误、⑤正确;酶在代谢中只有催化一种功能,没有调控作用,⑥
⑦错误,⑧正确。
12/9/2021
解析:pH过高或过低以及温度过高都能使酶变性失活,但温度过低时,酶不 会失活;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适 宜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对象;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在研 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中,不宜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应该用碘液 检测实验结果;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明显, 因而酶催化效率更高。
3.ATP的利用
主动运输、发光发电、肌肉收缩、物质合成、大脑思考等。
12/9/2021
重点透析
剖析考点 拓展深化
1.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归纳
转化场所
常见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细胞质基质
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消耗ATP:一些吸能反应
叶绿体
产生ATP:光反应 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12/9/2021
2.与酶的作用及特性相关的实验设计思路 (1)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设计思路 实 验 组 : 底 物 + 相 应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被 分 解 对 照 组 : 底 物 + 等 量 蒸 馏 水 检 测 底 物 不 被 分 解 (2)酶的专一性实验设计思路 实 验 组 : 底 物 + 相 应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被 分 解 对 照 组 : 另 一 底 物 + 与 实 验 相 同 酶 液 检 测 底 物 不 被 分 解 或者
12/9/2021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a.甲图: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 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 应速率不再增加。 b.乙图: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 正比。
12/9/2021
解析: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限制因素是反应物的浓 度,A项错误;酶量减少,在反应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 线a表示,B项正确;图中曲线b是最适温度、最适pH下的曲线,因此,升高温 度,减小pH,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C、D项错误。
12/9/2021
方法突破 “四看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