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自然类文本阅读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自然类文本阅读试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
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
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
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
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
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
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
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
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
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
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而且这种链霉素
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
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
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
不衰。
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
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
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
的疾病。
【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答案】C
【解析】原文无一个腺窝对应一个小孔的信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答案】B
【解析】能刺激蘑菇生长的是“链霉素”,而不是“活细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
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
性,后者却不会。
【答案】D
【解析】A.“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原文是“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
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B.“很容易遭受虫害侵袭”的是“种植单一作物的方法”,而不是“轮作”;C.原文语句是“今后应此研发”,而未“正准备着手研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2.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遣成近视的原因。
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
最近,美国
眼科医生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施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
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施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
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
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
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
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
那时候,芬兰北部的
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
这就是戈德施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费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
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近视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
球的折射功能。
”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
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所以,弗雷德里克医生说,眼睛
的注视方式能够影响眼睛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到眼球的折射。
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
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费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视力很好
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
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
重程度也有关系。
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柞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
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
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
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
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
可是比
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
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
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他的生长过程。
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
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
镜或是做手术,只需要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1】下列对有关弗雷德里克的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了“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观点。
B.经过大量调查和数据分析指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C.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对拉普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D.长期视觉经历影响眼睛的生长和眼球折射功能。
【答案】D
【解析】A观点是戈德史密特提出的。
B.非弗雷德里克观点。
C是戈德史密特的举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率也在增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戈德史密特仅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弗雷德里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C.虽然弗雷德里克等许多医生对近视有着相似的看法,但近视原因至今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D.生命孕育最初的三个月,母亲感染、早产、不正常光照都可能埋下近视的隐患。
【答案】B
【解析】原文“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B.即便注意日常用眼习惯仍可能患上近视。
C.虽尚无良方,但将来可靠吃药治疗近视。
D.加强眼保健操管理可有效防治学生近视。
【答案】B
【解析】A遗传只是近视的因素之一,注视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会造成影响,且比例不小。
C遗漏了“或许”,变得绝对。
D根本解决方法是减轻学生的用眼负担。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一、文章选材很好,“近视”“阅读”都是与现代中学生紧密相关的,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近视”与“阅读”的关系。
二、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会让学生有更大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题时会更加流畅。
三、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其中的推断题最能考查学生是否深入阅读,是检测能力的重要手段。
3.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
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
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
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
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
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
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
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
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
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
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
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
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
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
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
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
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
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
显然,
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1】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没有起作用的(3分)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
【答案】A
【解析】A(原文第二段中说“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而A项是属于人的外分泌腺,故没有对人体身高起影响作用。
)
【2】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以下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是(3分)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
【答案】D
【解析】D(同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相差悬殊,显然不是父母遗传的因素。
原文“有
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仅是对单一个体而言,并非普遍现象。
)
【3】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答案】B
【解析】B (A项表达错误,缺少条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
”C项说法错误,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
D项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儿童,范围扩大。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社科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
定的属性。
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
对照。
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
出答案。
4.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
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
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疾速,常
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
两种感
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
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
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
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
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
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
的被吞噬细胞吃掉。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
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
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
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
一旦
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
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
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
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
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
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
由于病毒群中分种,种中分型,多群、多种、多型组成庞杂的病毒
团伙,你出我进闹事于呼吸道,引起相似症状,貌似一种病毒反复感染,实则多种病毒轮番侵袭。
有些病毒长期栖息于鼻咽部位形成“基地”,坐以待时。
一旦人体大汗着雨、风袭受凉、疲劳过度、贪杯误饮之时,即乘机扩散,引起感冒。
若有“新鲜毒种”侵入,即迅速传播,引起有限范围内的
流行。
人们误称为“流感”,其实仍属普通感冒。
伤风感冒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
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病人更
易受病毒侵犯。
一旦染病,不仅病情较重,且使旧病恶化。
咳嗽、喷嚏是病毒扩散的基本方式。
一个有力的喷嚏喷出的微细雾粒,直接射程可达6米之远,
所及范围可达20立方米的空间。
因此,患者应尽量缩小其波及范围。
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
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病毒型别众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
因此,提高机体抵抗
力是预防感冒的关键,即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
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降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坚持锻炼,生活规律,调理起居尤为重要。
【1】下列有关“感冒”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冒分流行感冒和普通感冒,二者均由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基本相似,系呼吸道传染性疾
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B.流行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患者病情很严重,甚至导致
死亡。
C.普通感冒又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
病毒情况复杂,常趁人体免疫力下降之时,乘隙而入,引发感冒。
D.感冒易发难防,人人敏感,学龄前儿童尤然。
冬春气候干冷多风,是伤风感冒的“旺季”。
【答案】C
【解析】A项“发作”应为“传染”;B项“很严重”前应加“往往”一词限制;D项“人人敏感,学龄前儿
童尤然”的应是“伤风感冒”,非指流感,用“感冒”一词把陈述对象扩大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一字之差可能造成极大的错误,因此做这种题一定
要注意语言,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异同。
如本题B项有无“往往”二字,意思截然不同。
【2】下列对“流感病毒”和“免疫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迅即启动保护机制,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
B.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记忆”功能,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C.流感病毒突破免疫系统的防护得以繁衍扩散靠的是变异,整个变异过程需十年左右方能完
成。
D.面对新“亚型”病毒的侵入,免疫系统反应滞后,使得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横行于世。
【答案】A
【解析】“采取‘中和’、溶解和封锁的方法对病毒予以杀灭”的表述与原文有两处出入:一、免疫系
统溶解和封锁的是细胞,而不是病毒;二、病毒有的被吃掉了,有的却溜出了体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点评:“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
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
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3】感冒为什么易发难防,对此问题分析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B.慢性咽炎、鼻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日渐增多,他们更易受病毒侵犯,造成
感冒多发。
C.病毒型别种多,且极善变,针剂难有较强的针对性,目前打预防针的效果很不理想。
D.冬春气候干冷多风,呼吸道黏膜分泌减少而易干燥受损,抵抗力明显下降,造成伤风感冒多发。
【答案】B
【解析】B项“日渐增多”的表述于文无据,表述不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评: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高度注意命题人设置的虚假信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夸大缩小、肯定否定、答非所问、无中生有等,本题B项原文没有提及“日渐增多”,因此属于无中生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植物也反恐
进入一个危险地方,带一只专门嗅炸弹的警犬,还不如带片叶子更好使。
因为研究发现,目前植
物对炸药的探测能力与狗相当,甚至更好。
植物在整个生物界中是最基础的一类生物,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来源,装点并美化了人
类的生存环境。
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发现了植物的新用途,把植物的基因改造后用来反恐,可以
发现那些隐蔽的炸弹。
培育出反恐植物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女生物学家居恩•梅德福特等人,她利用植物的自卫
反应机制找到了探测炸弹的新方法。
梅德福特表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因为对环境的适
应性强而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人类也因此失去了对环境的敏感性,不能预测来自周边环境的危险。
为此,人们不得不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比如器械和其他生物。
”
虽然植物没有像动物一样的感觉器官,也不能像动物一样四处奔跑,但是它们也能感知环境,并
能趋利避害,人们可以用植物的这种特性来监测环境。
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了植物的自
然示警程序,使植物在发现空气中或土壤中有特定化学物质时,能以叶子变色的方式向人们报警。
梅德福特表示:“植物不会主动躲避威胁,它们只能发展出复杂的系统,探测和回应四周的环境。
”梅德福特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令植物能探测到人们指定的物质,并以人人都看得见的方式回应。
在植物DNA中有一种受体蛋白,在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物时,就能释放萜烯类化合物,使
叶子的表皮增厚,叶片的颜色也随之改变。
目前,梅德福特培育出一批能反恐的拟芥兰,可检测由黄色炸药制成的炸弹。
经过测试,这些植
物在检测到空气中哪怕一丁点的黄色炸药时,就会出现变色反应,大部分拟芥兰的叶片变黄。
也
有少部分拟芥兰的叶片变成白色,这是梅德福特认为的最佳变色效果。
在测试中,当炸弹拆除之后,植物又会由白色变为绿色。
研究人员利用电脑软件重新设计植物的受体蛋白质基因.使其能对特定的污染物或炸弹做出反应。
一旦植物发现危险物后,内部信号就会促使叶子转变为白色。
反恐植物并不需要特定的植物,通
过基因改造后的植物都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能同时探测多种化学物质。
尽管反恐植物目前对于周围环境中的炸弹需要几个小时才有反应,但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完善对反
恐植物的基因设计,希望能使反应时间减少到几分钟。
梅德福特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军方和环境等
多部门的关注,军方希望用反恐植物来探测炸弹,而环境部门则希望用反恐植物来监控环境污染……目前,美国军方为这个项目增加拨款,希望研究人员缩短植物对炸弹的响应时间,并让更。